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朱标之薨,汉脉有异
第4章 朱标之薨,汉脉有异 (第1/2页)洪武九年(1376年),铁腕皇帝朱元璋大刀阔斧,改行省作承宣布政使司,中央集权之网,骤然收紧,牢牢掌控地方脉络。
洪武十三年(1380年),风云突变,丞相胡惟庸身陷“谋不轨”重罪,朱元璋雷霆震怒,将其诛杀,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从此中央集权。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一抹阴影笼罩京城,洪武大帝亲设锦衣卫,这支皇帝的利爪,集侍卫、缉捕、刑狱于一身,特务统治之网,遍布朝野,无声却令人窒息。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爆发,户部侍郎郭桓贪墨官粮,数目惊人,朱元璋龙颜大怒,下令彻查,一时间牵连无数,血流成河。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一件足以撼动大明根基的噩耗突如其来,毫无预兆地撕裂了平静的表象。
大明王朝的储君,太子朱标,竟在盛年之时,暴病夭亡!
那位被洪武大帝倾注了全部心血,被整个帝国寄予无限厚望,堪称完美的“储君典范”,薨逝了!
消息传出,朝野剧震,人心惶惶。
奉天殿深处,传来洪武大帝压抑不住的惊怒咆哮:
“查!!!”
“给朕,一寸寸地查!!!”
“掘地三尺,也要给朕查个水落石出!!!”
皇帝的怒火,化作无形指令,瞬间点燃了锦衣卫这群潜伏的饿狼。獠牙毕露,寒光闪烁,他们如鬼魅般穿梭于宫廷内外,市井之间。
一时间,文武百官噤若寒蝉,人人自危,生怕那冰冷的绣春刀落在自己颈项。
恰在此时,仿佛嫌这风雨还不够激荡。
洪武大帝最器重的义子沐英,竟也相继而去。
接二连三的打击,朱元璋一夜白头。
霎那间。
整个大明江山,阴云密布,诡谲重重。
就在这朝野动荡,人心惶恐的关头,朱元璋屏退左右,密令心腹侍卫郭英,火速召回那位不愿困守朝野,长久在外,为大明勘定山河地理的“国师”刘伯温。
明皇宫,谨身殿。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气氛的凝重。
当刘伯温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殿中,依旧是那般仙风道骨,俊朗挺拔,朱元璋紧绷的情绪终于溃堤,老泪纵横,声音嘶哑:“国师,标儿…标儿他去了!”
“朕倾尽半生心血培养的储君,没了!”
“我大明国运,凭空折损三十年啊!”
“朕…朕最疼爱的儿子,他怎么就去了啊……”
这位一手缔造大明王朝的铁血帝王,此刻彻底卸下了坚硬的甲胄,鬓边斑驳的银丝,仿佛在泪水中浸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失去光泽,变得灰败。他不再是那个杀伐果断的洪武大帝,只是一个痛失爱子,肝肠寸断的老父。
刘伯温心头一沉,快步上前,稳稳扶住摇摇欲坠的朱元璋,沉声道:“陛下,节哀顺变,龙体为重。”
“太子之事,臣,已知晓。”
“陛下,可曾查出端倪?”
朱元璋缓缓摇头,眼中充满血丝与不甘:“宫中太医反复验看标儿遗体,都说是巡视地方,感染风寒,邪气入体而亡。”
他猛地攥紧拳头,指节发白:“朕,不信!绝不信!堂堂大明太子,正当壮年,身系国本,岂会因区区一点风寒就撒手人寰!”
话音未落,朱元璋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捶着胸口,痛苦低吟:
“是朕害了他!若非朕多次派他巡视地方,他怎会染病…是朕…是朕亲手害了他啊!”
刘伯温望着眼前这位几乎失去理智,状若老牛舐犊的帝王,心中叹息,劝谏道:
“陛下,万不可如此自责!此事蹊跷,尚需详查。”
“待臣看过太子遗体,或有分晓!”
朱元璋闻言,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死死攥住刘伯温的手臂,眼中燃起希冀之火:“国师,朕一直留着标儿的遗体,未曾入殓下葬,就是为了等你回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