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第2/2页)消息传到临安,史弥远却在府中设宴。蒙古使者带着马奶酒来访,席间递上盟书:“我朝愿与宋夹击金国,灭金后,河南归宋。”史弥远盯着盟书,又瞥了眼案上的烤红薯——那是小赵托人送来的新薯,甜香扑鼻,却暖不了他的私心:“可,容我三思。”
老赵此时已逃到江南,在临安城外开垦了片荒坡种薯。夜里烤薯时,总能看见北方来的流民在坡下徘徊,他们怀里都揣着不同的薯种,有淮西的蜜心薯,有中原的黄皮薯,还有西夏传来的耐旱种。“赵伯,金兵退了吗?”流民问。老赵指着炉里的炭火:“金兵快完了,可新的豺狼说不定更狠。薯种留好,走到哪种到哪。”
嘉定十四年冬,宋蒙终于结盟。孟珙率军北上,小赵带着千亩薯种随军而行,沿途教百姓种薯:“收了红薯,才有力气打金兵!”金兵困守蔡州时,城内早已断粮,金哀宗望着城外卖红薯干的宋兵,终于明白金宣宗伐宋是自取灭亡——若当年联宋抗蒙,何至于连口热薯都吃不上。
次年正月,蔡州城破。孟珙提着金哀宗的玉玺,在城头烤了块红薯,递给小赵:“这薯香,该让中原百姓再尝尝了。”可蒙古兵转眼就撕毁盟约,不仅占了河南,还把矛头指向江南。小赵在乱军中抢出半袋薯种,望着蒙古铁骑踏过的薯田,突然懂了爷爷的话:“薯田能种出粮,却挡不住豺狼。”
老赵在江南接到小赵带回来的薯种时,临安已乱作一团。蒙古兵渡过长江的消息传来,史弥远早已吓得闭门不出,百姓们又扛起薯铲,往更南的福建、广东逃。老赵把焦红薯皮系在小赵腰间:“带着薯种走,哪怕只剩一粒,也要种出绿苗来。”
船队离开临安那天,小赵站在船头,看见江面上全是运薯种的小船。蒙古兵在岸上烧杀抢掠,可田埂边总有没被烧尽的薯藤,在春风里轻轻摇晃。他摸出怀里的焦红薯皮,阳光照在上面,泛着像炭火一样的光——那是太祖种过的薯田的光,是岳将军护过的薯苗的光,是千万百姓藏在怀里的种火。
江南的薯田渐渐远了,可小赵知道,只要这把薯种还在,只要有人记得怎么烤出焦香的红薯,大宋的根就没断。蒙古兵能踏毁田垄,却踏不碎埋在土里的生机,就像那半块焦红薯皮,历经战火,依旧暖得能焐热人心。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