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心学传承,土木之变!
第12章 心学传承,土木之变! (第2/2页)鞑靼主力被迅速击溃,残部在绝对武力面前被迫臣服。
明军铁蹄踏过广袤草原,一路追亡逐北,直抵擒狐山。
朱棣下令,于巨大山岩之上,镌刻铭文,宣示大明武功:
“翰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穷荒,万世太平!”
……
然而,战争的火焰并未就此熄灭。
草原部族的韧性超乎想象。
起复,北伐;复燃,再北伐;短暂臣服后的背叛,依旧是北伐。
接下来的数年间,连绵不绝的战争如同车轮般碾过漠北大地。
整个草原,几乎被犁庭扫穴不止一遍。
但不知是否真如传言所说,中原龙脉破碎,气运流失,导致北方蛮夷气数未尽。
这些草原部落仿佛野草一般,杀之不绝,烧之不尽,春风一吹,便又再度滋生。
朱棣数次亲征,倾尽国力,战果辉煌,却始终未能彻底根除北方威胁。
“杀不尽,也要杀!”
朱棣的眼神冰冷而坚定,里面燃烧着偏执的火焰。
“朕这一代能做完的事,绝不留给子孙后代!”
这是朱棣的信念,是他作为铁血帝王的担当,也是他近乎残酷的执着。
他要用自己的铁腕,为大明打下一个真正万世无忧的基业。
......
永乐二十二年。
宿命的轮回似乎悄然降临。
朱棣发动第五次漠北远征,这位一生都在征战中的铁血帝王,最终却未能回到他亲手营建的北京城。
他于归途中,在榆木川,耗尽了最后一丝心力,溘然长逝。
一代雄主的落幕,也让漠北那片被鲜血浸透的土地,暂时停止了杀戮的轮回。
但也给草原各部族,留下来一段宝贵的喘息之机。
……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
仁宗朱高炽继位,他一改永乐朝的刚猛,力主休养生息,与民休息。
然而,这位仁厚的君主在位不足一年,便猝然驾崩。
随后,其子宣宗朱瞻基继位,虽有“仁宣之治”的美誉,试图延续休养生息的国策,但也同样英年早逝,反噬驾崩。
或许,这本就是大明王朝斩尽龙脉所必须承担的反噬与劫数。
再加上永乐年间的赫赫武功,北伐的巨大消耗,迁都北京的庞大工程……这一切,都如同饮鸩止渴,更是极大地损耗了大明的国运根基。
大明王朝,终究不可避免地开始显露疲态,再也无力像永乐大帝那般,对北方形成绝对压制。
而与此同时,北方的漠北部落,尤其是在也先领导下的瓦剌部,却在悄无声息间舔舐伤口,积蓄力量,如同潜伏的饿狼,再次将贪婪目光投向了富庶的中原大地。
......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流火。
蛰伏已久的瓦剌部首领也先,终于按捺不住膨胀的野心,以朝贡贸易纠纷为借口,大举侵扰大明边境。
警报雪片般飞入京城。
年轻的明英宗朱祁镇,在深受宠信、专权跋扈的司礼太监王振的极力怂恿下,也想效仿太宗皇帝(朱棣),亲率大军,一举荡平瓦剌,建立不世之功。
然而,当时英宗年少,王振专权。
一场巨大的悲剧,已然埋下伏笔。
在王振的错误指挥下,号称五十万的明军主力,进退失据,粮草不继,最终被瓦剌铁骑团团包围。
一场惨烈的大溃败爆发。
五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全军覆没。
其中,最为精锐、拱卫京师的三大营部队,几乎损失殆尽,随之毁于一旦。
随驾出征的文武重臣,损失更是惨重。
历经四朝的老将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吏部左侍郎曹鼎、礼部右侍郎丁铭、工部右侍郎王永和以及内阁学士张益等等,足足五十余位朝廷柱石,全部殒命沙场。
无数忠勇的文官武将,血染黄沙,魂断土木堡。
就连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军队生擒活捉!
土木堡一战,大明立国近百年来积攒的军事底蕴、人才储备,几乎一朝败尽!
京师门户大开,再无险可守。
八月,瓦剌首领也先挟持着明英宗,裹挟着空前的胜利威势,兵锋直指大明京城。
九月,危急存亡之秋,孙太后临危决断,立长君以绝敌望,断绝也先利用英宗要挟的企图。
郕王接受太后谕旨,即皇帝之位,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明年年号为“景泰”。
明朝丧君有君,朝野内外,皆决心共赴国难。
十月,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黑压压的军队如同潮水般将京城包围。
兵部侍郎**临危受命,整顿残兵,破釜沉舟。
另外中原各地武林高手支援而来,少林,峨眉,丐帮,青城,华山.......皆共赴国难!
历经五天五夜惊心动魄的生死激战,明军奇迹般地击退了骄横不可一世的瓦剌大军,并迎回明英宗朱祁镇。
**,成功保卫了京师,将大明王朝的国祚强行续命两百年。
但是,经此一役,大明底蕴耗尽,由胜转衰,不可避免的滑向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