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玉佩
19 玉佩 (第2/2页)“哦?”山长睁开了眼睛:“愿闻其详。”
鱼儿上钩了。
赵知静心里偷笑,面上严肃道:“这可是项好制度,它甚至可以改变整个朝堂官员的结构。”
好大的口气!
山长抚摸着胡子:“那老夫倒是好奇了。”
“那就麻烦山长记录了,我来口述。”赵知静才不愿意写字。
当然,主要还是她的毛毛虫字体过于前卫,这位老山长应该不具备欣赏的能力,到时候再骂她一顿,多伤自尊心。
山长:“……我来写?”
“麻烦山长了,”赵知静招呼牛嬷嬷:“把那边放着的笔墨给山长端来。”
“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为………”赵知静缓缓道来。
山长越是书写越是惊讶,方才还松懈的精神此刻专注到不行,精神高度集中的他,连旁边不小心被自己手肘打翻的茶杯都没注意到,一字一句写着,像极了学堂里聚精会神的学子,生怕自己漏了半个字。
把安定县主所说的话全部誊写到了纸张上,山长迫不及待地又通读了一遍,越念越大声,激动之下扯断了自己两根胡须,口中喃喃道:
“好制度啊好制度!”
“好!好!好!”
山长拍桌而起,满脸通红,吓了赵知静一跳。
这丫太兴奋了,她连忙道:“莫激动莫激动,山长,注意身体,万一中风了可不关我事。”
山长眼神发亮,直直盯着赵知静道:“若你是个男儿,老夫一定收你做弟子,嗯,关门弟子!”
别别别。
她可不想来书院读书,读书会折寿,赵知静连忙摆手:“感谢厚爱,山长,还是说回来吧。”
山长又看了眼纸张上的文字,满脸遗憾道:“这制度好是好,可要推行下去,却是困难重重啊,现在的北周朝廷,哎,你可知,实行这一制度将会引起多大的变革么?”
“可惜了,安定县主你要是个男儿,将来会给北周带来多大的变化啊。”山长又再次叹道。
非得是个男的才能建功立业啊!
赵知静看向这个古板的老头子,瘪瘪嘴道:“是啊,是啊,只有男人才能想出这法子,女的就该回家绣花织布!您老人家就当是我传达了太子的话吧。”
“老夫不是在贬低你,”山长摇摇头:“老夫信你,这法子太子想不出来。”
“他当然想不出来,这会儿,太子说不定还在奉国寺敲木鱼呢。”赵知静冷哼。
山长失笑。
“不,别看太子目前看起来困在佛寺,其实不然,”山长看向窗外,眼神放空:“只是太子不愿意罢了,太子性情淡薄,对朝廷诸事都不怎么放心上,若是他有意,北周哪里还有其他人说话的余地?”
咦。
这老山长对那古怪的太子蛮有信心的哎。
“这制度虽好,却不能解决我鹿州书院的难处。”山长叹了口气。
赵知静觉得这山长迂腐,不会变通。
“我又没说现在能够推行,”赵知静抬了抬屁股,跪坐太变态了,腿都麻木了:“你跟其他书院联合,再把这东西往上递,最主要的是要让人看到你们的决心。当人们不愿意开窗的时候,你说要把整个房顶都掀了,那人们就会愿意开窗了不是吗?”
山长愣了。
这话好有道理。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山长仔细思索了翻,下定决心道:“老夫马上联系其他几个书院的山长。”
“哦,对了,这个法子麻烦山长说是太子的意思,”赵知静咳嗽了声,补充道:“毕竟我人微言轻,若是有太子背书,贵书院的难题便轻松多了。”
搞事归搞事。
背锅还得太子来。
山长踌躇道:“可是太子的意思——”
“山长你就放心吧,”赵知静指了指手里玉佩,“看到这玉佩没?这可是太子亲赠的,这就是太子的意思!”
“老夫自然信县主!”山长的心情更轻松了。
突然想到赵子封答应她的地契,赵知静开口道:“我二哥没地儿读书,整天在家里以泪洗面,再这样下去,眼睛都快要哭瞎了,山长,我兄长的事不知可否通融?”
还以泪洗面?
想到那不学无术的赵子封,山长狠狠抽了抽嘴角。
“咳咳,”山长神色郑重道:“赵公子只是还没发挥出自身潜力罢了,县主且让你家人放心,老夫教了这么多年书,一定能够让你兄长成才!”
这位安定县主给他带了这么大一份礼,还不求名,他可不会让其太吃亏。
不就是读书嘛,不就是成才嘛!
让他往死里读就好了!
“县主啊,这成才呢,定是不容易的,”山长笑呵呵的道:“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这自然也适用于学子,不知贵府对于体罚怎么看呢?”
体罚?
读书人的事,能叫体罚吗?
赵知静满脸认真,表现得一副很豁得出去的模样:
“我们全府期待我二哥成才已经很久了,只要不打死就能继续读,我二婶还说了,若是我二哥能成才,她个人愿意捐一笔丰厚的银钱修缮书院,还望山长一定不要手软!”
“这事好说,好说。”
等赵知静走后,山长出于谨慎,派人向太子的贴身侍卫留白递了个消息,询问玉佩的事情。
玉佩是主子亲自给的,留白自然没有隐瞒,山长彻底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