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
人之初 (第2/2页)“想那些破玩意儿干啥,心累!说正事,咱快去找足斛,今儿个县里赶集,听说来了个大商队!还听说那商队的主子是个大美女,咱也去凑凑热闹,见见世面!”
九里把他的手从肩膀上挪开,无奈地说:
“每次去赶集也买不着啥东西,人家商队的漂亮女子,就算见着了,又能咋样?”
付逖连忙拉着九里的胳膊劝:
“哎呀~就算买不着东西,去过过眼瘾也行啊!再说商队里肯定有很多咱没见过的新鲜玩意儿,见见世面总没坏处吧?”
说着,就把九里拉着去找足斛。
足斛家的地在村里算比较多的,足斛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曾在矿上捡过一块玉料,后来被那个已经搬走的大户人家用几亩地的地契,再加十几两白银换走了。
虽说“比较多”,但其实也只比村里大多数人家多五六亩而已,当然,这是相对于“有地的人家”来说的。
村里更多的人家,土地都被那些有权有势的老爷们,或用低价买、或用强硬手段抢、或用其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法子,吞到了自己早已臃肿不堪的肚子里。
而且足斛的母亲生下他后,身子骨就变得特别弱,再也没能生其他孩子,家里的农活大多得靠足斛自己扛,所以他平常在田地里待的时间,要比九里和付逖多不少。
快到足斛家的那片地时,付逖就扯着嗓子喊起“李足斛”的名字。远远地,他们就看见足斛正和一个人坐在田埂边的大树下聊天,足斛见了他们,还笑着招了招手。
等九里和付逖走近了,那个和足斛聊天的年轻人也站起身,客气地跟他们打了招呼。
这个和他们年岁相差不大的小伙,附近几个村子的人大多认识——他是这一片的“朝鸣郎”。
“朝鸣郎”这个职位,是在第二代皇帝齐昭桓帝在位时设立的,算起来也算半个官身。
听说当年齐昭桓帝微服私访,在田边看到一个老农除草,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生气”,回到京都后,就下旨设立了“朝鸣郎”这个职位。当时世人私下里都觉得这皇帝荒唐,没事找事。
这职位刚设立的时候有明确规定:每逢辰时,朝鸣郎需行走在乡野小道上,穿梭在田间阡陌之间,用清亮的嗓音吟唱那些流传久远的诗歌、通俗易懂的民谣、多读几遍就能学会的童谣,或是自己编的顺口遛。朝廷每月还会给他们发几两微薄的俸禄,补贴生活。
可时过境迁,很多地方早就不设“朝鸣郎”了;就算有的地方还保留着这个职位,也成了没俸禄、是个虚的不能在虚的虚职了。
九里小时候,曾从外地来的商贩那儿听过一个关于“朝鸣郎”的小故事。
说的是外地某个村子里,有个朝鸣郎,天亮的时候没好好唱几句,到了太阳落山,发现没攒够第二天的吃食,就想着多唱会儿,多讨点东西。
偏偏村里刚有一对小夫妻喜结连理,那朝鸣郎正好走到这对夫妻的新屋旁,刚开口唱,就听见屋里传来女子的声音,那声音对男人来说,或许是最悦耳的,或许也是最让人心动的“仙音”。
朝鸣郎赶紧闭了嘴,想仔细听听,可他一闭嘴,屋里的声音就停了。他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于是又开口唱;这一唱,屋里的声音居然又传了出来。
他反复试了几次,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也不管有没有讨够吃食,红着脸就跑回了家。
没过几天,这个朝鸣郎就编了首荤曲。那曲子到底有多荤?当时那商贩卖关子,硬是连哄带骗,让九里和几个小孩子买了些小玩意,才肯唱几句:
“走到西来,唱到东,睡在北来,吃在南。西走了,东唱了,北也睡了,怎的,缺个南呀缺个南!向南走,向南唱,耳处忽闻天上音。开口有来,闭口无,罢了,罢了!缺了南便缺了南,只怕那娘子身子软来,汉子扶腰腿打颤,嘿!腿打颤!”
当时九里和其他孩子听完,只觉得这曲子一点也不美,还觉得这个朝鸣郎肚子里没墨水,纷纷嚷嚷着要退货。可那商贩却从腰间掏出一块布,上面写着八个大字:“一经卖出,概不退换。”
商贩还笑着说:“肚子里有了那半斤八两的墨水,可就写不出这么‘接地气’的曲子喽!”
当时九里和孩子们哪里懂这些,只对着商贩嘘声一片。
那商贩走之前,又补充了后续:“后来啊,那个朝鸣郎被那户人家的小娘子啐了一口唾沫,还被骂了几句‘不配当男人’的气话。没过多久,这朝鸣郎就去了边关,靠在战场上拼命,换一口吃食活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