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杜重威死有余辜
108 杜重威死有余辜 (第2/2页)石敬瑭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为此他还专门派心腹向李崧表达诚挚的感激之情。
时间不长,石敬瑭攻入洛阳,建立后晋登基称帝。自己的国家没了,李崧就逃到一个农户家里躲起来。
不忘旧恩的石敬瑭硬是把李菘请来,不久就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而且他还兼任枢密使,执掌军权,成为后晋王朝炙手可热的人物。
李菘非常看重杜重威的才能,经常加以赞扬,却不知杜的同僚刘知远与杜死不对服。
在中原人民的讨伐下,契丹兵退走了。刘知远趁机进入京师,建立后汉王朝,是为后汉高祖。刘知远立马就把李崧的住宅赏赐给了朝廷新贵、宰相苏逢吉。他家中所有的宝物也都归了苏逢吉。
李崧开始明白了,于是谦恭迎合这些朝廷新贵,甚至把自己的房契都主动给了苏逢吉。但他明白的有些晚了。
苏逢吉欲壑难填,在他的指使下,李崧被诬告谋反。经历了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几个王朝的李崧终于大彻大悟了,愤然说:“自古以来就没有不死之人,同样也没有不亡的国家。”
公元948年12月12日,李崧被族灭。
却说狗头军师苏逢吉被册封宰相,但苏逢吉素无威望,后晋旧臣及各地节度使皆是不服。刘知远见苏逢吉为相国政令不通,便招太子商议宰相人选。太子刘承训不仅礼贤好学,且见识过人,对刘知远奏道:“主宰天下政事,必选前朝旧臣,方能慑服各地。苏逢吉乃市井出身,虽有谋略,却无身世。”
知远问道:“那杜重威可为宰相否?”
承训答:“杜重威背晋主而降辽,又背李从益而降父王,其人反复无常,如同当年国贼杨光远,万不可用。孩儿以为老臣冯道历侍两朝,老成持重,善理政事,可为丞相人选。”
知远大喜,问道:“冯道现在何处?”
承训道:“儿闻冯道自恒州归来,闭门谢客,足不出户。”
知远道:“冯道老滑,吾儿亲去请他,倘若不来就将其绑来。”刘承训领旨去请冯道。
刘承训去请冯道上任,冯道晓得刘知远生性残暴,若不遵旨必遭残害,便送了刘承训一个顺水人情,欣然上任,与苏逢吉同为宰相。
苏逢吉听说刘承训保举冯道,不由怀恨在心。心想汉主在世,或不会对他怎样,哪天太子即位,肯定大权旁落。遍观刘知远诸子之中,次子刘承祐生性暴虐且无智谋,可为利用,于是便往周王府拜会刘承祐。承祐见宰相来访,忙邀入客厅叙话。
苏逢吉道:“殿下,臣闻太子最近笼络人心,广结私党,企图提前登基。”
刘承祐惊讶问道:“苏宰相如何得知?”
苏逢吉道:“岂不闻‘仗义多为屠狗辈,负心皆为读书人’。太子好读古人之书,善用奸诈之术,早对当今万岁有不臣之心。”
刘承祐问:“那宰相之意,要我怎样?”
苏逢吉道:“我观殿下泥丸宫常有金光显现,日后定为真命之主,不如先下手为强,提早除掉太子。”刘承祐听信苏逢吉之言,便决定刺杀皇太子承训。
刘承祐手下养有两名护卫,一个名叫聂文进,并州人氏,身长七尺,雕眉猴眼,小胡子,尖下巴,因武艺高强被刘承祐养做杀手;另一个名叫后匡赞,兖州人氏,虎背熊腰,身高八尺有余,一脸横肉,熊眼大口,络腮胡子,此人力大残暴,也被刘承祐笼络麾下。
刘承祐将二人叫至面前,命他们刺杀皇太子承训,并许诺事成之后重重有赏,二人闻听欣然领命。
这一夜,聂文进与后匡赞二人翻过院墙进入魏王府,看见一间房里亮着灯光。聂文进点破窗纸打眼望去,只见里面端坐一人秉烛夜读,此人正是魏王刘承训。
刘承训正在专心读书,忽闻房门作响,抬头观望半扇门已经打开。两人蒙面冲将进来,刘承训惊恐问道:“何人敢进王府行刺?”
聂文进一言不发挥刀砍来,刘承训不通武艺,情急之下举手抵挡。谁知这一挡右手即刻落地,刘承训大声哀叫,后匡赞上前一刀将他砍死。两人得手便出房门,四五个护卫闻声追赶,两个刺客赶忙翻墙而出,不知去向。
太子被刺,刘知远悲痛欲绝,魏王贤良好学,刘知远最为疼爱,把他作为接班人培养。此次无故被刺,汉主在太平宫举哀,哭得涕泗滂沱,几致晕去。经左右极力劝慰,勉强收泪,亲视棺殓,送归太原安葬。嗣是常带悲容,少乐多优,一代枭雄,又将谢世。
蹉跎过了残年,便是元旦,汉主因身躯未适,不受朝贺,自在宫中调养。转眼间已过四天,病体少痊,乃出宫视朝,改天福十三年为乾祐元年,颁诏大赦。越数日,易名为昺,晋封冯道为齐国公,兼官太师。兵部递上奏牍,报称凤翔节度使侯益,与晋昌节度使赵匡赞,叛国降蜀蟠踞关中,请速派将往讨云云。汉主闻变,即命右卫大将军王景崇,将军齐藏珍,调集禁兵数千,往略关西。
太子遇刺,刘知远气血攻心,不久便奄奄一息,苏逢吉见他病危,乃上奏道:“自魏王遇刺,陛下尚未再立皇储,不知陛下万岁之后,谁登大位?”
刘知远问道:“爱卿之见,何人可承大位?”
苏逢吉答:“周王刘承祐忠孝仁爱,可为太子。”
刘知远道:“承祐年少,性情鲁莽,若为太子,还需多设顾命大臣辅佐政事。”
又过三日,刘知远命刘承祐跪在病榻之前,加封太子。又传来苏逢吉、郭威、冯道、史弘肇、杨邠、王章六人,刘知远对六人说道:“朕自知天命不远,请六位爱卿前来,皆为册立幼主之事,望诸位爱卿日后忠心佐政,勿负朕心。”
六人领得圣谕,伏地谢恩。刘知远命六人退下,独对刘承祐说道:“朝中众人皆不可疑,惟有杜重威是个反复小人,朕归天之日,皇儿当灭其满门,不可留下后患。”言罢,刘知远感觉头痛欲烈,惨叫一声撒手人寰,在位不到一年,亡年五十三岁。
刘知远一死,刘承祐即命且慢举哀!又命冯道、杨邠、郭威等仍以大行皇帝名义拟好诏敕,即饬侍卫带领禁军,往拿杜重威及重威子弘璋、弘琏、弘璲。重威在私第中安然坐着,毫不预防。至禁军入门,仓皇接诏,甫经下跪,那冠带已被禁军褫去。且听侍卫宣诏道:
杜重威犹贮祸心,未悛逆节,枭音不改,虺性难驯。朕小有不安罢朝数日,而重威父子潜肆凶言,怨谤大朝,煽惑小辈。今则显有陈告,备验奸期,既负深恩,须置极法。其杜重威父子并令处斩。所有晋朝公主及外亲族,一切如常,仍与供给。特谕。
重威听罢魂飞天外,急得连哭带辩。偏侍卫绝不留情,即令禁军缚住重威,并将他三子拿下,一并牵出,连他妻室宋国公主都不使诀别。匆匆驱至市曹,已有监刑官待着,指麾两旁刽子手,趋至重威父子身旁,拔出光芒闪闪的刀儿,剁将过去,只听得有三四声,重威父子的头颅皆已堕落。遗骸陈设通衢,汴梁市民因为对他恨之入骨,争相踩踏他的遗骸,很快便将其碾成粉末。杜重威甘当卖国贼,最终却落得尸骨无存的下场,实属罪有应得。
重威既诛,方为故主发丧。皇子承祐即日嗣位,朝见百官,然后举哀成服。先是汉主刘知远欲改年号,宰臣进拟乾和二字。御笔改为乾祐,适与嗣主名相同,当时目为预征,所以后来沿称乾祐,不复改元。刘知远庙号汉高祖,正与“老祖宗”刘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