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霜花与暖炉
第四十一章霜花与暖炉 (第1/2页)乡镇的冬天来得早,十一月初就飘了场碎雪。清晨的雾裹着镇子,像块湿冷的棉絮,把“晴晴育儿体验店”的玻璃窗蒙得发白。苏晴到店时,门把手上还挂着冰碴,她哈了口气搓搓手,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混合着泥土香与煤烟味的寒气涌了进来——角落里的煤炉刚生着,火苗“噼啪”舔着炉壁,却没烘热多大片地方。
几个早到的宝妈正带着孩子围在炉边,孩子们的小手缩在袖子里,指尖冻得发红,却还攥着小铲子,盯着桌上的多肉盆栽。穿碎花棉袄的张姐是木工李哥的老婆,她把怀里的热水袋递给身边的孩子,抬头看见苏晴,笑着打招呼:“苏老师,你来得早啊。这天真冷,我家李哥早上来修货架,冻得鼻子都红了。”
苏晴点点头,走到窗边擦了擦玻璃上的霜花。透过透明的痕迹,能看见街面上的行人裹着厚外套,缩着脖子往前走,呼出来的白气像小云朵。她刚想说话,怀里的手机震了震,是群里的消息:“苏老师,我家的太阳能花盆这两天好像不怎么管事了,早上浇了水,下午就干了,是不是天冷没电了呀?”紧接着,又有几个宝妈附和:“我家的也是,昨天阴天,晚上就没浇水,我家的绿萝叶子都蔫了。”
苏晴的心沉了沉。她走到体验店角落的展示架前,拿起一台太阳能花盆,按了按浇水按钮——喷头只喷出细弱的水雾,比平时短了一半。她摸了摸花盆顶部的太阳能板,冰凉的,上面还沾着点霜,“应该是冬天光照不足,电池储电量不够了。”
正说着,李哥扛着工具箱从后门进来,身上的棉袄沾着木屑,他搓了搓冻得发紫的耳朵:“苏老师,货架修好了。刚才听张姐说花盆没电了?我瞅着这太阳能板在冬天确实不管用,我家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冬天都得用电辅热。”
苏晴皱起眉头,掏出手机给林舟打电话。电话响了两声就通了,林舟的声音带着机器的嗡嗡声,应该在工厂:“溪溪,怎么了?”“咱们的太阳能花盆冬天储电不够,好多宝妈反馈浇水不及时,你那边能不能想想办法?”
林舟顿了顿,声音沉了些:“我跟老吴昨天还在说这事。冬天日照短,多晶硅太阳能板的转化率会下降,得给花盆加个保温层,再改进一下电池容量。不过改模具需要时间,至少得一周。”
挂了电话,苏晴看着群里不断弹出的消息,心里有点着急。体验店的花盆销量刚起来,要是因为冬天续航问题砸了口碑,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更重要的是,宝妈们信任她,才愿意买这花盆,她不能让大家失望。
“苏老师,别愁啊。”张姐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咱们群里这么多人,总能想办法。我家李哥会做木工,要不让他给花盆做个保温罩?裹上棉絮,说不定能好点。”旁边开文具店的刘姐也凑过来:“我店里有暖宝宝,明天我带点来,贴在花盆底部,能保温,就是不知道对电池有没有影响。”
苏晴眼睛一亮。她打开社群聊天界面,打字:“宝妈们,冬天太阳能花盆储电不足,咱们一起想办法!要是有会做手工的、有保温材料的,都可以来体验店帮忙,咱们给花盆加层‘棉袄’!”
消息发出去没两分钟,群里就炸了锅。“我家有旧棉絮,明天我带过来!”“我会缝布套,我来给保温罩缝个布面!”“我家孩子爷爷是铁匠,能给花盆做个金属支架,架高了能多晒点太阳!”还有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宝妈发消息:“苏老师,我是镇小学的老师,我们班有几个留守儿童,能不能让他们也来帮忙?孩子们手巧,还能学种花。”
苏晴看着屏幕,鼻子一酸。她想起半个月前找店铺时的无助,想起装修时大家扛着木板来帮忙的场景,原来只要大家在一起,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她回复:“当然可以!明天上午九点,咱们在体验店集合,一起给花盆做‘棉袄’,还能教孩子们种多肉!”
第二天早上,体验店挤满了人。刘姐扛着一大箱暖宝宝,分给大家:“这是我店里最好的暖宝宝,能热十二个小时,贴在花盆底部,既能保温,又不影响电池。”张姐抱着一床旧棉絮,李哥拿着锯子和木板,正在量花盆的尺寸:“我做个木框,把棉絮塞进去,再缝个布套,又好看又保暖。”
角落里,几个留守儿童跟着他们的奶奶来了。最瘦小的那个男孩叫小宇,穿着洗得发白的外套,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颗自己捡的鹅卵石。他的奶奶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是她连夜织的小手套:“苏老师,我没啥能帮的,织了几双手套,孩子们做手工时能戴,别冻着小手。”
苏晴接过手套,指尖碰到布面,软乎乎的,上面还织着小小的兔子图案。她蹲下身,给小宇戴上一只:“你看,这兔子多可爱。等会儿咱们一起给花盆做保温罩,再种一盆多肉,好不好?”小宇点点头,眼睛亮了亮,小声说:“我想种一盆给奶奶,奶奶喜欢绿色的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