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冰雾共生:风澈的极寒探险笔记
175冰雾共生:风澈的极寒探险笔记 (第1/2页)飞船冲破冰雾星外围的橙白色云层时,风澈正趴在舷窗边,手里攥着半块从火山星带的焰麦饼干。窗外的星球像一颗被冻住的蓝宝石,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只有极少量的灰黑色陆地裸露在外,而那些蜿蜒的白色纹路,正是让星际探险家闻之色变的“永久冰雾带”——这里的冰雾全年不散,温度低至-50℃,还夹杂着被冰晶切割的酸性微粒,任何暴露在外的金属都会在三小时内被腐蚀出蜂窝状的孔洞。
“准备着陆!目标坐标:冰雾星北纬62°,东经118°,这里是冰川断裂带边缘,有相对稳定的固态陆地,且监测到冰层下有液态水信号。”赵研究员的声音从通讯器里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所有人穿好重型防寒服,头盔的防雾涂层每小时要检查一次,冰雾的酸性会溶解涂层,一旦视野模糊,立刻返回飞船!”
风澈跟着团队走出飞船舱门时,一股刺骨的寒风瞬间灌进防寒服的缝隙,即使隔着三层保暖内胆,他还是打了个寒颤。脚下的冰层像镜子一样光滑,踩上去会发出“咯吱咯吱”的脆响,仿佛随时会裂开。远处的冰雾像流动的白色绸缎,缓缓向他们蔓延过来,能见度迅速从百米降到不足十米,通讯器里开始出现断断续续的电流声。
“启动抗干扰通讯!慕容,用地质扫描仪定位液态水的准确位置!”赵研究员的身影在冰雾中若隐若现,他手里的探测仪屏幕上,代表液态水的蓝色光点正在缓慢闪烁,“冰层厚度约80米,下方有一个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地下湖泊,水温约10℃,是冰雾星上罕见的‘暖水层’!”
就在这时,风澈的头盔突然发出“嘀嘀”的警报声,防雾涂层的溶解速度远超预期,视野边缘开始变得模糊。“我的涂层快失效了!”他刚说完,就听见身后传来“哐当”一声——周明手里的金属探测杆掉在冰面上,杆身已经被冰雾腐蚀出细密的小孔,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白色的粉末。
“必须先搭建临时防护棚!”王玲蹲下身,从背包里取出一卷特制的高分子防水布,“这种布料混合了火山星的裂石藤纤维,能抵抗-60℃的低温和酸性腐蚀,先搭个棚子挡住冰雾,再想办法往下钻探冰层!”
团队立刻分工:慕容冷越用激光切割器在冰层上划出固定点,周明和赵研究员搭建金属支架(支架表面提前涂了沙晶花精油,能延缓腐蚀),风澈和王玲则展开防水布,将棚子的四个角固定在切割好的冰孔里。当最后一根支架搭好时,冰雾已经完全笼罩了他们的位置,棚子外传来“沙沙”的声响,那是酸性冰晶撞击布料的声音。
“现在安全了。”赵研究员摘下头盔,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接下来的任务是钻探冰层,抵达下方的地下湖泊,我们带的‘暖穗麦’种子需要液态水才能发芽,而冰雾星的地表环境根本无法种植。但钻探会产生震动,可能引发冰层断裂,所以必须先找到能稳定冰层的植物。”
风澈打开随身携带的画册,翻到空白的一页,开始画眼前的冰雾景象:用淡蓝色的彩笔勾勒冰层的轮廓,白色的线条代表流动的冰雾,角落里画了一个小小的探测仪,旁边标注“目标:80米下的暖水层”。画着画着,他突然想起在火山星时,裂石藤的根系能固定土壤,那冰雾星会不会有类似的本土植物,能在冰层中生长,起到固定作用?
“或许我们可以先寻找本土植物。”风澈举起画册,指着刚画的冰层截面,“如果冰层下有液态水,肯定会有适应低温的植物,它们的根系可能深入冰层,像钢筋一样固定结构。而且本土植物长期生活在冰雾中,说不定能抵抗酸性腐蚀,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辅助钻探。”
赵研究员点点头,让慕容冷越调整地质扫描仪的参数,重点探测冰层中的有机物信号。半小时后,扫描仪上出现了一串密集的绿色光点,沿着冰层的缝隙分布,像一条绿色的脉络。“找到了!”慕容冷越的声音带着兴奋,“这些光点是植物的根系信号,深度从5米到70米不等,沿着冰川断裂带的缝隙生长,应该是一种能在冰层中存活的藤蔓植物!”
团队立刻沿着信号方向前进,走了约两公里后,冰雾突然变得稀薄,前方出现了一片奇怪的景象:冰层的缝隙中生长着一种银白色的藤蔓,藤蔓上长着像鱼鳞一样的鳞片,鳞片反射着微弱的光线,在冰雾中闪烁;藤蔓的根系像细针一样扎进冰层,每根根系的末端都有一个小小的吸盘,牢牢吸附在冰面上;更奇特的是,藤蔓的叶片是半透明的,里面流淌着淡绿色的汁液,在低温下竟然没有结冰。
“这是‘晶鳞藤’!”刚加入团队的冰川生态专家林霜突然开口,她是出发前总部派来的,专门研究极地植物,“我在星际植物数据库里见过它的记载,是冰雾星特有的藤蔓植物,鳞片能反射冰雾中的酸性微粒,根系分泌的黏液能降低冰层的脆性,而且它的汁液含有抗冻蛋白,即使在-40℃也能保持液态!”
风澈立刻掏出画册,快速画下晶鳞藤的样子:银白色的藤蔓上画满菱形的鳞片,根系像细针一样扎进冰层,叶片里用绿色的彩笔描出流动的汁液,旁边标注“晶鳞藤:冰层固定者,抗酸抗冻”。林霜蹲下身,用特制的取样器轻轻刮下一点藤蔓的黏液,放在检测仪上:“黏液的pH值是7.2,呈中性,能中和冰雾的酸性,而且黏液中的多糖成分能增强冰层的黏性,减少断裂的风险!”
“太好了!”周明兴奋地拍了下手,“我们可以用晶鳞藤的藤蔓编织成防护网,包裹钻探设备,同时将它的根系移植到钻探点周围,让它固定冰层!王玲,你提取黏液中的抗冻蛋白,涂在钻探杆上,防止金属被冻裂;风澈,你和林霜一起采集晶鳞藤的种子,看看能不能在暖水层附近种植,为后续的生态站提供防护。”
接下来的三天,团队围绕晶鳞藤展开工作。风澈和林霜在采集种子时,发现晶鳞藤的种子藏在鳞片的缝隙里,像一颗颗小小的冰晶,只有在接触到液态水时才会发芽。林霜用保温箱收集了两百多颗种子,小心地保存在含有抗冻蛋白的营养液中:“这些种子是冰雾星生态的关键,等我们打通冰层,就把它们种在暖水层的边缘,让它们沿着冰层生长,形成一道天然的防护屏障。”
而钻探工作却遇到了麻烦。当钻探杆深入到50米时,突然传来“咔嚓”一声脆响,钻探杆被冰层中的暗缝卡住,无法继续下降,而且监测显示,暗缝周围的冰层开始出现裂纹,一旦裂纹扩大,整个钻探点会陷入冰层断裂带。
“是冰楔!”慕容冷越盯着地质扫描仪,脸色凝重,“冰雾星的冰层在昼夜温差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尖锐的冰楔,藏在冰层内部,钻探杆刚好卡在冰楔的缝隙里了!如果强行拔出,会带动周围的冰层裂开,我们之前的工作就白费了!”
风澈趴在冰层上,透过钻探杆留下的小孔往里看,隐约能看到冰楔的尖端闪着寒光。他翻开花册,看着晶鳞藤的根系图,突然有了主意:“晶鳞藤的根系不是能扎进冰层的缝隙吗?我们可以把晶鳞藤的种子和黏液混合,灌进冰楔的缝隙里,让种子在里面发芽,根系沿着冰楔生长,把冰楔和周围的冰层粘在一起,这样既能固定裂纹,又能让根系引导钻探杆避开冰楔!”
林霜立刻赞成:“这个方法可行!晶鳞藤的种子在低温下能保持休眠,灌进缝隙后,我们可以用加热棒稍微提高缝隙内的温度,让种子提前发芽,根系会在24小时内长出吸盘,牢牢吸附冰楔!”
团队立刻行动:王玲将晶鳞藤的种子和黏液混合成糊状,周明用特制的注射器将混合物灌进冰楔的缝隙里;慕容冷越在钻探杆周围安装了微型加热棒,将温度控制在0℃左右,刚好能唤醒种子,又不会融化冰层;风澈和林霜则在冰层表面铺设了一层晶鳞藤的藤蔓,用黏液将藤蔓固定在裂纹周围,防止裂纹扩大。
24小时后,钻探杆终于可以继续下降了。扫描仪显示,晶鳞藤的根系已经沿着冰楔生长,像一张绿色的网,将冰楔和周围的冰层紧紧粘在一起,裂纹不仅没有扩大,反而在黏液的作用下逐渐愈合。当钻探杆终于穿透80米厚的冰层,接触到地下湖泊的液态水时,团队里爆发出一阵欢呼——湖水是淡蓝色的,清澈见底,透过钻探杆的摄像头,能看到湖底生长着一片片绿色的水草,还有一些像萤火虫一样的生物在水中游动。
“检测湖水成分!”赵研究员的声音带着激动,“如果水质符合标准,我们就可以投放暖穗麦的种子,开始种植了!”王玲将检测探头通过钻探杆放入湖中,屏幕上的数据很快跳了出来:水温11℃,pH值6.8,含氧量8mg/L,重金属含量低于0.01mg/kg,完全符合暖穗麦的生长要求!
风澈迫不及待地打开种子箱,取出暖穗麦的种子——这些种子是用火山星的焰麦和沼泽星的沼稻杂交培育的,既能抗高温,也能耐受一定的低温,颗粒饱满,呈淡金色。他和周明一起,将种子和晶鳞藤的黏液混合(黏液能保护种子不被低温冻伤),通过播种器投放到湖水中。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在冰层上搭建了临时生态站,通过钻探孔监测暖穗麦的生长情况。让人惊喜的是,暖穗麦的种子在湖水中仅用三天就发芽了,嫩绿的芽尖顶着种子壳,从水中探出头来,根系则向湖底延伸,很快就和湖底的水草缠绕在一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