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风澈的迷雾探险笔记·共生之环
177风澈的迷雾探险笔记·共生之环 (第2/2页)林霜立刻眼睛一亮:“这是一个方向!但我们怎么确定灰雾雀会吃吸汁虫?而且,就算它们吃,数量够不够控制吸汁虫的繁殖?”
“可以做个实验。”赵研究员立刻做出决定,“风澈、慕容冷越,你们去密林里寻找灰雾雀的踪迹,尽量捕捉一两只回来;林霜、王玲,继续研究吸汁虫的习性,寻找它们的弱点;周明,加强对种植区的隔离,在沼泽边缘挖一条浅沟,防止吸汁虫进一步扩散。”
风澈和慕容冷越穿上涂有防护膏的防护服,走进了更深的迷雾中。密林里的雾气比种植区浓得多,扭曲的黑色树木相互交织,枝干上的白色丝线挂满了雾蛭,空气中的腐烂味也更重。他们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听到一阵清脆的鸟鸣声,透过迷雾传了过来。
“在那边!”慕容冷越指着前方一棵粗壮的树木。风澈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几只灰雾雀正停在树枝上,尖尖的喙在叶片间啄食着什么。他慢慢靠近,掏出随身携带的望远镜——灰雾雀的喙正伸进一片有细小虫洞的叶片里,啄出一只白色的小虫,正是吸汁虫!
“找到了!”风澈兴奋地低呼。慕容冷越立刻拿出特制的捕鸟网,小心翼翼地靠近。灰雾雀非常警觉,一旦有动静就会立刻飞走。他们尝试了好几次,才终于捕捉到两只灰雾雀,将它们放进了透气的特制笼子里。
回到种植区后,林霜立刻对灰雾雀进行了观察。她将一只吸汁虫放在装有灰雾雀的笼子里,只见灰雾雀毫不犹豫地伸出喙,几下就将吸汁虫啄食干净。王玲检测了灰雾雀的粪便,发现里面没有吸汁虫的虫卵,说明灰雾雀能彻底消化吸汁虫,不会造成二次传播。
“太好了!”赵研究员松了一口气,“但我们不能只靠捕捉灰雾雀,必须让它们在种植区定居下来,形成自然的生态制衡。”
风澈看着笼子里的灰雾雀,突然想起了攀雾藤的藤蔓。灰雾雀喜欢栖息在树枝上,而种植区里除了散雾芦,没有其他高大的植物。“我们可以用攀雾藤搭建栖息架!”他提议道,“攀雾藤的藤蔓粗壮,而且叶片能提供遮蔽,同时,它分泌的汁液里有雾沼菌,说不定能吸引灰雾雀喜欢的昆虫,为它们提供食物来源。”
团队立刻行动起来。周明和慕容冷越用飞船上的金属支架,在种植区的边缘搭建了几座高高的架子;风澈和林霜则将攀雾藤的藤蔓引导到支架上,让它们沿着支架攀爬。为了吸引灰雾雀,王玲还提取了攀雾藤的汁液,与雾泉的泉水混合,喷洒在支架周围。
两天后,奇迹发生了。原本被关在笼子里的两只灰雾雀,在被放生后并没有飞走,而是停在了攀雾藤搭建的栖息架上。更让人惊喜的是,它们还带来了一群同伴——足足有十几只灰雾雀,在栖息架上筑巢、觅食,时不时飞到散雾芦的叶片上,啄食吸汁虫。
风澈的画册又添了新的一页:攀雾藤搭建的栖息架上,几只灰雾雀正停在上面,有的在啄食散雾芦上的吸汁虫,旁边标注“灰雾雀:吸汁虫的天敌,栖息于攀雾藤支架,形成生态制衡”。检测仪显示,种植区里的吸汁虫数量在三天内下降了90%,那些出现焦斑的散雾芦,也重新长出了嫩绿的新叶,顶端的淡紫色花朵再次绽放,周围的迷雾又变得稀薄起来。
“共生链越来越完善了。”林霜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地说,“灰雾雀是‘捕食者’,控制着吸汁虫的数量;攀雾藤是‘栖息地’,为灰雾雀提供生存的地方;而雾沼菌,则连接着这一切……”
风澈点点头,他翻开画册的最后一页,在生态全景图的旁边,又补充了几笔:攀雾藤支架上的灰雾雀,散雾芦叶片上正在被啄食的吸汁虫,还有连接着所有植物和微生物的雾沼菌菌丝。他用红色的彩笔,在这些元素之间画了许多相互缠绕的箭头,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环,然后在旁边写下:
“共生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每一个生命都在这个环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缺一不可。灰雾雀的到来,让这个环更加坚固,也让我明白,雾沼星的生态系统,从来都不是我们‘建立’的,而是我们‘发现’并‘融入’的。”
就在这时,通讯器里传来了慕容冷越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开拓者号补给船已经进入雾沼星的大气层!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设备和种子,还有总部的指令——让我们正式启动‘雾沼星生态殖民计划’!”
风澈和团队成员们一起跑到飞船的舷窗边,看着一艘巨大的银白色补给船穿过紫灰色的云层,缓缓降落在飞船旁边的空地上。当补给船的舱门打开,一群穿着防护服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走下来时,风澈突然觉得,这本厚厚的画册,只是一个开始。
他抱着画册,走到种植区的中心,看着成熟的雾沼麦在微风中摇曳,散雾芦的淡紫色花朵散发着清香,灰雾雀在攀雾藤的支架上唱着歌,雾泉的泉水潺潺流淌,阳光透过稀薄的迷雾,洒下金色的光柱。
风澈掏出铅笔,在画册的扉页上,写下了新的标题:
“雾沼共生:风澈的迷雾探险笔记·共生之环(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