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这样的狄仁杰
第55章 这样的狄仁杰 (第1/2页)刘建军抢着答道:“是这样的,前几日我们沛王殿下不是迁任雍州牧了么,虽说这只是个虚职,但咱们沛王殿下还是调了些当地的政务奏疏过来翻阅。
“然后呢,就遇着了一些问题。
“沛王殿下素闻狄老先生大理寺丞期间因善谋断而闻名,故而特意上门来请教!”
说完,刘建军还对李贤眨巴了一下眼睛。
刘建军这人说谎都不用打草稿的。
而且,他这个谎言不光天衣无缝,自己恰巧还擅长。
因为自己被贬之前就是担任的雍州牧,也的确被父皇教导过处理一些政务奏疏,哪怕是临时编一些问题来也算不得什么。
看到狄仁杰将目光看过来,李贤急忙点头肯定刘建军的说辞。
狄仁杰则是拱手连称不敢:“刘长史谬赞了,狄某虽愚钝,也愿为沛王殿下排忧解难!”
李贤知道这时候该自己开口了,沉吟了片刻问道:“狄老先生,今岁关中小有歉收,长安米价渐昂,漕运乃京师命脉,然三门峡艰险,损耗巨大,时有延误,本王观旧档,常平仓储备似有不足。
“依卿之见,当如何确保雍州,尤其是长安军民口粮无虞?可有开源节流、疏通漕运之良策?”
狄仁杰端坐,目光微垂:“殿下明鉴,粮储乃社稷根本,京畿尤重。
“臣以为,首务当是彻底清查常平仓及各义仓存粮实数,厘清亏空缘由,若有官吏侵渔、损耗不实,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仓廪实,民心方安……”
中规中矩的回答,李贤在心里想。
但此时,狄仁杰接着说道:“此为其一,其二,在于漕运。
“三门砥柱之险确为顽疾。可效法前隋‘转搬法’遗意,分段运输。
“于洛阳、陕州、渭口三处设大型转运仓,江南漕船至洛阳卸货,改由更适河道的平底船或陆运过三门险段,抵陕州后再换船直抵长安。
“此举虽增装卸之费,然可大幅减少覆溺之损,长远计更为稳妥,须责成漕运使及各段官吏明确职责,赏罚分明。”
李贤表情微怔,稍稍点头。
“其三,鼓励近畿屯垦,广开粮源开源之道,除仰赖东南漕粮,亦不可忽视近畿。
“殿下可奏请圣上,鼓励关中无地或少地之民开垦荒地,尤其渭水两岸淤田,官府可暂免赋税或贷给种子农具,同时,严查豪强兼并,确保小民生计,使其有余粮可售于市。
“其四,节流之策,在于严控官府靡费,非必要不额外征调民夫口粮……”
“其五……”
狄仁杰慢条斯理的说,但李贤已经彻底愣住。
这个问题,李贤曾是太子的时候就请教过父皇,父皇当时所回答的,与狄仁杰现在所回答的几乎无异。
甚至,狄仁杰说的还要更详细一些!
而且,相比于父皇有些过于理想化的答复,狄仁杰提到的所有计策都是中正平和,四平八稳,可以说只要老老实实的执行下去,哪怕不能根治问题,也绝对能大大缓解问题。
实在是……彩!
当下,李贤对这个清矍长须的老者心里也有了几分敬意,又拱手问道:“连年天灾人祸,雍州境内流民渐增,多聚于长安城外及州县通衢,彼等无恒产,易为盗匪裹挟,或滋生疫病……
“……可有安民弭患之策?”
这次,狄仁杰又只是略微思索了一会儿,就答道:“流民之患,首在区分,有因灾荒逃难者,有逃避赋役者,亦有惰游无籍之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