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人才难得
第180章 人才难得 (第1/2页)赣南,某处简朴却戒备森严的办公室。
夜已深,桌上的台灯是屋内唯一的光源,勾勒出建丰伏案工作的身影。
主政赣南,压力巨大,此地为湘浙赣闽粤五省的战略后方,担负着为第三、七、九战区输送人力、物力的艰巨任务,其在东南抗战中的战略地位凸显。
而且赣南是江西的化外之地,各军阀占山为王,各霸一方。……地方土豪劣绅,封建头目,高墙壁垒,拥兵自据。‘天大,地大,除了总裁就是他。’买卖兵役,乱增捐税,成为常事。
烟民的数量超过6位数。赣州城赌场规模不亚于澳门。圩子巷笙歌喧天,日以继夜。许多地方民匪难分……商贾大豪占有乡村大量的良田。民众的绝大多数斗大的字难识一担。难童、游民无处安身。
建丰知道,这烂摊子既是老爷子对自己的考验,也是为培养锻炼自身缺乏的政治经验。
让自己打造班底,参与的军政,为以后踏上更广大的政治舞台做预热。
所以他丝毫不敢懈怠,对赣南之地采取雷厉风行的政治举措。
他刚刚批阅完一份关于新赣南建设的民生报告,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清明。
秘书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份标注着“绝密”的电文放在桌角,低声道:“先生,津塘方面,吴敬中来的急电。”
建丰同志“嗯”了一声,没有立刻去看。他端起桌上的粗瓷茶杯,喝了一口浓茶,借此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吴敬中,自己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期间为同班同学,算是和自己关系最密切一部分人。
而且吴敬中是黄埔出身,能力出众,在军统内部算是少有的既能搞情报、又懂经济、还颇有手腕的干才。
更重要的是,吴敬中此人并不囿于渝城军统那小圈子的争权夺利,而是积极建功立业,去最危险的敌占区潜伏了下来,虎口拔牙、还屡立功勋,自家老爷子在饭桌上也说起过吴敬中的名字,对他的作为很是满意。
关键是吴敬中调回渝城,既不跑也不送。但是也不迂腐,只做自己分内的事,逢年过节知道孝敬上峰,别人该给他的孝敬,他也收得下,做到了‘和光同尘’。
如此聪明懂俗务,而且能干肯干的老同学,将来必定是自己的助力。
就是因为吴敬中不跑不送,也不攀附,所以建丰最后把自己的电台联系方式,让人特意给了这个老同学一份。
相信他的人品和能力,可以做他的后盾,让他在工作上或者生活上需要任何帮助,随时联系自己。
电文内容经过加密和转译,粗略看完,表达的很清晰。
果然,这老同学立刻就给了自己回应,不是求救,更不是那种拍马溜须和煽情的同学回忆。而是踏踏实实的做事,要帮助自己的“功业”……
拿起那份电文,仔细分析:
吴敬中已顺利重返津塘站,稳住了阵脚,初步打通了一条连接东北伪满、津塘与国统区的“黄金通道”——东北珍贵土产人参、貂皮、珍稀药材的走私贸易线。
吴敬中在电文中表示,他在东北的潜伏经验,加上津塘的货运发达,认为此线路利润极其丰厚,不仅可为津塘站重建提供巨额资金,更可以收买敌人,甚至可以成为未来重要物资,包括但不限于情报、特殊人员的秘密转运通道。
吴敬中知道他主政赣南,急需资金,如果土产生意的转运渠道成熟,五省之地的利润方面可以让建丰截留分配。
请建丰同志让戴老板出个手令,自己帮助建丰协调赣南乃至东南五省方面,为货物进入国统区提供便利与掩护。
建丰仔细阅读了两遍,指尖在电文上轻轻敲击着,脸上看不出喜怒,但眼底深处却掠过一丝赞赏的光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