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刘禹锡的“贬谪逆袭记”
第四十六章 刘禹锡的“贬谪逆袭记” (第1/2页)在唐朝的贬谪路上遇到刘禹锡,大概率会觉得这人力气有点怪——别人被贬了,不是哭哭啼啼就是唉声叹气,他倒好,在朗州的秋天里对着天喊“秋天比春天还好看”,在和州的破屋子里写“我这房子虽破,可我品德香”,到了苏州还忙着帮老百姓救灾,忙得脚不沾地。
有人说他“心大”,也有人说他“装的”,只有刘禹锡自己知道:贬谪不是“掉坑里”,是老天爷给了个机会,让他看看不一样的风景,活成不一样的人。
今天就聊聊,刘禹锡是怎么在一次比一次难的贬谪里,把“苦日子”过成“精神修行”,最后活成连逆境都打不垮的模样。
朗州秋夜:别人哭秋天,他偏说“秋日胜春朝”
第一次被贬到朗州的时候,刘禹锡33岁。正是男人想干一番大事的年纪,却被扔到了这个“连消息都传不出去”的穷地方。
朗州的秋天不好过。风一刮,树叶哗啦啦掉,江边的草都黄了,连鸟叫都透着股冷清。那会儿的文人,一到秋天就开始“悲秋”,写的诗不是“万里悲秋常作客”,就是“秋风萧瑟天气凉”,好像秋天就是用来哭的。
有一天傍晚,刘禹锡在江边散步。风裹着落叶吹到他脸上,旁边有个老农叹着气说:“天凉了,收不成庄稼咯,这日子咋过哟。”换作别人,说不定也跟着叹气,可刘禹锡盯着天上看——你猜他看到啥了?
一只白鹤,从灰蒙蒙的云里冲了出来,翅膀一振,直往天上飞,把那些愁眉苦脸的云都甩在了后面。他一下子就看呆了,心里的堵得慌好像被这只鹤给戳破了,就喊出声:“谁说秋天只能哭?我看这秋天,比春天还带劲!”
回到破屋子,他就写了《秋词》,第一句就把“悲秋”的老规矩给破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春天是好,花开得艳,太热闹了,热闹得让人慌;秋天不一样,天更高,云更淡,连一只鹤飞上天,都能把人的心思带到云里头去——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多带劲!
他为啥能写出这话?不是他没吃过苦。朗州的冬天冷得钻骨头,他没钱买炭火,裹着薄被子看书;想跟朋友聊聊天,翻山越岭寄封信,得等半个月才有回音。他不盯着“苦”看,反而盯着那些“亮”的东西:
-早上起来,看到院子里的竹子没黄,还绿得精神,他就觉得“这竹子比长安的花还好看”;
-傍晚去江边,听到渔民唱着歌收网,哪怕鱼不多,那歌声也透着股活气,他就跟着哼两句;
-下雨的时候,他看着雨打在荷叶上,滴答滴答响,都觉得“这声音比长安的琵琶还好听”。
其实他不是看不见苦,是他不愿意被苦困住。就像那只鹤,别人只看见秋天的冷,他却看见鹤冲破云层的劲儿——人也一样,心里有股“往上飞”的劲儿,再冷的秋天,也能活出春天的意思。
后来有人问他:“你在朗州那么苦,咋还能这么乐呵?”刘禹锡笑着说:“苦是苦,苦里也有甜啊。你要是总盯着苦,甜就看不见了。”
和州破屋:被知县刁难三次,他写《陋室铭》怼回去
贬谪的日子一长,刘禹锡就成了“贬官专业户”——从朗州到连州,再到夔州,最后又被调到和州。本以为到了和州能安稳点,没想到遇到个故意刁难他的知县。
这知县知道刘禹锡是“被贬的官”,没靠山,就想欺负他。第一次分房子,把他安排在城南的江边,房子又小又潮。换作别人,可能会去找知县理论,刘禹锡啥也没说,还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意思是“我在江边看船,心里还想着国家大事,你这点小刁难,我根本不放在眼里”。
知县一看,嘿,这小子还挺硬气!第二次就把他的房子调到城北,房子更小了,住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刘禹锡还是没生气,又写了副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我住的地方是小,我心还在长安,想的是给国家做事,你这点小动作,没用!”
知县气坏了,第三次直接把他塞进了城里一间破得不能再破的屋子——一丈见方,连窗户都漏风,下雨天还漏雨,晚上睡觉能听到老鼠跑。这下连邻居都看不下去了,说:“这知县太欺负人了,你去告他啊!”
刘禹锡却笑了。他看着这破屋子,桌子上摆着书,墙上挂着古琴,窗外还有几丛竹子,觉得这屋子挺好:“虽然小,虽然破,我在这里能看书,能弹琴,能想事情,这不比那些装满金银珠宝的大房子好?”
那天晚上,他点着灯,提笔就写了《陋室铭》。开头就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高不高没关系,有神仙就出名;水深不深没关系,有龙就灵验。那房子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房子是破,我住在里面,我的品德能让这房子都变香!
他还写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长着青苔,帘子外是绿色的草,多有诗意;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跟我聊天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那些只会说闲话的庸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我能弹弹琴,看看书,多自在。最后还怼了那些看不起他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没有乱七八糟的音乐吵我,没有烦人的公文累我,这房子就像诸葛亮的茅庐、扬雄的亭子,都是有大本事的人住过的,哪里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