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捷报惊四方 奇战术动天下
第68章 捷报惊四方 奇战术动天下 (第2/2页)“好!打得好!这个王林,真是打仗的奇才!”一位首长拿着电报,忍不住击节赞叹,“‘游击炮战’,利用无线电指挥机动炮兵,专打敌人行军队列!这个想法大胆,巧妙!完全发挥了我军的长处,击中了敌军笨拙的软肋!”
“是啊,”老总看着战果统计,笑容满面,“歼敌七千,自身伤亡不大,还差点活捉了俞济时。这下,胡宗南的第一军算是伤筋动骨了,看他还敢不敢小瞧我们红军!”
陕北保安,首长居住的窑洞里烟雾缭绕。墙上悬挂的军事地图前,三位首长正围着那份来自陇东前线的捷报,脸上都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
“老总,你们快来看这里!“一位首长用他夹着烟卷的手指重重地点在电报中关于炮兵运用的段落,眼中闪烁着发现宝藏般的光芒,“王林这小子,硬是要得!他把游击战和重火力玩出花来了嘛!“
另一位首长凑近细看,带着浓重口音笑道:“确实了不起。以往我们讲游击,多是小米加步枪,靠的是两条腿和地形。他倒好,把沉甸甸的大炮也拉出去'游击'了。“
“这就是创新!这就是打破教条!“第一位首长兴奋地站起身,在窑洞里踱步,烟雾随着他的动作飘散,“哪个说游击战就只能是小股部队、轻武器?哪个规定重武器就不能打游击?王林同志就打破了这条看不见的绳索!“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从黑水峪一路向南划到镇原:“你看他搞的这个'游击炮战',核心还是我们游击战的精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但他赋予了新的内容!他把无线电用活了,把炮兵的机动性和突然性发挥到了极致。大炮今天在东边山头轰一阵,明天就可能跑到西边河沟里打几发。让俞济时根本摸不着头脑,空有优势火炮,却找不到目标,只能被动挨打,最后被活活拖垮、打散!“
其他首长深表赞同地点头,仔细研读着战报中的细节:“说得对。这不仅是战术的胜利,更是思想的胜利。不过,我注意到一个关键点——“他指着战报中关于通讯保障的部分,“王林同志能做到炮兵群分散配置、集中使用,靠的是出色的无线电通讯保障。各炮位之间,炮指与前沿观察哨之间,指令传达及时准确,这才是'游击炮战'能够实施的基础啊。“
第一位首长猛地一拍大腿:“说得太对了!游击游击,既要'游'得动,更要'击'得准!没有可靠的通讯保障,再灵活机动的大炮也只是瞎眼的猛虎。王林这一仗,给我们上了重要一课,哪怕是我们的游击战,也离不开通讯这个'神经脉络'。“
这时,另一位首长沉思着说:“不过,我们也要实事求是。目前全军除了王林部,无线电设备确实很缺乏。但是,通讯保障的思路和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各部队要学习王林部重视通讯、善用通讯的经验,结合自身条件,通过传令兵、信号旗、简易信号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通讯保障体系。“
“对!“第一位首长接着说,“而且要特别强调:今后各部队作战,要把缴获敌人的通讯设备作为重要任务!电台、电话、电线,这些都是宝贝!我们要像爱护枪支弹药一样爱护通讯器材,要通过一次次战斗,逐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可靠通讯网络。“
“我建议,“另一位首长接过话头,“除了总结'游击炮战'的战术经验,要特别强调通讯保障的重要性。各部队都要加强通讯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要培养更多通讯人才。暂时没有无线电的,先学习通讯原理和组织方法;有条件的,要加紧训练报务员。将来我们有了更多重武器,更要靠通讯这根'线'来指挥调度。“
“完全同意!“第一位首长斩钉截铁地说,“通知各根据地,特别是主力部队,要立即开展通讯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告诉他们,王林同志能用几门炮打出这样的胜仗,通讯保障功不可没!我们的指挥员不仅要学会打仗,更要学会如何保障指挥畅通。现阶段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同时要着眼未来,通过战场缴获逐步改善装备。“
他越说越激动,转身对另外两位首长说:“要立刻把独立旅的这个经验,特别是'游击炮战'体现出的灵活机动的军事思想和通讯保障的关键作用,好好总结一下。要通报全军,让各个根据地的同志们都学习、都讨论!尤其是那些以后可能会得到一些重武器的部队,更要明白,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而通讯就是让人能灵活运用这些武器的关键!决不能因为有了几门炮、几挺重机枪,就把我们最宝贵的机动灵活给丢掉了,那就成了教条主义,要吃亏的!“
“我看可以,“另一位首长点头,“王林这次打了个漂亮的示范仗,其战术思想的价值,甚至超过了歼灭敌人一个师的战果本身。特别是他对通讯工作的重视,值得全军学习。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有计划地培养通讯人才,有意识地缴获通讯设备,为将来更大规模的作战做好准备。“
第一位首长重新坐了下来,脸上洋溢着赞许和期望的笑容:“王林同志是个动脑子打仗的将才。通知前线,给予独立旅全体指战员通令嘉奖!特别要表扬他们的通讯保障人员。告诉他们,延安为他们感到骄傲!希望他们戒骄戒躁,继续创新,打出更多这样的漂亮仗!“
夜色渐深,窑洞内的讨论暂告一段落,但一位首长却再次拿起那份战报,目光停留在描述战役最后阶段的部分,若有所思。
“等等,还有一点,我想我们应当单独拿出来强调一下。”他敲了敲烟斗,神色变得格外严肃,吸引了另外两位首长的注意。
“你们看这里,俞济时最后组织的撤退和反扑。”他指着电文中的一段,“部队主力溃败之际,他能迅速收拢部分精锐,佯装溃退,实则精心设伏,利用地形打了个回马枪。这一手,极其厉害!若非他自己算错了新兵会炸营这块,独立旅追击的部队恐怕就要吃大亏的,甚至可能被敌人扳回一局。”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俞济时是败了,败得很惨。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把他看成一个一无是处的蠢材。恰恰相反,他是黄埔一期的高材生,是蒋介石的嫡系爱将,北伐时期也是立过战功的。他的失败,有轻敌冒进的原因,有对我军战术不适应的原因,但绝非纯粹的无能。他在最后关头表现出的战术素养和应变能力,证明他不是一个孬种,是个厉害的对手。”
另一位首长缓缓点头,接口道:“说得对。我们必须让我们所有的指挥员,尤其是打了胜仗的指挥员们都明白这个道理:胜利了,不能冲昏头脑,不能把敌人想象成泥塑木雕。敌人里也有能人,也会总结经验,也会垂死挣扎,甚至能在绝境中使出杀招。这次是俞济时,下次可能是胡宗南,或者其他什么人。轻视任何一个对手,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因此,我提议,”第一位首长郑重地说,“将俞济时最后这次‘败中设伏、绝地反击’的战例,单独整理出来,附在嘉奖令和战术总结之后,一并下发各部队。要求各部队,特别是团以上指挥员,必须认真学习研究。”
他站起身,语气斩钉截铁:“要让他们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我们是当时的俞济时,在那种劣势下,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第二,如果我们是追击中的王林,应该如何既能扩大战果,又能有效防范敌人狗急跳墙式的反扑?要通过这个反面教材,让我们的干部学会客观、冷静地分析对手,尊重对手的长处,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必要的警惕性。打了胜仗,更不能有‘天下无敌’的飘飘然思想!”
这个关于客观评价对手、警惕骄躁情绪的单独指示,作为对此次大捷的另一项重要总结,被清晰地记录下来。它旨在为那些因连续胜利而可能滋生的轻敌情绪敲响警钟,确保军队既能从胜利中获取信心,也能从对手身上看到值得借鉴和警惕之处,始终保持冷静与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