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雾沼共生:风澈的迷雾探险笔记
176雾沼共生:风澈的迷雾探险笔记 (第2/2页)风澈看着发黄的散雾芦,心里一阵着急。他翻开花册,快速浏览之前的笔记,当看到火山星的沙棘麦能分泌抑菌物质时,突然想起一种植物:“噬虫苔!我们在沼泽星见过,它的叶片能分泌一种吸引虫子的甜味物质,虫子一旦落在叶片上,就会被叶片包裹,慢慢消化吸收!种子箱里应该有样本!”
赵研究员立刻让周明取出噬虫苔的种子。这些种子是褐色的,像小小的芝麻,需要在湿润的环境中才能发芽。林霜建议将噬虫苔种植在散雾芦的周围,形成一道“防虫带”:“噬虫苔的甜味物质能吸引腐根虫,让它们离开散雾芦的根系;同时,噬虫苔的根系能分泌一种抑制虫卵孵化的物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团队立刻行动:风澈和林霜在散雾芦种植区周围挖开浅沟,将噬虫苔的种子撒进去,再浇上雾泉的泉水(含有雾沼菌,能促进种子发芽);王玲则提取噬虫苔叶片的甜味物质,制成引诱剂,喷洒在散雾芦的根系周围,吸引腐根虫出来;周明和慕容冷越则负责清理已经被啃食的散雾芦,防止虫卵扩散。
两天后,噬虫苔终于发芽了。嫩绿的叶片从土壤中探出头来,散发着淡淡的甜味,吸引了大量的腐根虫。风澈亲眼看到一只腐根虫爬到噬虫苔的叶片上,叶片立刻卷曲起来,将虫子包裹在里面,叶片的颜色慢慢变成深绿色,像是在消化虫子。检测仪显示,土壤中的腐根虫数量在24小时内下降了70%,散雾芦的根系不再有新的啃食痕迹,叶片也重新变得翠绿。
“成功了!”林霜兴奋地说,“而且我发现,噬虫苔和散雾芦也能形成共生关系!噬虫苔为散雾芦驱赶腐根虫,散雾芦的驱雾精油能为噬虫苔阻挡雾蛭,两者相互保护!”风澈在画册上补充画下这一幕:散雾芦的周围是一圈噬虫苔,噬虫苔的叶片包裹着腐根虫,旁边标注“第二层共生:散雾芦+噬虫苔”。
然而,新的危机很快又出现了。第七天早上,飞船的能源系统突然出现故障,仪表盘上的指示灯疯狂闪烁。慕容冷越检查后发现,是能源线路被一种黑色的黏液腐蚀了,而这种黏液,竟然来自飞船周围的土壤!
“是‘腐泥藻’!”林霜拿着土壤样本,脸色凝重,“这种藻类生长在沼泽的土壤里,能分泌一种强腐蚀性的黏液,当土壤湿度超过60%时,它们会快速繁殖,黏液会渗透到地下,腐蚀金属线路!我们之前为了种植散雾芦和噬虫苔,浇了太多的雾泉泉水,导致土壤湿度超标,激活了腐泥藻!”
风澈看着被腐蚀的线路,心里咯噔一下。如果能源系统彻底瘫痪,他们将无法与总部联系,也无法修复飞船,只能困在雾沼星。他翻开花册,快速思考着解决方案,当看到冰雾星的浮净苔能净化水体时,突然有了主意:“浮净苔!它的根系能吸收水中的藻类,而且它的叶片能分泌一种抑制藻类生长的物质!我们可以在飞船周围的土壤里种植浮净苔,吸收腐泥藻,同时降低土壤湿度!”
王玲立刻取出浮净苔的种子,这些种子是从沼泽星带的,需要在湿润但不积水的环境中生长。周明建议在土壤中铺设一层“滤水层”:“用火山星的火山岩碎块(之前探险时收集的样本)铺在土壤下方,火山岩的孔隙能排水,降低土壤湿度;同时,火山岩的矿物质能为浮净苔提供养分,促进它的生长!”
团队立刻行动:慕容冷越和周明负责挖掘土壤,铺设火山岩滤水层;风澈和林霜则将浮净苔的种子与雾沼菌混合(雾沼菌能帮助浮净苔适应雾沼星的土壤),撒在滤水层上方的土壤里;王玲则提取浮净苔叶片的抑制物质,制成喷雾,喷洒在土壤表面,抑制腐泥藻的生长。
三天后,浮净苔终于长成了。翠绿的叶片覆盖在土壤表面,像一层厚厚的地毯,根系深深扎进滤水层,吸收着土壤中的腐泥藻。检测仪显示,土壤湿度降到了45%,腐泥藻的数量下降了80%,能源线路的腐蚀速度明显减慢。慕容冷越趁机修复了能源系统,飞船的仪表盘终于恢复了正常。
“太好了!”赵研究员松了一口气,“现在我们有了散雾芦的驱雾带、噬虫苔的防虫带、浮净苔的防腐蚀带,飞船周围的环境终于稳定了!接下来,我们可以开始种植‘雾沼麦’了!”
雾沼麦是总部为雾沼星特制的粮食作物,由沼泽星的沼稻和冰雾星的暖穗麦杂交培育而成,能耐受高湿度和低光照,颗粒饱满,营养价值高。风澈和团队一起,在飞船周围开辟出一片种植区,将雾沼麦的种子撒进土壤里,再浇上经过浮净苔净化的雾泉泉水。
让人惊喜的是,雾沼麦的种子在雾沼星的土壤里仅用四天就发芽了。嫩绿的芽尖顶着种子壳,从浮净苔的叶片之间探出头来,根系很快就和浮净苔的根系缠绕在一起。“雾沼麦和浮净苔形成了共生关系!”王玲看着监测屏幕,兴奋地说,“浮净苔为雾沼麦净化土壤和水源,雾沼麦的根系能为浮净苔提供氮元素,两者相互促进,生长速度比预期快了一倍!”
风澈的画册又多了新的内容:他画了种植区的截面图,最下方是火山岩滤水层,中间是浮净苔和雾沼麦的根系,上方是雾沼麦的幼苗和散雾芦、噬虫苔,旁边标注“第三层共生:雾沼麦+浮净苔+散雾芦+噬虫苔”。林霜看着他的画,笑着说:“等雾沼麦长到一定高度,我们可以在种植区上方搭建支架,种植‘攀雾藤’——一种能沿着支架攀爬的藤蔓植物,它的叶片能吸收雾气中的甲烷,转化为养分,为雾沼麦提供,肥料!”
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在雾沼星建立了完善的生态系统。他们搭建了藤蔓支架,种植了攀雾藤;在雾泉边扩建了散雾芦种植区,确保防护膏的原料供应;还在沼泽中开辟了一片“雾沼菌培养区”,为各种植物提供充足的微生物共生体。
雾沼麦成熟的那天,整个种植区都沉浸在喜悦中。风澈和团队一起收割雾沼麦——麦穗是金黄色的,颗粒比暖穗麦更饱满,在淡淡的迷雾中,泛着柔和的光芒。王玲拿着检测报告,激动地说:“雾沼麦的蛋白质含量达到了16%,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矿物质,而且因为长期吸收甲烷转化的养分,麦粒中还含有一种特殊的‘抗雾因子’,能增强人体对雾气环境的适应能力,是理想的雾沼星粮食!”
风澈抱着一束雾沼麦,走进种植区的中心。他看着周围的景象:散雾芦的淡紫色花朵在微风中摇曳,驱走了周围的迷雾;噬虫苔的嫩绿叶片覆盖在土壤上,守护着雾沼麦的根系;浮净苔的翠绿根系缠绕着雾沼麦的根系,净化着土壤和水源;攀雾藤的藤蔓沿着支架攀爬,叶片吸收着雾气中的甲烷;雾泉的泉水潺潺流淌,为所有植物提供着生命之源。
他掏出画册,在最后一页画下了“雾沼星生态全景图”:最上方是攀雾藤缠绕的支架,中间是成熟的雾沼麦,下方是浮净苔和噬虫苔,周围是散雾芦和雾泉,迷雾在散雾芦的作用下变得稀薄,阳光透过迷雾,洒在种植区里,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旁边用红色的彩笔写下了一段长长的笔记:
“雾沼星教会我的,是‘共生’的深度——它不是简单的相互帮助,而是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生态链,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散雾芦驱雾,是生态链的‘守护者’;噬虫苔防虫,是‘卫士’;浮净苔防腐蚀,是‘净化者’;雾沼麦提供粮食,是‘生产者’;攀雾藤吸收甲烷,是‘转化者’;而雾沼菌,则是连接所有环节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