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晴晴育儿社
第三十一章晴晴育儿社 (第1/2页)暮色像一块浸了水的灰布,慢悠悠罩住院角的竹篱笆。林舟正蹲在月季花丛旁,用软布擦拭智能花盆的传感器接口,金属触点在残阳里闪着细碎的光。竹制晾衣杆上还挂着半干的婴儿襁褓,风一吹,淡蓝色的布料轻轻扫过他的肩头,带着阳光与洗衣液的清浅气息。
“哗啦”一声,玻璃门被推开,苏晴踩着玄关的脚垫进来,怀里抱着个厚厚的牛皮纸文件夹,边角处磨得有些发白。她的发丝间还沾着户外的凉意,鼻尖沁出细密的汗珠,却没顾上擦,径直走到八仙桌旁,将文件夹轻轻放在林舟面前。
“你看看这个。”她的声音里藏着不易察觉的雀跃,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文件夹的烫金纹路——那是去年公司做宣传册剩下的材料,被她仔细裁开,糊成了封面。
林舟直起身,后腰传来轻微的酸胀感。他顺手将沾着泥土的手套摘下来,搭在桌沿的青花瓷碗上,指尖刚碰到文件夹,就感觉到纸面的粗糙质感。封面用工整的楷书写着“晴晴育儿社项目计划书”,“晴晴”两个字带着点娟秀的弧度,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太阳图案。
“这是?”他抬头看向妻子,目光掠过她微微泛红的脸颊。产后恢复期的疲惫还没完全从她眼底褪去,眼下淡淡的青影像两片浅灰色的云,但此刻那双眼睛里亮得惊人,像是盛了夏夜的星光。
苏晴拉过旁边的竹椅坐下,椅脚在青石板地上蹭出轻微的声响。“上次回娘家,你还记得王婶家的小孙子吗?才三个月大,就因为辅食加得不对拉了好几天肚子。”她指尖在桌面上点了点,语气渐渐沉下来,“村里好多宝妈都是头胎,婆婆们的老法子跟不上趟,买的辅食机、温奶器堆在柜子上落灰,问起怎么用,一个个都红着脸说不会。”
窗外的麻雀突然扑棱棱飞起,撞在玻璃上发出轻响。苏晴顿了顿,伸手翻开计划书,里面的纸页厚薄不一,有的是打印纸,有的是笔记本撕下来的活页,边缘被整齐地裁剪过。第一页是项目概况,字迹遒劲有力,和她平时写便签的清秀字体截然不同。
“我怀孕时不是报了育儿班吗?笔记都整理好了。”她抽出夹在里面的活页纸,泛黄的纸面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还有市妇幼的李姐,她说愿意当顾问,每月过来做两次讲座。你看这里,”她指着其中一页,“我统计了三十七个村子的宝妈需求,一半以上都想学辅食制作,还有人问能不能教阳台种菜——这不正好能推咱们的智能花盆?”
林舟的指尖划过那页调研笔记,纸面还留着苏晴指尖的温度。“张家庄,李娟,28岁,宝宝4个月,需求:辅食添加、婴儿胀气处理”“刘家村,王敏,31岁,宝宝1岁,需求:幼儿早教、蔬菜种植”,每一条都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记,有些地方还画了小小的问号和感叹号。他忽然想起前阵子夜里,总看到书房的灯亮到后半夜,那时他以为妻子只是在整理宝宝的照片。
“会不会太辛苦?”他的声音有些干涩,目光落在苏晴手腕上——那里还留着产后输液的淡青色痕迹。去年生产时的惊险还历历在目,他至今记得护士递过病危通知书时,自己颤抖的指尖连名字都写不完整。
苏晴忽然笑了,伸手握住他的手。她的掌心带着薄茧,那是从前打理花圃时留下的印记。“你忘了?我怀宝宝时,天天抱着育儿书看到半夜,比高考还认真呢。”她仰头看着他,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浅浅的阴影,“再说,不是还有你吗?你帮我做宣传图,我去跑场地,咱们俩分工,肯定没问题。”
院子里的月季不知何时开了,淡粉色的花瓣被风吹得落在窗台上。林舟看着妻子眼里的光,忽然想起他们刚创业做智能花盆时,她也是这样,抱着一堆图纸闯进他的出租屋,说要做能自动浇水的花盆,让城里人种菜也能轻松些。那时的她,眼里也是这样的光,像淬了火的星星。
“好。”他轻轻点头,喉结动了动,“资金和人手都不用你操心,我来安排。但答应我,每天不能超过六个小时,按时吃饭睡觉。”
苏晴猛地站起来,差点带翻身后的竹椅。她扑过去抱住林舟的脖子,发丝扫过他的脸颊,带着淡淡的洗发水香味。“我就知道你会支持我!”她的声音里带着哭腔,温热的眼泪落在他的颈窝,“林舟,我不想只做在家带孩子的宝妈,我也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林舟拍着她的背,目光落在远处的山峦上。夕阳正一点点沉下去,将天空染成橘红色,山尖的轮廓渐渐模糊。他想起刚结婚时,苏晴说想让每个普通人家的阳台都开满花,如今他们的智能花盆已经卖往十几个城市,而现在,她又想把温暖带给更多的人。
接下来的一周,家里的灯几乎每天都亮到深夜。苏晴把宝宝交给月嫂照顾,自己泡在书房里修改计划书。林舟则利用公司的资源,联系了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对方一听是公益性质的育儿讲座,立刻答应免费提供场地。他还设计了宣传海报,用苏晴拍的宝宝照片做背景,上面印着“晴晴育儿社,和宝妈一起成长”的字样,贴满了附近的村镇公告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