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摆龙门阵
第五十四章 摆龙门阵 (第2/2页)付学文没想到陈渊如此好说话,不禁有些欣喜:“虽然我们是地方文学,但是总编经过申请,会给您千字五十的稿酬。”
陈渊点了点头:“行,我明白你们的意思,月底就会把稿子写出来,然后用挂号信邮寄过去。”
“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做《绵州记事》。”
“说起老家,我都有些想念那里的米粉,魏城的酥饼,梓潼大庙的片粉。”
“还有富乐山,碧水寺,圣水寺。”
付学文也和陈渊谈起寺里的滴水观音,涪江边的放生地,东方红大桥下的码头,火车站的热闹,西山的蒋琬墓,富乐山上的烈士宋哲元将军。
一时间,相谈甚欢,就连两小娃娃还有刘念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你们也许不知道,碧水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初年,最初叫做水阁院,因崖壁泉水终年流淌得名,后来才改名,而它旁边,就是大名鼎鼎的越王楼遗址,如今只有基台可见。”
“越王楼由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督建,耗银50万两,参考长安、洛阳王府格局,依龟山地形建成,规模宏大,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唐代四大名楼。”
“越王楼历代文人题咏极多,李白、杜甫等均留有诗作,故有天下诗文第一楼之称。”
“诗仙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陆游的上尽江边百尺楼,倚栏极目暮江秋。”
“还有大才子王勃的,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若是能重建,可想而知那是多么壮美。”
其实陈渊知道,越王楼在89年就有了重建的政策,只是各种原因,直到二十一世纪才重建完成,成为绵州市绝美的一处景色。
付学文对陈渊的博学惊叹不已,他完全不了解碧水寺和越王楼的历史,可谓是大开眼界。
小老幺根本听不懂这些,但是她却把大锅的话全都记住,以后就能给小伙伴们吹牛啦。
她老家是绵州的呢。
于是,有大爷大妈们,又说着绵州盐亭老家,讲着三台的郪江古镇,南宋修建的蜀中第二大道观云台观,还有当年抓壮丁的事情。
和当年战士出征时的死字旗。
听到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的时候,有不少人都抹着眼泪,小老幺和姚铃依偎在陈渊的身边,小脸蛋上全都是懵懂的色彩。
于是,陈渊就给俩小娃娃讲着十四年抗战的故事,听到金陵大屠杀,连比她们还小的娃娃都不放过时,吓得瞪大了眼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小诡子是世界上最不日栽的东西。
眼看快到饭点,陈渊站起身,语气坚定而温和地说道:“之所以现在咱们能这么安逸的生活,全都是因为我们的长辈,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轻轻捏了捏小老幺和姚铃的脸蛋:“你们要记住,现在能坐在教室里读书,能在院子里玩耍,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所以,每一粒米都不能浪费。”
“那些先辈们,当年想吃饱穿暖都是奢望。”
“等有空了,给你们讲讲抗美援朝的那些英雄的事迹,现在我得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这个年代,特别是那些大爷大妈们,都是经历过苦难的日子,给年轻一辈人们讲着他们当年在农村里的生活,透露着无法挣脱的绝望。
小老幺根本想不到,吴爷爷他们一年都没有吃到过一点儿肉会是什么样子的。
稀饭里面只有几颗米,还要去山里捡野菜吃。
家里连一条完好的裤子都没有。
高建兴也叹息着:“我还不到四十,但是当年家中真的很难,一个月见不到荤腥,当初灶头上用蜡烛照明,融化下来到了稀饭锅里,我们一家子以为是哪里来的猪油,把一锅稀饭吃得干干净净。”
黄征眼眶微微泛红:“我家大哥就是因为当时缺少医疗条件,就发了个烧,在农村头没法医治,肚子也吃不饱,饿得就像皮包骨头,才十三岁就没了。”
“也就现在我们条件才算好了些。”
大爷大妈们都感慨不已,说着在老家,其实好多人的生活条件也非常贫苦,进城至少都要走几个小时,除了城里面有公路,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泥巴路。
吃不饱穿不暖,医疗条件差。
能生活在矿上的孩子们,如今相当于泡在蜜罐子中。
啥都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