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6章 评审
第一卷 第56章 评审 (第1/2页)杜宇泽的办公室没有窗户。
这里更像一个服务器机房。嗡嗡的散热风扇声是永恒的背景音。他坐在一张简单的钢制办公桌前,面前是三块拼接起来的巨大屏幕。屏幕上流淌的不是文字,而是代码、数据流和不断旋转、变形的三维线框。
飞行测试后的七十二小时,他没有离开过这里。
海量的数据已经被他真正的“中央大脑”——那台位于房间角落,由数十个机柜组成的巨型计算机——完全吸收。JY1那副丑陋而精确的骨架,此刻正被拆解成数以亿计的节点,在虚拟空间中反复承受着各种极端条件的考验。
【新控制律Beta0.8版已生成。】
【基于实测数据修正,失速边界预测精度提升12.4%。】
【尾旋改出模拟成功率99.8%。】
杜宇泽没有理会这些提示。他的注意力在另外两个窗口。左边的窗口,是材料强度实验室刚刚上传的原始数据。
【碳纤维复合材料平尾,三期静力测试报告。】
【加载至设计载荷210%,结构完整,出现可恢复性形变。】
【加载至设计载荷245%,铆接区出现首批永久性损伤点。】
【结论:结构强度远超设计指标。减重效益18.3%。】
右边的窗口,数据来自发动机测试台。
【高压压气机验证机,第十五轮次测试。】
【转速98%,增压比达到23.5,效率91.2%。】
【结论:核心指标全面达成。喘振裕度符合设计预期。】
他伸出手,在虚拟键盘上敲击了几下。一个新的指令被下达。屏幕中央,JY1的数字模型开始发生变化。尾翼的材质参数被替换,发动机的核心数据被更新。模型周围的气动数据流立刻变得狂暴起来。
【警告:现有气动布局无法完全发挥新部件性能。】
【警告:机身结构强度与推力增长不匹配。】
“我知道。”杜宇泽自言自语。
他关掉JY1的模型,调出了一个全新的、空白的设计界面。他开始从零构建一架新的飞机。更流畅的翼身融合,更激进的进气道设计,主承力结构上,他毫不犹豫地标注了“全复合材料”。
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沈青云推门进来,带进一股外界的空气。
“你还真打算在这里修仙?”他把一个饭盒放在桌上,“张厂长让你去一趟会议室。所有项目组的主任工程师都到了。”
“什么事?”杜宇泽的视线没有离开屏幕。
“评审。”沈青云说,“综合航电架构的初步方案出来了。PD雷达的原理样机也通过了功能验证。大家要碰一下,看看这些东西怎么捏到一起去。”
杜宇泽停下了手上的动作。“把会议改到这里。”
“在这里?”沈青云愣了一下,“这地方连个正经椅子都没有。”
“我需要我的终端。”杜宇泽说,“让他们过来。”
半小时后,这个狭小的办公室挤满了人。除了沈青云,还有发动机所的老专家马向东,材料所的女总工林慧,以及雷达和飞控的几个负责人。每个人都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好奇,有审视,也有掩饰不住的疑虑。那场惊心动魄的飞行测试,已经让杜宇泽这个名字在全厂区带上了一点传奇色彩。
“地方小,各位将就一下。”杜宇泽没有客套,直接把主屏幕切换到一个复杂的系统架构图上。“这是我做的综合航电方案。基于双冗余高速数据总线,将火控、飞控、电子战、通信导航进行一体化信息处理。核心是这块中央处理模块。”
雷达所的主任皱起了眉头:“杜工,你的方案我看了。太大胆了。所有数据都汇总到你这个‘中央大脑’,万一它出问题,飞机不就成了瞎子和聋子?”
“不会。”杜宇泽回答,“物理上是分布式结构,每个子系统都有独立的处理单元,保证基本功能。但在逻辑上,它们是一个整体。信息不再是孤岛,而是共享的资源。”
他切换屏幕,调出PD雷达的数据。“比如雷达探测到的目标,数据可以直接进入火控和飞控系统。飞控系统根据目标距离和速度,自动优化机动指令,让飞行员能以最小的能量损失,占据最好的攻击阵位。这才是‘综合’。”
“你的意思是,让电脑替飞行员思考?”一名飞控工程师提出疑问,“飞行员的经验和判断呢?”
“机器负责计算,人负责决策。”杜宇泽的回答很干脆,“机器能在一毫秒内算出最优解,人不能。但开火的权力,永远在人手里。”
“纸上谈兵。”发动机所的马向东说话了,他头发花白,是厂里的元老,“杜工,你的想法很好。但飞机不是代码,是钢铁和火焰。就说你的新控制律,敢不敢上天?”
“下周就上。”杜宇泽平静地回答。
整个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
马向东哼了一声:“年轻人,有魄力。那我们发动机呢?你这套系统,对发动机的要求有多高?我们的‘昆仑’还在爬坡,配不上你这个‘上帝大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