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遍地狼烟(三)
第三十一章遍地狼烟(三) (第2/2页)西军哪怕再是伐辽失败,其战力也绝非汴梁禁军可比!
“河北!点燃河北!”
李纲的手指又重重戳向河北大地,“多少忠贞义士仍在抵抗!告诉他们,朝廷没有忘记他们!烧金贼的粮草!断金贼的道路!杀金贼的走狗!让宗望的屁股后面,处处烽火,夜夜惊魂!”
“汴梁!”
李纲猛地转身,目光灼灼地盯着御座上的赵佶,“官家!此刻当乾纲独断!任命臣总揽城防及城外战事!集结京城所有禁军、厢军、敢勇民兵!打开武库,武装百姓!我汴梁百万军民,同仇敌忾!只待西军兵锋逼近,河北烽烟四起,宗望军心大乱之际,臣当亲率大军,出城迎战!
与西军前后夹击,将完颜宗望这头纸老虎,连同他那支乌合之众,彻底碾碎在黄河岸边!”
李纲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震得殿宇嗡嗡作响,“此战若胜,宗望授首,东路军灰飞烟灭!粘罕闻讯必胆寒!河东之围自解!我大宋国威重振,中兴可期!官家!此乃扭转乾坤,再造社稷之战!不可犹豫啊官家!”
朝堂之上,立刻喧闹!
主战派热血沸腾,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然而,阴影无处不在!
中书侍郎(副宰相)张邦昌那张白胖的脸瞬间失了血色,尖利的嗓音几乎要刺破屋顶:“李纲!你…你这是要陷官家于万劫不复!金兵势大,野战无敌!粘罕虽一时受阻,破太原只在旦夕!宗望大军就在河北,渡河旦夕可至!
你让西军精锐远离根本,长途奔袭,万一有失,陕西危矣!让将士们出城浪战?万一…万一汴梁有失,谁来担这泼天大罪!你这是祸国!是拿江山社稷做赌注!”
赵野等主和派如同应声虫,纷纷附和,涕泪横流地描述着金兵破城后的惨状,好似李纲的方略才是毁灭的根源。
宰相(首相)王黼更是忧心忡忡地补充:“西军乃国之柱石,若倾巢而出,西夏趁虚而入,又当如何?此计太过行险!”
门下侍郎(副宰相)白时中,反对组织抵抗,主张立刻求和,振振有词表示开战就是祸国殃民,只有求和才能致太平。
(赵佶在政和二年(1112年)改革官制,仿照《周礼》更改宰相名称——太宰原“尚书左仆射”居首相之位,总领政务。少宰原“尚书右仆射”副首相,协助太宰。门下侍郎、中书侍郎等都是三省长官都是副宰相。)
澶渊之盟成事在前,宋真宗被他夸上了天,俨然比汉武唐太还光耀史书,毕竟那些皇帝是真会打仗的。
而作为百姓的良心,拜读仁义礼智信的士大夫,孔圣人的门徒。
那是千万不能开战致使民众承受战争的苦痛!
浪子宰相,时任少宰的李邦彦甚至在唱戏曲,咿咿呀呀,曲意都是息兵罢战,共享太平。
唐恪、赵野等人再三喝彩,纷纷要求朝廷派人前去犒军议和,誓死不开战,要求严惩主战派!
一天到晚只知道打仗,根本不知道兵锋过处,何等惨状,不能让那群贼配军祸害百姓!
主和派势大,几乎占据了宰执位,而李纲只是个太常少卿(正四品,掌管礼乐祭祀)。
这种官职立主开战,怎么看都有些莫名其妙。
赵佶脸色在龙椅上变幻不定,书案下,他的双腿在微微颤抖。
这些天来,连画画写字的心情都没了,每晚必要找妃嫔缓解焦虑担忧...
李纲描绘的胜利宏图让他有一瞬间的心驰神往,但张邦昌描述的“汴梁有失”、“泼天大祸”如同冰冷的毒蛇,瞬间缠紧了他的心脏。
粘罕…粘罕的大军真的被拖住了吗?万一他明天就破了太原呢?
西军离开陕西,西夏人打过来怎么办?
宗望真的像李纲说的那么弱吗?万一…万一战败了…他好似看到了汴梁城破,自己像那位好兄弟耶律延禧一样仓皇逃窜的丑态,甚至被金人掳走的可怕景象!
不…不行!太冒险了!比起那看不见摸不着的胜利,眼前的“平安”更重要…
还是赶紧实施计划吧!
官家的恐惧和摇摆,成了主和派最锋利的武器。
朝堂之上,唾沫横飞,忠奸难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与立场。
时间,就在这无休止的争吵、攻讦、恐惧和算计中,一息一刻地飞速流逝!
而此时,十二月十八,河北东路军大营内,金军抵达保州(河北保定),不克,此地已在河北腹地,背后就是所谓的宋辽防线,即雄州、霸州等。
十二月二十一,金军围攻中山府(河北定州),不克。
且斥候带回的消息让完颜宗望很是犹豫,河东抵抗激烈,粘罕进展缓慢!南下会师的计划破灭了。
他这支孤军,深入数百里,后方全是未真正降服的宋人和此起彼伏的义军!补给线越来越长,越来越脆弱!
营中契丹降兵的眼神开始闪烁,郭药师那厮又在打什么算盘?莫不会再次倒戈吧?
一股寒意,顺着他的脊梁骨爬上来。
他第一次对自己的突进产生了强烈的质疑,探子将每一天宋庭内部的消息传递过来。若是宋廷此刻真按李纲说的,西军出关,河北截路,那该如何是好?
他私下已密令心腹,若是情况不妙,做好随时北撤的准备!他宗望,可不是粘罕那个一根筋的疯子!
潼关之下,白发苍苍的种师道全身披挂,西军健儿刀枪如林,战马嘶鸣,士气如虹!他们翘首以盼,只等汴梁一道圣旨,便可如猛虎出柙,扑向东路军那致命的后心!
老兵们摩拳擦掌,眼中燃烧着洗刷耻辱、建功立业的火焰!
“大帅!快请旨啊!战机稍纵即逝啊!”副将焦急地催促。
种师道望着汴梁方向,布满皱纹的脸上是深深的忧虑,他预感到,那道期盼的圣旨,恐怕不会来了……
太原城中,死守的张孝纯、王禀,他们看着南方,眼中满是期盼与焦虑:“朝廷…汴梁…你们看到了吗?我们还在打!粘罕被我们拖着!动手啊!快动手啊!别辜负了河东的血!”
而河北各地抗金力量此起彼伏,狼烟四起!
宣和末年的大宋仍有扭转乾坤的机会,一切只在于两河百姓的死战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