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供应链的“生死劫”
第三十五章供应链的“生死劫” (第1/2页)清晨的阳光刚漫过
“绿居生活”公司的落地窗,林舟手里的咖啡还冒着白汽,办公桌上摊着的
“阳台菜园套餐”订单报表却突然显得刺眼——红色的增长曲线旁,助理小陈抱着文件夹匆匆走进来,脸色比窗外的阴云还沉:“林总,云南那边来电话了,供应种子的老周合作社,说今年的蔬菜种子要涨价。”林舟捏着咖啡杯的手指顿了顿,温热的瓷杯贴着掌心,却压不住心里的
“咯噔”:“涨多少?”
“一倍。”小陈把手机递过来,屏幕上是老周发来的语音,背景里混着风的呼啸和隐约的叹息,
“老周说,云南的旱灾比去年严重太多,地里的种子减产了30%,要是按原价,他们连本都收不回来。”林舟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报表里
“阳台菜园套餐”的成分表上——樱桃番茄种子、生菜种子、小黄瓜种子,全是从老周的合作社采购的。
这套套餐是去年公司的爆品,靠的就是种子的高发芽率和新鲜品种,很多客户复购时都特意备注
“要和上次一样的种子”。要是种子涨价一倍,套餐的利润就会被完全吃掉,要么涨价失去客户,要么不涨价亏本,两条路都像是死胡同。
“我去云南一趟。”林舟拿起椅背上的外套,手指划过口袋里的记事本,上面记着老周合作社的地址——去年春天他去过一次,那时的云南还满是绿意,老周的地里种着成片的育苗床,水珠挂在幼苗的叶子上,亮得像星星。
开车去云南的路上,风景一点点变了样。刚出市区时,路边的稻田还泛着浅绿,越往南走,绿色越少。
快到合作社所在的村子时,公路两旁的玉米秆都枯成了黄褐色,叶子卷得像晒干的纸,地里的土块硬得像砖头,一踩就碎成渣。
村口的小河缩成了一滩滩小水洼,岸边的石头晒得发烫,几个村民蹲在水洼旁,拿着桶一点点舀水,脸上满是愁容。
老周的合作社在村子最里面,院子里晒着的种子摊在竹篾上,颜色比去年浅了一圈,颗粒也小了不少。
老周正蹲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把种子,摊在掌心翻来覆去地看,头发比去年白了不少,额头上的皱纹里还沾着泥土。
听见汽车声,他抬起头,看见林舟,勉强挤出个笑:“林总,你怎么来了?”
“来看看你,也看看种子。”林舟走过去,蹲在老周身边,指尖捏起一粒种子,放在阳光下看——种子的外壳有点发皱,不像往年那样饱满。
他往院子后面的地里走,地里的育苗床干裂得能塞进手指,刚冒芽的幼苗蔫蔫的,叶子发黄,有的已经枯死了,躺在干土上,像一片片碎纸。
“今年开春就没怎么下雨。”老周跟在后面,声音里满是无奈,
“一开始以为熬熬就过去了,没想到旱了三个多月。抽水机抽上来的水不够用,地里的种子要么干死,要么发芽率低,能收上来的好种子,还不到去年的七成。”他指着旁边的仓库,
“里面存的种子,够给老客户的都悬,要是不涨价,我这合作社明年就撑不下去了。”林舟站在地里,脚边的土被太阳晒得发烫,风刮过来,带着一股干燥的土腥味。
他想起去年来的时候,老周拉着他看新引进的番茄品种,说
“这品种抗虫,还甜,林总你放心用,保准你客户喜欢”,后来这批种子果然反响很好,很多客户说
“种出来的番茄比超市买的甜”。老周不是贪心的人,要不是走投无路,不会轻易涨价。
“我给你投钱建灌溉系统。”林舟突然开口,老周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
“建一套滴灌系统,再打两口深井,保证地里的水够用。种子还是按去年的价格给我,我们签五年合同,这五年里,我的‘阳台菜园套餐’,只从你这里拿种子。”老周的眼睛猛地睁大,嘴巴张了张,半天没说出话:“林总,你……你知道建灌溉系统要多少钱吗?至少要几十万。我这合作社现在这情况,要是明年还旱,或者种子卖不出去,我……我还不上你的钱怎么办?”林舟拍了拍老周的肩膀,指尖触到他肩膀上的老茧,那是常年种地磨出来的:“我相信你,也相信土地不会骗人。你是真心想种好种子的人,之前我要的急单,你连夜加班选种子,没掺过一粒次货。而且,我的‘阳台菜园套餐’离不开好种子,这不是帮你,是帮我自己,也是帮我们的长期合作。”老周看着林舟,眼眶有点发红,他抬手擦了擦眼睛,声音有点哑:“林总,你要是信我,我肯定不会让你失望。以后你的种子,我保证都是最好的,发芽率要是低于95%,我一分钱都不收。”回去的路上,车里的空调开着,却驱不散林舟身上的土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