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章 (第1/2页)黄袍藏字:刘三娘,多缝俩红薯兜
改黄袍的事,老赵没让旁人插手,只叫了军需帐的刘三娘和两个手脚最细的针线匠,连王彦升都被他打发去盯着老李烤红薯——美其名曰“别让兄弟们抢红薯打架”,实则是怕那糙汉子凑过来,把没改好的黄袍再蹭上泥。
军需帐里烧着小炭炉,比中军帐暖和些,却也飘着股线头和浆糊的味道。刘三娘把黄袍铺在铺着白麻布的长桌上,手里捏着根细钢针,针线上穿的是染成明黄色的丝线——昨儿个赶工用的是普通棉线,这次老赵特意让周能从军需库取了上等丝线,说“就算当皇帝,也不能穿得跟糙布衣似的”。
“点检,您再量量腰?”刘三娘拿着软尺,有点不敢靠近——毕竟是要穿龙袍的人,可眼前的老赵,正蹲在炭炉边,帮着小针线匠翻烤架上的红薯,指尖还沾着点炭灰。
“不用量。”老赵头也不抬,用木棍拨了拨红薯,“就按能揣俩红薯的尺寸改——松快些,别勒得朕吃不下第三块。”
这话逗得两个小针线匠抿着嘴笑,刘三娘也松了口气,拿着软尺在自己腰上比了比——她知道老赵的身量,比寻常将士宽半肩,上次给老赵补铠甲,量过一次,错不了。
刚要下针,帐门“哗啦”被掀开,王彦升抱着个油纸包冲进来,满头是汗:“点检!老李烤的蜜渍红薯,您尝尝!”
老赵接过来打开,里面是块烤得油亮的红薯,外皮焦黑,咬一口,甜汁里带着股蜂蜜的香——是老李偷偷从家里带来的蜜,平时舍不得吃,今儿个特意给老赵烤了块。
“好吃。”老赵嚼着红薯,含糊不清地说,“让老李多烤点,晚上给兄弟们分分——改完黄袍,朕也请你们吃。”
刘三娘和小针线匠连忙道谢,手里的针脚都稳了些。王彦升凑到桌边看黄袍,刚想伸手摸,被老赵拍开:“别碰!沾了你的汗,还得重洗。”
“俺又不是故意的。”王彦升撇撇嘴,突然想起正事,“对了点检,汴梁来的信使还在中军帐呢,说是符太后让您赶紧领兵,说契丹人快到邢州了。”
“知道了。”老赵把红薯皮扔进炭炉,“让他等着,朕吃完这红薯再去见。”
刘三娘手里的针顿了顿,小声问:“点检,真要去打契丹?这大正月的,将士们冻得手都握不住枪。”
“谁说是去打契丹?”老赵挑了挑眉,摸了摸怀里的焦红薯皮——那是从驿道捡的,他一直没扔,“咱们是回汴梁。”
王彦升眼睛一亮:“回汴梁?那契丹人咋办?”
“让他们等着。”老赵笑了笑,“等朕把皇位坐稳了,再请他们吃烤红薯——要是还敢来,就揍得他们连红薯苗都认不出。”
正说着,刘三娘突然“呀”了一声,手里的针线掉在桌上。老赵抬头一看,只见她指着黄袍内侧的衣襟,脸色有点发白:“点检……您看这。”
众人都凑过去——黄袍内侧靠近领口的地方,用暗红色的线绣着四个字,字写得歪歪扭扭,像是刚学写字的孩童绣的,却看得真切:“点检作天子”。
王彦升吓得嗓门都变了:“这是谁绣的?昨儿个俺看的时候还没有!”
刘三娘也慌了,赶紧拿起黄袍翻看:“真不是俺们绣的!昨儿个缝完,俺还对着光看了三遍,连个线头都没多留!”
两个小针线匠也吓得脸发白,连连摆手说“没绣过”。帐里瞬间静下来,只有炭炉里的红薯“滋滋”冒甜香。
老赵却没慌,伸手摸了摸那四个字——线迹还带着点潮乎气,针脚比外头的糙针脚还乱,不像是熟手绣的。他突然笑了,拿起桌上的丝线比了比:“这线不是咱们的明黄线,是朱砂染的——倒像是老天爷特意绣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