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远路 姑娘的绣花鞋
行远路 姑娘的绣花鞋 (第1/2页)三人经历了市集上洒银的稀奇事,各自想买的东西也买了,该看的热闹也看了,见那大福商会的公子进了车厢后,便没了继续停留的兴致,打算起身回家。
不过九里记得母亲的嘱托,得先去盐店问一问盐价,自从父亲去世后,每次来镇上,母亲总会让他顺便留意盐价。
付逖和足斛早就习惯了九里的这个习惯,每次一起来镇上,九里总要绕去盐店问价,两人也不催促,只跟着他一起往盐店的方向走。
路上,他们又碰到了之前那个摇着铜铃的杂货小贩,九里便停下脚步,问商贩:
“掌柜的,有没有女孩子玩的小物件?”
那商贩见有生意上门,赶紧放下担子,满脸堆笑:
“哎呦喂,客官您只管看!小物件多着呢,别说姑娘家的玩意儿,就是姑娘穿的绣花鞋我这儿也有!小姑娘喜欢的胭脂、花绳、小泥人更是齐全,保准让您挑花眼!”说着,他就把担子两边的箱子打开,让九里随意挑选。
付逖凑过来打趣:
“姑娘的绣花鞋,当真有?”
商贩搓了搓手,赔着笑道:
“客官您要是想要,自然是有的!做生意讲究诚信,我不跟您说大话,就是原先备好的一双已经被人买走了,您要是不着急,下次来我给您留着;要是您想要指定姑娘的绣花鞋,我也能给您弄来,就是得先付定金,而且定金不少。”
付逖连忙摆手:
“我可不要那东西,就是好奇问问,您这绣花鞋是从哪儿搞来的?该不会是您自个儿穿过的吧?”
小贩嘿嘿一笑,打了个哈哈:
“鞋肯定是那些小娘子脚上踏过的!至于从哪儿弄来的,这可不能告诉您——我还靠这吃饭呢,总不能把饭碗的门道都抖搂出来不是?”
付逖只好摇摇头,嘟囔了一句:
“掌柜的可真小气。”
九里没看那些零散的小物件,反而问:
“掌柜的,您这货都是从一个地方进的吗?有没有其他渠道进来的稀罕东西?”
小贩眼色一变,显然是被九里看出了什么,他压低声音说:
“客官好眼力!您要的‘稀罕货’我还真有,不过我不卖。”
说着,他从腰间掏出一个精致小巧的镯子,递到九里手里道:
“这玩意儿送您了!今儿个把那双绣花鞋卖了,赚得不少,就当给您添个彩头。”
说完,他麻利地挑起担子,
“我这就先‘下班’了,客官下次再见!”
话音刚落,转身就走。
三人凑在一起,仔细端详这个镯子;镯身纤细,通体翠绿,唯独中间有一条红线般的纹路,蜿蜒绕了镯身一圈,沿着红线还刻着一条小蛇,做工甚是精巧。等他们抬头时,周围早已没了那个货郎的身影。
足斛忍不住感叹:
“这货郎的脚力可真好,怕是比起被黄牛追着跑的付逖,都不遑多让!”
付逖却没接话茬,反而贱兮兮地笑道:
“我已经想到收拾你家黄牛的办法了,保管它以后再也不敢追我!”
足斛只回了两个字:
“呵呵。”
九里把镯子小心收好,三人很快走到了盐店门前。盐店门口的牌匾上,只写着“清盐”两个字,简单又醒目。
店里的伙计早就认识九里,见他进来,直接开口道:
“一石盐的价钱是一贯零一百八十文。”
九里道了声谢,便带着付逖和足斛离开了。
刚出盐店,付逖就忍不住骂道:
“马了个巴子的!现在的盐价可真贵,比上月整整贵了一百文,再这么涨下去,都快吃不起盐了!”足斛也在一旁点头,显然也觉得盐价涨得离谱。
三人往城门走的路上,九里又在城门口附近的商贩那儿买了两根糖葫芦一根给九铃,一根给岁岁。刚要付钱,就见一辆熟悉的马车赶了过来,正是大福商会的那辆,后面还零零散散跟着些人,一个个抻着脖子往马车的方向瞅,脚步紧紧跟着车轮子,看样子是盼着运气好些,能等到车中之人再扔出些碎银子来。
车帘被掀开,“散财童子”从车窗处丢下几两银子,声音隔着车帘传出来:
“你剩下的糖葫芦,我全买了。”
卖糖葫芦的小贩赶紧捡起银子,连连点头哈腰:
“谢谢老爷光顾!谢谢老爷光顾!”说着,就赶忙把剩下的糖葫芦连带着插糖葫芦的草靶子一起,递给了车夫。
这时,“散财童子”戴着一副面具,目光落在九里身上,问道:
“你刚才在一个老头那儿买了一本书,是吧?”虽然隔着面具,但那阔绰的手笔和白皙的手腕,还是能让人认出他就是之前洒银的俊美少年。
九里点头:
“对,不知公子有何指教?”
“散财童子”道:
“你多少钱买的?随意说个价,我出双倍,你把书卖给我。”
九里拱手推辞:
“实在对不住公子,这本书我很喜欢,不打算卖出去。”
那“散财童子”放下车帘,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点无趣:
“真没意思。”
随后踢了车夫一脚,催促道:
“把马车赶回去。”
马车内,一个身段丰腴的女子柔声问道:
“少爷,您为何非要赶来买那个泥腿子的书?”
“散财童子”躺在女子腿上,找了个舒服的姿势,漫不经心地说:
“没什么特别的,就是那个卖书的老头,之前我想买他的书,给多少钱他都不卖。我想着把书从这小子手里买下来,也好气一气那个老头。我早就叫人盯着这小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