第149章 人才计划
第149章 人才计划 (第1/2页)1991年3月15日清晨,哈尔滨火车站的蒸汽机车发出悠长的鸣笛声。站台上,省外事办的二十多名工作人员早已严阵以待,他们身后停着三十辆崭新的"解放"牌大客车,车窗上贴着中俄双语的"欢迎"字样。站长办公室的电话响个不停,接线员小刘的登记本上已经记满了到站车次:"K19次,莫斯科至四九城,载有毛熊民间交流团成员387人..."
"注意!列车进站了!"站台广播突然响起,伴随着铁轨的震动声。列车员老张用力推开绿皮车厢的窗户,寒风夹杂着西伯利亚的松木香扑面而来。他眯着眼数了数站台上的欢迎队伍,光举着鲜花的少先队员就有上百人,红领巾在晨风中像一片跳动的火焰。
"达瓦里希!"一个满脸络腮胡的毛熊大汉突然从车厢里探出头,用蹩脚的中文喊道,"厕所在哪?"老张憋着笑指了指站台尽头的指示牌,上面用醒目的箭头标注着"WC",旁边还画了个穿裙子的小人和穿裤子的小人——这是专门为外国客人新装的标识。
站台另一端,省歌舞团的演员们已经摆好了架势。随着列车完全停稳,欢快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旋律立刻响起,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们跳起了俄罗斯民间舞,裙摆旋转出绚丽的花朵。毛熊游客们纷纷挤到车窗前,有人跟着节奏拍手,还有人掏出"泽尼特"相机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
"体育代表团的同志请往这边走!"外事办的小王举着扩音喇叭喊道,她崭新的的确良衬衫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三十多个身材高大的毛熊运动员拖着行李走来,冰球杆和体操垫在行李堆里格外显眼。"安排他们住体工大队招待所,"小王对助手说,"记得多准备些黑面包和红菜汤。"
突然一阵骚动从艺术团那边传来。原来是一位毛熊芭蕾舞演员的行李箱裂开了,演出服散落一地。几个兔子小姑娘立刻蹲下来帮忙,其中一个扎羊角辫的捡起一只芭蕾舞鞋,小心翼翼地抚平缎带,像捧着什么珍宝。
与此同时,四九城语言大学的留学生食堂正飘出诱人的香气。厨师长老赵擦了擦汗,往直径一米的大锅里又下了两百个饺子。"猪肉白菜馅儿的,"他对帮厨说,"再准备些酸黄瓜和红肠,听说毛熊孩子爱吃这个。"灶台上摆着一本翻烂了的《俄式菜谱》,书页上沾满了油渍。
食堂门口,机械工程系的安德烈正和同学们研究新发的饭票。这种硬纸片印着"北语留学生专用"字样,每月定额发放,但在小卖部能换到"大白兔"奶糖和"北冰洋"汽水。"看这个,"安德烈指着饭票背面的小字,"凭此票可优先购买周末电影票!"
宿舍楼下的空地上,几个毛熊学生正围着辆"永久"牌自行车研究。来自明斯克的谢尔盖试着蹬了蹬踏板,链条发出清脆的"咔嗒"声。"比我们的'乌拉尔'轻多了,"他赞叹道,"要是能带一辆回国..."话没说完就被管理员打断:"同学们,三点在礼堂开迎新会,别忘了带翻译耳机!"
1991年8月7日,华清大学专家楼前停着几辆挂着军牌的"红旗"轿车。物理系赵教授看了看表,又望向校门口的方向。突然,一辆面包车驶来,车门打开,白发苍苍的列别杰夫教授颤巍巍地走下来,手里紧紧攥着个旧皮箱。
"教授,一路辛苦了!"赵教授快步上前,却被老人行李箱上的标签吸引了目光——"基辅理论物理研究所,1953-1991"。列别杰夫注意到他的视线,轻声说:"最后的纪念品了,研究所上周已经关闭..."老人抬头看了看崭新的专家楼,阳光在玻璃幕墙上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
301室的客厅里,列别杰夫的夫人正惊讶地摸着暖气片。"冬天室温能保持多少度?"她问前来帮忙的研究生小林。"至少二十度,"小林骄傲地说,"咱们学校自备锅炉房,二十四小时供暖。"说着拉开冰箱门,"这是给您准备的牛奶和鸡蛋,每天都会有专人补充。"
楼下实验室里,列别杰夫已经换上了白大褂。他抚摸着崭新的电子显微镜,手指在"上海光学仪器厂"的铭牌上停留了片刻。"这台分辨率是多少?"老人突然用俄语问道。正在调试设备的博士生小张立刻用流利的俄语回答:"0.1纳米,教授。我们还配了图像分析计算机。"他指了指角落里盖着防尘布的机器,那是刚从深圳运来的"长城052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