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灯火将熄,王冠落地
第141章 灯火将熄,王冠落地 (第2/2页)看着地图上的态势,莫林并不觉得这是什么靠谱的办法。
高尔察克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圣彼得堡和周边大部分区域,而邓尼金目前控制了莫斯科及周边。
此前国际纵队所在的西露西亚临时国民政府,正在这两大势力与奥匈、萨克森之间的地区艰难支撑。
在这种情况,就算高尔察克和邓尼金想要下场首先还得剿灭西露西亚临时国民政府?
“疯了吧,这计划”
莫林思索了片刻,然后以一种推测的口吻,将东线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给了自己的作战参谋。
“曼施坦因,如果高卢人和布列塔尼亚人两国真的全力支持高尔察克,并成功让露西亚重新加入战争,你觉得总参谋部会如何应对?”
曼施坦因站在地图前,沉思了许久。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从德累斯顿,一路向东,最终停在了华沙和圣彼得堡之间。
“长官,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么帝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这是总参谋部几十年来,一直极力避免的最坏情况。”
他的表情非常严肃。
“按照总参谋部高层的战略构想,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避免两线作战,在大露西亚帝国覆灭后,我们确实得到了这样的机会。”
“但现在,我不好说.”
“没事,那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莫林追问。
曼施坦因的眉头皱得更深了,这个问题显然超出了他一个营级部队作战参谋的职责范围。
但他还是认真地思考起来。
“如果.我是说如果,我是陆军总参谋长。”
他斟酌着词句,小心翼翼的说道:
“我可能会建议,在东线采取守势,用最少的兵力协助我们在西露西亚的盟友牵制住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势力”
“然后集中全部主力,在西线寻求一次快速的、决定性的战役,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击败高卢共和国。”
“速战速决?”
“是的,长官时间对我们至关重要,帝国拖不起。”
曼施坦因的回答,让莫林心中一动。
这不就是另一个时空里,两次大战中德军总参谋部的选择吗?
历史,似乎又一次走上了那条熟悉的轨道。
就在两人讨论的时候,整个欧罗巴的局势,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
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得到萨克森帝国的‘空白支票’后,不再有任何犹豫,正式向塞尔维亚王国宣战。
当天,部署在边境的奥匈帝国炮兵部队,隔着多瑙河对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炮击。
晚些时候,高卢共和国与神圣布列塔尼亚帝国共同发表声明,对奥匈帝国的军事行动表示“极大的遗憾”。
并宣称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欧罗巴的和平与稳定”。
7月30日,在萨克森帝国海军数艘战舰的‘监视护航’下,第一批运载着大量武器弹药、粮食和药品的联合船队,抵达了圣彼得堡。
而另一支运载着布列塔尼亚远征军的船队,则不得不选择更北方的航线,绕道从摩尔曼斯克登陆。
萨克森人也许会容忍波罗的海上的“商业贸易活动”,但绝不可能允许高卢人和布列塔尼亚人的军队,大摇大摆地通过被他们视为内海的波罗的海。
随着这批宝贵的物资,以及有着装甲骑士和法师支援的精锐远征军抵达,高尔察克的底气瞬间足了。
他立刻开始集结军队,准备对盘踞在圣彼得堡与莫斯科之间的‘叛军’发起总攻,打通南北联系。
然后和邓尼金一同挥师西进,向西露西亚临时国民政府所在的基辅方向推进,歼灭最后的叛军。
这些举动,自然是引发了萨克森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强烈不满。
两国驻伦敦和巴黎的大使,在同一天向高卢和布列塔尼亚两国外交部递交了措辞强硬的抗议照会,公开指责他们在“给已经燃烧的巴尔干火上浇油”。
而两国也毫不示弱,同样对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的行为表示抗议,要求奥匈帝国立刻停止军事行动、结束动员。
两国外交部门意味深长地强调:“塞尔维亚王国,也是有朋友的。”
这其中的潜台词很明显——如果奥匈帝国一意孤行,那么高卢共和国和神圣布列塔尼亚帝国,将‘遗憾’且‘被动’地进行军事干预。
双方在外交上的嘴炮,打得震天响,而真正决定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动。
7月31日,清晨。
莫林刚刚结束晨练,就看到营部的通讯兵匆匆跑来。
“长官!陆军部急电!”
莫林接过电报,上面只有短短一行字。
“萨克森帝国即刻起,进入‘临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