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王维与王缙:盛唐双璧的手足情
第二十二章王维与王缙:盛唐双璧的手足情 (第1/2页)你要是聊盛唐文人,总绕不开王维——“诗佛”“诗中有画”,好像他一辈子都活在辋川的烟雨里,弹琴、看山、等桂花落。
你知道吗?这位看似清冷的“佛系诗人”,一辈子最放不下的人,是他的亲弟弟王缙。
他们是山西永济出来的官宦子弟,父亲早逝,从小就相依为命;是长安城里的“双子星”,一个写诗能让全天下传唱,一个写文章能让皇帝点头;是安史之乱里的“生死搭档”,一个陷贼中守着忠心,一个在前线拼着战功,还敢用自己的官换哥哥的命;更是晚年隔着千山万水的“牵挂”,一个为了见弟弟辞官,一个赶不及见最后一面抱憾终身。
王维的诗里藏着山水,藏着禅意,最软的那处,藏的全是王缙。他们的兄弟情,不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口号,是实打实的“我活着,就不能让你受委屈”,是盛唐里最暖的一束光。
长安少年游:一个写诗封神,一个提笔千金,兄弟俩是彼此的“名片”
很难想象,后来能写出“空山新雨后”的王维,年轻时也是个“鲜衣怒马”的主儿——不是因为家境多好,是因为身边有个能跟他“并肩打天下”的弟弟王缙。
兄弟俩差一两岁,父亲走得早,母亲一个人拉扯他们长大。好在河东王氏是书香门第,母亲教他们读书写字,没几年,兄弟俩就成了蒲州(今山西永济)出了名的“神童”:王维十岁能写诗,十五岁带着诗稿闯长安;王缙更偏文,写文章又快又好,还练得一手好隶书,拿出去能当字帖。
开元初年,兄弟俩一起去长安求发展——那时候的长安,是全世界的中心,想出头的文人能从朱雀大街排到城外。可王维和王缙不一样,他们不用“蹭饭局”“递名片”,很快就凭着本事闯开了名气。《旧唐书》里写得实在:“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啥意思?就是长安、洛阳的王爷、驸马、权贵,见了他们兄弟俩,都得赶紧把座位擦干净请他们坐,宁王、薛王更是把他们当老师朋友待。这可不是吹牛,你想想,要是没真本事,谁会给两个外地来的年轻人这么大面子?
兄弟俩的才华还特别“互补”——当时长安城里流传一句话:“天下右丞诗,朝廷左相笔。”“右丞”就是后来的王维,他的诗刚写出来,就能被歌女唱遍街头巷尾,比如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十七岁写的,到现在过节想家,还得念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可能不知道,这首诗里的“兄弟”,指的就是当时还在蒲州的王缙——王维在长安想家,最想的就是跟从小黏在一起的弟弟。
而“左相笔”说的就是王缙。他写公文、写碑志,笔锋稳、用词准,连皇帝都夸他“下笔如有神”。唐玄宗的《玄宗大明皇帝哀册文》,就是王缙写的,字字恳切,连大臣们读了都掉眼泪。
更厉害的是他的书法,尤其隶书,写得端庄大气,当时的人都说“王缙一字值千金”——不是夸张,真有富商花大价钱请他写匾额,就为了贴在门上撑场面。
那时候的兄弟俩,是长安文人圈里的“神仙组合”:王维带着王缙去参加文人雅集,酒过三巡,王维弹起琵琶,王缙就提笔写诗;有人请他们题字,王维写诗,王缙落款,一文一墨,相得益彰。
晚上回到住处,兄弟俩挤在一张床上,聊白天见了谁、听了什么诗,聊未来想当什么官、想为老百姓做什么事。
王维后来在诗里写过这段日子:“宿昔同游止,致身云霞末”——以前咱们一起游玩,一起想着能在朝堂上有一番作为。那时候的他们,眼里全是光,心里全是对未来的盼头,而这份盼头里,从来都不是“我要怎么样”,而是“咱们要怎么样”。
安史之乱:他陷贼中写“凝碧池”表忠心,他在前线打仗换他一条命
谁也没想到,一场安史之乱,把兄弟俩的人生掀了个底朝天,也把他们的兄弟情,结成了“生死之交”。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的叛军攻破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一路逃到四川,好多官员没来得及跑,被叛军抓了,王维就是其中一个。叛军想拉拢他,让他当伪官——要是答应,以后唐军收复长安,就是“叛国贼”;要是不答应,当场就可能掉脑袋。
王维急得睡不着觉,他不想当叛徒,又不能死——他还没见到弟弟王缙,还没跟他说上一句话。没办法,他只能先“假意顺从”,暗地里却在找机会表忠心。
有一次,安禄山在凝碧池办宴会,逼着唐朝的乐工奏乐,王维听着熟悉的曲子,想起长安的繁华,又想起沦陷的国土,偷偷写了首《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没敢给任何人看,他藏在袖子里,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把这首诗交给朝廷,证明我没忘本。”
而这时候的王缙,正在太原跟叛军拼命。他当时是太原少尹,跟着节度使李光弼守太原。叛军来势汹汹,兵力是唐军的好几倍,城里的人都慌了,王缙没慌——他知道哥哥还在长安,他必须打赢,必须早点收复长安,才能救哥哥。
他帮李光弼出主意:挖地道偷袭叛军大营,用稻草人假装士兵迷惑敌人,还组织老百姓一起守城。就这么凭着“不要命”的劲头,他们硬是用少数兵力挡住了叛军的进攻,还打了好几个胜仗,为唐军收复长安争取了时间。史书记载,这场太原保卫战,“斩首万余级,捕虏千余人”,王缙的战功,全天下都知道。
终于,唐军收复了长安,接下来就是清算“伪官”——王维被抓了起来,关进大牢,等着判死刑。消息传到王缙耳朵里,他当时正在前线,二话不说就跟李光弼请假,快马加鞭赶回长安。
一到长安,他没回家,直接就去见唐肃宗,“扑通”一声跪下,磕了个头,说:“陛下,我哥哥王维是被叛军逼着当官的,他心里一直向着唐朝,还写了诗明志。要是陛下要治他的罪,我愿意把我的官辞了,换我哥哥一条命!”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王维写的《凝碧池》,递给肃宗。肃宗读完诗,又看看跪在地上的王缙——这个刚立了大功的将军,为了哥哥,连自己的前程都不要了。肃宗被打动了,叹了口气说:“你哥哥有忠心,你又这么重情义,朕就免了他的死罪吧。”
就这么着,王维捡回一条命,被降了官,从原来的给事中,变成了太子中允。出狱那天,王维站在牢门口,看见王缙穿着军装,风尘仆仆地等着他,眼圈一下子就红了。王缙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哥,没事了,以后有我呢。”
那时候的王维,已经快五十岁了,经历了战乱、被俘、生死考验,在弟弟面前,还是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他后来在给朋友的信里写:“乱后逢缙,如再生焉”——战乱后见到王缙,就像重新活了一次。
是啊,在生死关头,能有人愿意用前途换你的命,这样的兄弟,这辈子能遇到一个,就够了。
仕途起伏:他为见弟弟辞官,他凭本事当宰相,兄弟俩从来都是“彼此的靠山”
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王维和王缙的仕途,却意外地“顺”了起来——不是靠关系,是靠真本事,更是靠彼此的“扶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