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第1/2页)北伐雪与忠魂薯:炉冷心热,江山有痕
雍熙三年的秋风带着寒气,紫宸殿后的红薯田刚收完薯,藤蔓枯在田垄上,只剩老李守着冷透的烤炉,一遍遍摩挲炉壁——这炉子自先帝驾崩后,第一次断了炭火。内侍来传旨时,他正把最后几块蜜心薯干收进竹篮:“陛下要亲征辽国?”
“是,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内侍叹气,“御膳房正准备干粮,陛下特意让取些红薯干带上。”
老李捧着竹篮往殿里走,见赵光义正对着地图出神,怀里仍揣着那块焦红薯皮。他把薯干放在案上:“陛下,这是今年的新薯干,耐放,暖身子。先帝当年说,北境的风硬,揣块薯干能顶饿。”
赵光义拿起块薯干,却没吃:“传旨给潘美、杨业,让西路军多带些红薯干——朕要让辽人知道,大宋的兵,揣着薯干也能打胜仗。”
出征那日,汴梁百姓夹道送行,手里都举着烤红薯。石守信拄着拐杖赶来,把个新铸的铁烤炉塞进粮车:“陛下,这炉子轻便,让将士们在北境也能烤红薯!”
赵光义点头,摸了摸怀里的焦红薯皮,翻身上马——他要完成皇兄未竟的事,既要收失地,更要让燕云的百姓也吃上热红薯。
起初战事颇顺,西路军杨业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百姓都捧着自家的红薯来劳军。杨业捧着热乎乎的红薯,对部下说:“先帝当年用红薯暖民心,咱们今日便用红薯壮军威!”
可东路军却出了岔子。曹彬的十万大军在平原上遭遇辽军骑兵,粮道被扰,士兵们很快断了粮,只能靠红薯干充饥。赵光义在中军帐里急得转圈,手里的薯干捏得发硬——他不该催着进军,更忘了皇兄“稳字为先”的嘱咐。
噩耗终究传来,岐沟关一役,宋军大败,尸横遍野,散落的红薯干被马蹄踏碎,混着泥土染红了荒原。赵光义在乱军中被辽军追击,仓促间乘驴车突围,怀里的焦红薯皮被挤得变了形,却死死攥在手里。
逃回汴梁时,他衣衫褴褛,见到老李第一句话就是:“杨业呢?西路军的红薯干还够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