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刘盈之死
正文 第十一章 刘盈之死 (第2/2页)在刘盈的印象中,父亲虽然贵为皇上,可并不专横残暴,有时做得不对,别人指出来,他立马就能改正。对于韩信、彭越,他并没有打算处死他们,只是削夺他们的军权而已!甚至蒯通劝韩信谋反,刘邦后来要烹死他!蒯通说当时只知有韩信,不知有刘邦,韩信若听他造反,也就不会身死族灭了!刘邦觉得蒯通说得有理,竟然将他放了!明朝时有位建文帝的忠臣对朱棣说了同样的话,朱棣二话不说便将他的脑袋砍了!何为忠?何为奸?刘邦与朱棣理解不同,结果也完全两样!
不过妈妈与父亲不同,妈妈只看结果,不考虑对错,更不择手段。刘盈继位后,吕后掌控朝政大权,她在害死如意【其实是周义】后,开始对戚夫人下手。她叫人将戚夫人剁去四肢、剜去双眼、割去舌头并将她熏哑戳聋,做成人彘置于厕中。她十分欣赏自己的杀人艺术,让宫女太监们都去观看。宫女太监们虽然觉得残忍,可是谁也不敢表示同情,一个个噤若寒蝉。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那时候没有录像器材,不能够保存影像资料。为了让儿子也欣赏一下自己的天才艺术,吕后竟然让人请惠帝也去观看。刘盈不懂艺术,听说人彘就是戚夫人,忍不住失声痛哭。他使人对太后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如果别人骂吕太后不是人,有十条命也死了!惠帝是她的儿子,吕太后也无可奈何。
惠帝见过人彘之后,从此大病一场,不理朝政。作为皇帝,他觉得母后杀人太狠毒了!对于这样的恶行自己都不能阻止或指责,又有什么资格在朝堂上对文武百官指手画脚呢?心地善良的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过了这个底线,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吕太后不讲道德更没有底线,她只知道权力至上,有权就可以为所欲为!她可能认为戚夫人想让如意当太子,刘盈肯定也恨之入骨!其实刘盈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能够衣食无忧他就心满意足了。当不当太子、皇上都无所谓。即使父皇真的立其他儿子,他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人说知子莫若母,而吕太后一点都不了解儿子!
吓病儿子也罢,太后的艺术我们不懂,为了江山永固,她又想了个刘吕联姻的法子。过去没有婚姻法,近亲结婚也未尝不可,但甥舅配做夫妻那就说不过去了。
看官听着,惠帝十七岁嗣位,至此已阅三载,已经二十岁了。寻常士大夫家,子弟年届弱冠,也要与他合婚,况是一位守成天子,为何即位三年,尚未册立皇后呢?这是吕太后另有一番思想,所以稽延。他因鲁元公主,生有一女,模样儿却还齐整,性情儿倒也温柔,意欲配与惠帝,结做重亲,只可惜年尚幼稚,一时不便成礼。等到惠帝三年,那外孙女尚不过十龄以上,论起年龄关系,尚是未通人道,吕太后假公济私,迫不及待,竟命太史诹吉,择定惠帝四年元月,行立后礼。惠帝明知男女相差十岁,况鲁元公主,乃是胞姊;胞姊的女儿,乃是甥女,甥舅岂可配做夫妻?
转瞬间已届佳期,鲁元公主,与乃夫张敖,准备嫁女,原是忙碌得很。吕太后本与惠帝同居长乐宫,此番筹办册后大典,偏令在未央宫中,安排妥当,举行盛仪,一则使惠帝别宫居住,自己好放心图欢;二则使外孙女羁住惠帝,叫她暗中监察,省得惠帝轻信蜚言。
惠帝仁慈善良,母命难违,然甥女年幼,况有悖人伦,他肯定不会与她有肌肤之亲。晋人著《汉宫春色》称张皇后去世,宫人为之盛敛时,发现张皇后仍为处女之身。
皇后张氏不得惠帝临幸,自然没有身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皇帝更加不能没有子嗣。吕后自作主张,又为惠帝纳了许多美女。这些美人与惠帝年龄相仿,惠帝如鱼得水,似漆投胶,成天与她们泡在一起。朝政有母后代理,他也懒得过问。因此不到两年,这些妃子、美人们便为他生了五个儿子,其中包括太子恭以及少帝弘。
妃子为皇帝添了儿子,吕太后应该高兴才是!皇帝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孙子!可是吕太后一点也不高兴,她怕刘盈的妃子母凭子贵,将来威协她和张皇后的地位。因此凡是生了孩子的妃子,她都派人一个个害死了!
史书上说惠帝的儿子并非惠帝所生,其实这是瞎说!皇后没有生育,那是因为惠帝没有跟她同房,不能就此认为惠帝不能生育!后来文帝即位,陈平周勃等将惠帝的四个儿子同时杀死,对外宣称他们是杂种,未免过分!无情最是帝王家!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刘盈个性仁柔,常常受到母亲极大的压力。在茅厕见到戚夫人被自己的母亲残害成“人彘”之后,已然得病;后来又强逼自己与外甥女成婚,有苦难言;再后来自己宠爱的妃子都被害死,孩子成了孤儿。刘盈在孝顺与仁爱发生冲突时既无奈又无助,心里又气又恨,到了这年仲秋,惠帝患病不起,竟在未央宫中,撒手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