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 章 李白与许氏:诗仙的“入赘”时光
第十二 章 李白与许氏:诗仙的“入赘”时光 (第1/2页)727年的秋天,安陆绵绵细雨下个不停。
李白揣着半壶没喝完的酒,坐在酒馆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的雨丝把青石板路浇得发亮。他这年26岁,从蜀地出来晃荡好几年了,去过峨眉山,到过洞庭湖,仗着一手好诗名,认识了不少江湖朋友,兜里的钱却越来越少,想干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大事,至今连个影子都没有。
“太白兄,发啥呆呢?”酒馆门被推开,浑身是雨的孟浩然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张油纸包,“给你带了好消息。”
李白抬了抬眼,给自己倒了杯酒:“啥好消息?难不成有人请咱喝酒?”
孟浩然坐下,把油纸包往桌上一放,里面是块刚买的桂花糕:“比喝酒强!我给你说门亲事,安陆许家,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叫许氏,知书达理,人长得也周正。许家听说你诗写得好,有意招你入赘,你看咋样?”
“入赘?”李白手里的酒杯顿了一下。搁那会儿,男人入赘到女方家,多少会被人说闲话,觉得是“吃软饭”,没骨气。但他转念一想,现在啥也没有,许家是名门望族,说不定能帮他搭上个仕途的梯子;再说,孟浩然嘴里的“知书达理”,总比那些只知道涂脂抹粉的娇小姐强得多。
“我见见她?”李白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
没过几天,孟浩然就安排了俩人见面。地点在许家的后花园,满园子的桂花开得正盛,香得人心里发甜。李白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衫,站在桂花树下,局促不安——他见惯了江湖好汉,见这种大家闺秀,还是头一遭。
听见脚步声,他回头一看,一个穿淡粉襦裙的姑娘走了过来,手里拎着个食盒,头发上别着朵小小的桂花。姑娘眉眼很软,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像月牙儿:“你就是李公子吧?我叫许氏。孟先生说你爱吃甜的,我做了点桂花糕,你尝尝?”
李白接过食盒,打开一看,桂花糕蒸得软糯,还冒着热气。他拿起一块塞进嘴里,甜香混着桂花香,从舌尖甜到心里。“好吃!”他含糊不清地说,差点噎着。许氏看着他的样子,忍不住笑出了声,递给他一杯茶:“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就这么一面,李白心里有底了。这姑娘不娇气,不摆架子,跟他合得来。没过俩月,婚就定了。婚礼没办得太铺张,许家知道李白爱自由,没搞那些繁琐的规矩。拜堂的时候,李白看着身边的许氏,红盖头下的脸看不太清,他能感觉到,姑娘的手在轻轻发抖——跟他一样,有点紧张,又有点期待。
婚后的日子,比李白想的还舒服。
许家没把他当“上门女婿”使唤,反而让他安心读书写诗。许氏更是把家里的事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早上,她会把温热的粥和小菜端到李白的书桌上;晚上李白写诗到半夜,她会留着一盏灯,再端来一碗热乎乎的糖水。
有次李白写《静夜思》,刚念出“床前明月光”,许氏端着糖水走进来,笑着说:“这句子好,简单,却让人心里亮堂。”
李白愣了,他写过不少华丽的诗,还是头一个有人这么说。“你也懂诗?”他问。许氏坐在他身边,拿起诗稿看了看:“懂谈不上,就是觉得,好诗不用堆太多漂亮词,像这月光,照在纸上,也照在心里。”
李白忽然觉得,娶对人了。
没过两年,许氏给李白生了个女儿,取名平阳。平阳跟许氏一样,眉眼软软的,刚会说话就缠着李白念诗。李白去哪都带着她,在后花园里追蝴蝶,在书房里拿毛笔在纸上画小鸭子,平阳笑得咯咯响,声音比桂花还甜。又过了两年,儿子伯禽也出生了,小家伙虎头虎脑的,不像平阳那么黏人,却总爱拽着李白的衣角,跟在他身后“爹爹、爹爹”地叫。
有了孩子,家里更热闹了。许氏每天忙着照顾俩娃,却从没抱怨过一句。李白有时候会觉得愧疚:“要不我少写点诗,帮你带带孩子?”许氏却摇头,把他推回书桌前:“你是干大事的人,家里有我呢。再说,孩子们也想让爹爹写出好诗,以后好跟别人说,我爹爹是大诗人。”
李白心里的“大事”,从来不是待在家里写诗。他总想着出去闯闯,去长安,去见皇帝,去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
婚后第三年,他听说玉真公主在终南山修道,这位公主是唐玄宗的妹妹,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李白心动了,跟许氏说想去找玉真公主。
许氏没拦着,默默帮他收拾行李。她把李白常穿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又塞了几包他爱吃的桂花糕,还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私房钱都给了他:“路上小心,到了长安,记得给家里写信。孩子们想你,我也想。”
李白抱着她,鼻子有点酸:“我很快就回来,等我好消息。”
“很快”,成了“很久”。
李白到了长安,找玉真公主并不容易,他在长安待了大半年,到处托人,才勉强见了公主一面。玉真公主虽欣赏他的诗,却也没立刻帮他谋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