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杨泾河畔筑新垒
第89章 杨泾河畔筑新垒 (第2/2页)“老天爷,总算给了我们一丝喘息之机。”王林心中暗道,但这丝毫未减轻他的压力。侧翼已被日军突破,主力后撤,独立旅的侧翼已然暴露,必须尽快脱离。
二十时整,夜幕如期降临,秋夜的寒意开始弥漫。
“撤退开始!各部队按计划行动!”王林低声下令。
独立旅的阵地上,战士们如同潮水般无声地退下战壕,以班排为单位,相互掩护,沿着预先侦察好的路线,迅速而有序地向后转移。后卫部队则迅速前出,占领临时阻击阵地,机枪黑洞洞的枪口指向敌方,掷弹兵将手榴弹摆在触手可及的位置。
整个过程寂静得可怕,只有脚步踩过泥泞土地和偶尔武器碰撞的轻微声响。得益于长期的严格训练和“三三制”战术的深入骨髓,即使是撤退,部队也保持着良好的战术队形和互相掩护。
正如王林所预料,正面的重藤支队残部毫无动静。或许是真的无力追击,或许是担心夜间出击再遭埋伏,他们的阵地死寂一片。这让独立旅的撤退初期异常顺利。
然而,侧翼远方的枪炮声却愈发密集激烈,那是日军师团正在猛攻友军掩护部队,试图扩大突破口。流弹不时从独立旅撤退队伍的上空啾啾飞过,提醒着他们危险并未远离。
部队在黑暗中沉默行军,依靠着平时训练形成的方向感和少数指北针,以及前方侦察兵留下的简易路标,向着杨泾河方向前进。沿途的景象触目惊心,溃退的友军散兵、丢弃的武器、倒毙的骡马、燃烧的村庄……无不昭示着战局的急剧恶化。
王林位于队伍中部,不断通过骑兵通讯员了解前后队伍的情况。他的心情沉重,不仅因为部队的伤亡和眼前的困境,更因为他知道,撤过杨泾河,也仅仅是暂时脱离险境,更加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淞沪战场,这台巨大的血肉磨坊,仍在疯狂地吞噬着生命。
经过大半夜的急行军,独立旅主力终于抵达了杨泾河东岸。河面不宽,但水深流急,原有的几座桥梁早已被日军飞机炸毁或被我军破坏以阻滞日军。工兵部队和先期到达的后勤人员正在紧张地利用门板、木材、甚至渡船残骸搭建简易浮桥。
“快!加快速度!过河!”军官们压低声音催促着。
部队依次快速通过摇摇晃晃的浮桥。对岸,先期到达的炮兵营一组已经在军官的指挥下开始构筑新的炮兵阵地,炮口指向来路。
十月三日夜,独立旅最后一支后卫部队在打退了小股日军侦察部队的骚扰后,安全撤过杨泾河。
站在杨泾河西岸新构筑的简易工事里,王林回首东望,对岸一片漆黑,只有远处天际被炮火映照出的诡异红晕。刘行那片浸透了独立旅将士鲜血的土地,已然留在了身后。
新的防线刚刚建立,仓促而简陋。战士们不顾疲惫,挥舞着工兵锹,继续加深加宽战壕,建立防炮洞。谁都知道,日军的炮火很快便会追踪而至。
王林接过王光道递过来的水壶,狠狠灌了一口冷水,冰凉的液体暂时压下了喉咙里的干渴和灼烧感。他望着黑暗中战士们忙碌的身影,对政委和参谋长说道:
“告诉同志们,我们撤下来了,但仗还没打完。杨泾河不是终点,后面还有更硬的仗要啃。让各团抓紧时间统计伤亡,整编队伍,补充弹药。小鬼子,不会让我们安稳太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