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以武为名,武明,强明
第10章 以武为名,武明,强明 (第2/2页)“六扇门之责,便是专门弹压武林江湖,缉拿不法之徒,维护朝廷法纪!”
为了展示决心与武力,朱棣甚至亲自披甲,率领京营,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剿灭了数个新近崛起却行事嚣张跋扈的江湖门派。
人头滚滚,血染长街。
这雷霆一击,让无数江湖人心头剧震,寒意彻骨。
那些蠢蠢欲动的心思,暂时被强行压制下去,不敢再公然违法乱纪。
整个天下,表面上似乎又恢复了短暂的平静。
但平静之下,暗流依旧汹涌。
就连朱棣自己,都未曾有丝毫松懈。
他暗中不断增添人手,加强锦衣卫的力量,并再次催促,钦定姚广孝亲自监管,务必加速《永乐大典》的编撰进程。
......
永乐五年,石破天惊。
《永乐大典》终于编撰完成,浩瀚卷帙,震惊世人。
然而,伴随大典出世的,还有一股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恐怖力量。
谁也没有想到,朱棣竟在悄无声息之间,利用编撰大典的机会,暗中网罗、培养了如此众多的武道高手!
他们如同潜伏在阴影中的毒蛇,此刻终于露出了獠牙!
朝堂内外,风云突变!
朝堂上,锦衣卫鱼贯而出,监察百官,牵扯出多位暗中勾结江湖势力、意图不轨的朝廷大员。一时间,朝堂之上,官员们人人自危,噤若寒蝉,多位高官显爵被当场拿下,证据确凿,随后便是人头滚滚落地,血腥气弥漫。
江湖中,同样腥风血雨,六扇门的高手,如同从天而降,频频出现在各地。他们身手矫健,配合默契,以雷霆手段弹压武林。那些横行乡里、作奸犯科的江湖人士,无论名头多响,武功多高,接连被缉拿归案,投入天牢。
一时之间,朝堂江湖齐暗,皆是响起绣春刀、鱼龙服之大名。
也就在这风声鹤唳的同一年。
南方的武当山,忽然显化出紫气东来之异象。
氤氲紫气缭绕群峰,隐隐约约,可见一龟背鹤形、仙风道骨的异人,踏着翻腾的紫气,在山峦间闪现,缥缈不定,宛若神仙中人。
此异象一出,江湖再次剧烈震动!
无数武者心生向往,不远千里,纷纷涌向武当山,欲求一见真人。
消息传入京城,即便是威势正隆的朱棣,也为之动容,立刻下旨派人前往武当山求见异人。
然而,使者抵达武当,紫气已散,异人无踪,最终一无所获,只带回满山敬畏与传说。
但在武当异象那无形却磅礴的震慑之下,朱棣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最终,这位铁血帝王,似乎默认了某种界限。
下令六扇门专司江湖事宜。
只要江湖人不主动牵扯无辜平民,不触犯朝廷律法,不干涉官府运作,那么江湖内部的纷争,便由江湖人自行解决。
江湖事宜,江湖管。
至此,江湖的秩序,在朝廷的默许和监管下,开始逐渐形成。
江湖,真正意义上步入了正轨,虽然依旧暗流涌动,却也更加兴旺。
......
永乐六年。
江湖彻底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各大门派林立,势力格局逐渐清晰。
武林,已然成型。
永乐大帝心有忌惮,再次组建东缉事厂,与六扇门一明一暗,加强对江湖的渗透和监管。
也是在这一年,不知从何而起,江湖开始流传一些所谓的“江湖百晓生榜单”。
什么“兵器谱”排名利器,“美人榜”评点红颜,各种名目层出不穷。引得无数江湖人士争强好胜,趋之若鹜。
名利二字,最动人心。
江湖争斗,因此变得更加频繁激烈。
门派之间的倾轧兼并,高手之间的约战对决,更是日日上演,层出不穷。
让幕后朝廷没有预料的是,虽江湖大乱,快速的消耗陨落了大量高手。但是,更多的新生一代,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与碰撞之中,更新迭代,百花齐放,愈发璀璨夺目。
无数惊才绝艳的人物,无数精彩绝伦的故事,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演。
同年,朝廷再次派出使者,携带丰厚的封赏抵达武当山,意图加封那位传说中的张三丰真人,甚至再一次传下诏书,请他入京。
可惜,如同以往每一次一样,张真人飘然世外,不受封赏,亦不奉诏。
其行踪缥缈,不可捉摸。
这让朱棣在感到遗憾的同时,心中对那份超然物外的力量,也更多了几分敬畏。
......
江湖风波恶,朝堂权谋深。
江湖与朝堂,恩怨与情仇,权力与阴谋,铁血与侠骨……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绚烂夺目的朝代。
君主专制抵达了一个新的高峰,皇权如日中天。
但与此同时,江湖的兴起,武道的勃发,又带来了无数离经叛道的故事和传奇人物。
严酷的法度之下,却又暗藏着丝丝属于个体自由与反抗的浪漫气息。
上至九五之尊的天子朱棣,他有他的雄心、铁腕与无奈。
下至贩夫走卒的黎民百姓,他们在这大时代洪流中,或被裹挟,或奋起,仿佛每个人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令人目迷、荡气回肠的大明风云画卷。
天下精彩之纷呈,不止一路见证大明风云变幻的王三丰,就连刚刚恢复过来,自身也是同属于这个时代的王阳明,也忍不住惊叹:
“武,不再是少数人的武,而是天下人的武,是大明的武!”
“这,是一个以武为名的武明,强明!”
王三丰闻言,深以为然:
“皇权专制下的丝丝叛逆,恰恰是属于‘人’的浪漫。”
“这,或许才是武道真正的精神内核。”
“也只有这样矛盾而又充满张力的浪漫时代,才能孕育出如此璀璨夺目的武道文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