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李商隐:从抄书少年到落第才子
第四十一章 李商隐:从抄书少年到落第才子 (第1/2页)在唐朝的小巷子里碰到少年李商隐,大概率会看到个瘦得像根豆芽菜的小子: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手指上沾着墨汁,要么蹲在书铺门口帮人抄书,要么扛着小半袋米往家跑——那时候的他,还不是写“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大诗人,就是个没了爹、得靠养活全家的寒门子弟。
他这辈子,就像一场“刚看到光就被乌云挡住”的戏:小时候苦到抄书抄到手指流血,好不容易靠才华熬出点名气,又一头扎进“牛李党争”的泥坑,最后连个安稳官都没当上,四十多岁就郁郁而终。今天就聊聊,这个寒门才子是怎么一步步往上爬,又怎么被命运残酷拽下来的。
爹没了的日子:抄书到手指肿,也没敢放下笔
李商隐的苦,从他9岁那年就开始了——他爹李嗣病死在浙江的官任上。消息传回家,娘抱着他和弟弟妹妹哭了三天三夜,家里的天一下就塌了下来。
唐朝的寒门人家,没了男人就像没了顶梁柱。他娘是个普通妇人,不会种地,不会经商,靠变卖家里的旧东西过日子。没过多久,值钱的东西就卖光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10岁的李商隐,看着弟弟妹妹饿肚子,咬咬牙说:“娘,我去干活挣钱。”
他干的活,都是最苦最累的:
-去书铺帮人抄书,一页纸能挣两个小钱。那时候的毛笔硬,纸也糙,他一天要抄几十页,手指被笔杆磨得通红,晚上睡觉一碰到被子就疼,他不敢停——停一天,弟弟妹妹就少一顿饭。
-去米店帮人“贩舂”,就是把稻谷捣成米,再扛去给客户送。他年纪小,力气也小,扛着半袋米走在街上,腰都直不起来,汗顺着下巴往下滴,他不敢喊累——喊累也没人帮他。
-冬天天最冷的时候,他还去河边帮人洗衣裳,河水冻得手发麻,洗一会儿就要往怀里热热,他不敢歇——歇一会儿,就少挣一个铜板。
就算这么苦,他也没放下过书。晚上家里没钱点灯,他就借着邻居家的灯光看书;白天干活间隙,他就把书揣在怀里,有空就掏出来读两页。他娘看着心疼,劝他“别这么拼了,先顾着吃饭”,他却摇摇头说:“娘,我好好读书,才能让咱们家好过点。”
老天爷没辜负他的苦。16岁那年,他写了《才论》和《圣论》两篇文章,把自己对时事、对圣人之道的想法全写了进去。文章传到了当地官员手里,有人一看就惊了:“这哪是个少年写的?比那些老秀才写得还好!”
就这么着,“李商隐有才”的名声慢慢传了出去。这时候的他,就像在黑暗里走了好久,终于看到了一点光——他知道,靠读书,他说不定真能让家里翻身。
遇到令狐楚:终于有了“伯乐”,却也埋下了“祸根”
真正改变李商隐命运的,是他遇到了令狐楚。
令狐楚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唐朝的大官,当过宰相,还是“牛党”(以牛僧孺为首的政治派别)的核心人物。他听说有个叫李商隐的少年很有才,就特意召见了他。一见面,令狐楚就让李商隐写篇文章,李商隐拿起笔,没一会儿就写好了。令狐楚一看,字写得漂亮,道理说得透彻,当场就拍了桌子:“好小子!跟我学写骈文(唐朝官场常用的文体),我教你!”
这对李商隐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令狐楚不仅教他写文章,还管他的吃穿用度,给他零花钱,让他安心准备科举。有时候令狐楚出差,还会带着李商隐,让他见见世面,跟其他官员认识认识。
李商隐特别感激令狐楚,把他当成亲爹一样对待。令狐楚也喜欢这个懂事又有才的孩子,常跟别人说:“商隐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大出息。”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文章越写越好,科举的底气也越来越足——他觉得,离“让家里好过点”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他没意识到,令狐楚的“牛党”身份,给他埋下了“祸根”。唐朝中后期的“牛李党争”,比现在的职场斗争狠多了:牛党和“李党”(以李德裕为首的派别),就像死对头,你提拔的人我就打压,你支持的政策我就反对,连跟对方走得近都不行。令狐楚是牛党大佬,李商隐跟着他,自然就被贴上了“牛党人”的标签——后来的一件事,让他彻底成了“两党都不待见”的人。
26岁中进士:刚高兴没几天,就栽进了党争的坑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26岁的李商隐考中了进士。放榜那天,他拿着榜单,手都在抖,第一时间跑回家报喜——娘抱着他哭了,弟弟妹妹围着他笑,家里有了扬眉吐气的一天。
高兴的日子还没过去,麻烦就来了。他在一次宴会上,认识了李党官员王茂元。王茂元特别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不仅跟他聊得很投机,还想把女儿嫁给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