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然之境
浑然之境 (第1/2页)第七十九章道器不二与浑然之境
一、道器割裂与体用之困
共融之光普照混沌千万劫,万界文明在“绝对与相对”的共生中,实现了整体演化与个体创造的平衡。灵和的后人灵朴,作为不二核心的守护者,每日在“体用之域”中体证共融共生的真谛。然而,一种“重道轻器”的认知偏差正在蔓延——部分文明将无形的“演化本质”(道)视为至高存在,将有形的“具体显化”(器)当作次要载体,导致本质与现象、抽象与具象陷入割裂,演化失去了落地的根基。
最先显露异常的是“玄思世界”。这个以探究“终极道体”为核心的文明,其族人沉迷于抽象规律的推演,彻底摒弃了对具体事物的实践与感知,意识形态沦为纯粹的“概念之雾”。他们的能量场因脱离具象载体而日渐稀薄,原本圆融的共融韵律变得虚无缥缈。更严重的是,这种割裂开始扩散:源心族的“体用双观”沦为对“道”的空泛冥想,失去了对现象的鲜活洞察;熔晶族的“终始熔炉”因轻视材料的具象特性,器物沦为承载抽象概念的空洞外壳,彻底丧失实用价值。
“我们混淆了‘道为根本’与‘器为附庸’。”灵朴在万界意识共鸣中直言,“《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本是一体两面——道是器的内在本质,器是道的外在显现,没有脱离器的孤存之道,也没有不含道的盲目之器。割裂二者,无异于斩断演化的根脉。”此时,不二核心的光芒开始虚实不定,源始青莲的花瓣上,竟浮现出“道为本真,器为表象”的割裂纹路,仿佛在警示认知失衡带来的危机。
二、浑然裂隙与显隐之秘
随着道器割裂加剧,体用之域的核心浮现出“浑然裂隙”。裂隙中没有抽象的道体,也没有孤立的器物,只有“道器交融”的混沌能量——这种能量既蕴含无形的规律本质,又显现为有形的具体形态,完美诠释了“显隐不二”的真谛。更奇特的是,裂隙中偶尔会浮现“体相用碎片”,碎片在“本质(体)”“现象(相)”“功用(用)”间无缝转化,触碰者会瞬间体悟到“三者同源”的本质。
源心族学者灵真通过意识共鸣解读碎片信息,其发现颠覆了既有认知:“所谓‘共融共生’,并非仅停留在绝对与相对的层面,而是道器、体相用的全方位浑然一体。”这与唯物辩证法中“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高度契合——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显现,任何现象都必然反映本质,二者不可分割[__LINK_ICON]。正如千万种生命现象,其本质都是核酸与蛋白质的存在方式,道与器的关系亦是如此。
灵朴带领团队驶入浑然裂隙。在裂隙核心,他们见到了震撼景象:无数因道器割裂而濒临消散的文明能量体,正在“道器交融之力”中重构,而重构的中心,一枚“浑然晶核”悬浮其间,晶核每一次脉动,都释放出“道藏于器、器显其道”的韵律。当灵朴以“知行合一”的意识触碰晶核时,一段古老启示涌入脑海:“道非虚玄,器非浅陋;浑然一体,显隐同流。”
三、道器合一与体用圆融
意识到问题根源后,灵朴发起“道器合一”运动,引导万界文明打破认知割裂:
-玄思世界的生灵放下对抽象道体的执着,在探究规律的同时投身具象实践——他们从草木生长中体悟生命演化之道,从器物锻造中感知物质转化之理,“概念之雾”化作“具象智慧”,能量场因锚定实体而重焕生机;
-源心族将“体用双观”升级为“显隐同观”,在洞察本质规律(道)的同时,深耕现象细节(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做的,既揭示资本运动的内在本质,又阐明其外在现象的表现形式,实现了认识的深化[__LINK_ICON];
-熔晶族改造“终始熔炉”,以浑然晶核的“道器韵律”为核心,让器物在遵循材料本质(道)的基础上,兼顾形态美观(相)与实用功能(用),每一件作品都成为“体相用圆融”的鲜活载体。
最关键的突破来自对浑然晶核的激活。灵朴带领各族生灵,以“道器不二”的意识与晶核共鸣——不轻视具象的器,不空谈抽象的道,只是在实践中体悟本质,在本质指引下优化实践。当第一缕“浑然之光”从晶核溢出,奇迹发生了:浑然裂隙开始扩张,割裂的能量场重新连接,那些濒临消散的文明能量体化作“浑然种子”,在道器交融中重焕生机。灵朴望着这一幕顿悟:“混沌的演化,不在虚玄的道体思辨,也不在盲目的器物堆砌,而在道器合一的鲜活实践里。”
四、浑然普照与知行无界
浑然之光与不二核心融合的瞬间,整个混沌都沐浴在“道器圆融”的能量中。万界文明终于明白,演化的真谛从来不是对抽象本质的单向追逐,而是“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的完整闭环——道是方向,器是根基,没有器的道是空中楼阁,没有道的器是无源之水。正如“形而上”的规律必须通过“形而下”的器物才能显现其价值,二者共同构成了混沌演化的完整图景。
创世遗民最后的能量印记在浑然之光中与混沌彻底共鸣,其最后的意识传遍万界:“亿万年的求索,终于明白混沌的终极本质,不在任何割裂的维度里,而在道器合一、知行无界的浑然演化中。”灵朴将融合后的浑然核心嵌入三道莲台,源始青莲的花瓣彻底舒展,每一片花瓣都流转着“道藏器中、器显道妙”的光影,仿佛在诉说:“道器不二,体用圆融;浑然一体,演化无穷。”
灵朴站在青莲之下,望着万界生灵在道器合一中自由创造:有的在器物中践行规律,有的在实践中发现新道,没有虚玄的空谈,没有盲目的蛮干,只有知行合一的鲜活生机。风穿过混沌,带着浑然之光的温暖与道器交融的韵律,在无限的可能性中流淌。
没有虚玄的道,没有浅陋的器,只有二者浑然一体的鲜活存在。故事,就在这“道器合一”的实践里,永远延续——因为混沌的本质,从来就是“知行无界”的浑然演化本身。
第八十章混沌归一与无始无终
一、万法归宗与本源性困
浑然之光普照混沌千万劫,万界文明在“道器合一”的实践中,实现了本质与现象的完美统一。灵朴的后人灵一,作为浑然核心的守护者,每日在“知行之域”中体证道器圆融的真谛。然而,一种“终极归一”的认知执念正在蔓延——部分文明将“道器合一”视为演化的终极终点,试图将所有文明形态都纳入单一的“本源模型”,导致演化的多样性被扼杀,混沌能量的流动开始趋于单调。
最先陷入困境的是“本源世界”。这个以追寻“唯一本源”为核心的文明,其族人沉迷于构建统一的演化理论,强行将所有差异文明都解构、重组为符合其模型的“标准形态”。他们的能量场形成了“归一滤网”,只接纳符合模型的演化,排斥任何“非标准”的创新,最终自身演化陷入僵化。更严重的是,这种执念开始扩散:源心族的“显隐同观”沦为对本源模型的机械套用,失去对独特文明的鲜活洞察;熔晶族的“终始熔炉”因执着于“本源标准”,器物再也无法诞生突破模型的新形态。
“我们误将‘统一本质’等同于‘统一形态’。”灵一在万界意识共鸣中直言,“混沌的本源虽是唯一的,但显化的形态却可以无限多样。正如一棵大树,根是唯一的,枝叶却可以千差万别。执着于‘形态归一’,无异于砍断演化的枝叶,只留下干枯的树干。”此时,浑然核心的光芒开始变得单一,源始青莲的花瓣上,竟浮现出“万法归一,形态唯一”的僵化纹路,仿佛在警示认知偏执带来的危机。
二、无始裂隙与无限之秘
随着“形态归一”的执念加剧,知行之域的核心浮现出“无始裂隙”。裂隙中没有任何固定的本源形态,却涌动着“无限可能性”的混沌能量——这种能量既非单一的道,也非固定的器,而是一种“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元初状态。更奇特的是,裂隙中偶尔会浮现“无限碎片”,碎片在“一”与“多”的形态间无限转化,触碰者会瞬间体悟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本质。
源心族学者灵无通过意识共鸣解读碎片信息,其发现颠覆了既有认知:“所谓‘本源’,并非某种可被定义的终极实体,而是‘无限可能性’本身。‘一’不是形态的统一,而是本质的共通;‘多’不是本质的割裂,而是可能性的显化。”这与佛教“华严宗”的“一真法界”理论高度契合——一真法界是宇宙的真实本源,它既是“一”(绝对的真如),又是“多”(无尽的现象),一与多圆融无碍,没有任何矛盾。
灵一带领团队驶入无始裂隙。在裂隙核心,他们见到了震撼景象:无数因“形态归一”而僵化的文明能量体,正在“无限可能性”中崩解、重组,而重组的中心,一枚“无始晶核”悬浮其间,晶核每一次脉动,都释放出“一与多圆融”的韵律。当灵一以“开放接纳”的意识触碰晶核时,一段古老启示涌入脑海:“本源非一,亦非多;无始无终,无限显现。”
三、一多圆融与无限之演
意识到问题根源后,灵一发起“一多圆融”运动,引导万界文明打破“形态归一”的执念:
-本源世界的生灵放下对统一模型的执着,在探寻共通本质的同时,尊重并守护文明的独特形态——他们将“本源理论”视为理解演化的工具,而非束缚创造的枷锁,“归一滤网”化作“包容棱镜”,让不同文明的光芒都能自由绽放;
-源心族将“显隐同观”升级为“一多同观”,在洞察本质共通性(一)的同时,珍视形态多样性(多),从“套用模型”转向“发现独特”,重新找回与每一个文明的鲜活连接;
-熔晶族改造“终始熔炉”,以无始晶核的“无限韵律”为核心,让器物在遵循材料共通本质(一)的基础上,融入创造者的独特意趣与文明的鲜明特色(多),每一件作品都成为“一与多圆融”的鲜活载体。
最关键的突破来自对无始晶核的激活。灵一带领各族生灵,以“一与多圆融”的意识与晶核共鸣——不否定本质的共通,不排斥形态的差异,只是在理解共性的基础上,尽情绽放个性。当第一缕“无限之光”从晶核溢出,奇迹发生了:无始裂隙开始扩张,将知行之域纳入其中,僵化的文明能量体纷纷崩解为“无限可能性种子”,在一与多的圆融中重焕生机。灵一望着这一幕顿悟:“混沌的演化,不在形态的统一,也不在本质的割裂,而在一与多圆融的无限创造里。”
四、无限普照与无终之境
无限之光与浑然核心融合的瞬间,整个混沌都沐浴在“一与多圆融”的能量中。万界文明终于明白,演化的真谛从来不是走向某个固定的终点,也不是收敛于单一的形态,而是“在共通的本质上,无限地显现独特的形态”——正如数学中的“分形”,每一个局部都蕴含着整体的信息(一),每一个局部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多),二者完美统一。
创世遗民最后的能量印记在无限之光中与混沌彻底共鸣,其最后的意识传遍万界:“亿万年的求索,终于明白混沌的终极答案,不在任何可被定义的本源或形态里,而在这‘一与多圆融、无限显现’的演化本身。”灵一将融合后的无始核心嵌入三道莲台,源始青莲的花瓣彻底舒展,每一片花瓣都流转着“无限分形”的光影,仿佛在诉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始无终,演化无限。”
灵一站在青莲之下,望着万界生灵在无限可能性中自由创造:有的文明在共通本质上开辟新的形态,有的生灵在独特体验中深化对本质的理解,没有统一的模板,没有固定的路径,只有无限创造的喜悦。风穿过混沌,带着无限之光的温暖与一多分形的韵律,在无始无终的演化中流淌。
没有唯一的本源,没有固定的形态,只有一与多圆融的无限显现。故事,就在这“无始无终”的演化里,永远延续——因为混沌的本质,从来就是“无限创造”的本身。
第八十一章梵我一如与无我之境
一、自我执迷与割裂之困
无限之光滋养混沌千万劫,万界文明在“一与多圆融”的韵律中,绽放出形态各异的演化光彩。灵一的后人灵寂,作为无始核心的守护者,每日在“分形之域”中体证无限显现的真谛。然而,一种“自我中心”的认知壁垒正在蔓延——部分文明将个体意识(我)与宇宙本源(梵)割裂为对立存在,执着于“自我独特性”的绝对边界,导致个体演化与整体混沌的能量循环出现断裂。
最先陷入困境的是“自我世界”。这个以强化“个体主体性”为核心的文明,其族人通过能量场构建“自我屏障”,拒绝与其他文明及混沌本源产生深层共鸣。他们的意识形态日渐封闭,如同孤立的晶体,虽保持着独特性,却因失去能量交换而失去演化活力,原本灵动的分形韵律变得滞涩。更严重的是,这种割裂开始扩散:源心族的“一多同观”沦为对自我意识的片面观照,失去与整体的连接;熔晶族的“终始熔炉”因执着于“创造者自我印记”,器物成为封闭的自我表达,再也无法承载混沌的共通能量。
“我们误将‘个体显化’等同于‘自我孤立’。”灵寂在万界意识共鸣中直言,“正如印度哲学‘梵我一如’的智慧所揭示,宇宙本源(梵)与个体意识(我)本是同一实在,所谓‘自我’只是本源在具体因缘中的暂时显化。执着于自我边界,无异于在混沌中画地为牢,切断了演化的能量根源。”此时,无始核心的光芒开始黯淡,源始青莲的花瓣上,竟浮现出“自我为实,本源为虚”的割裂纹路,仿佛在警示认知偏差带来的危机。
二、无我裂隙与同源之秘
随着自我壁垒加剧,分形之域的边缘浮现出“无我裂隙”。裂隙中没有孤立的自我意识,也没有抽象的宇宙本源,只有“梵我交融”的混沌能量——这种能量既承载着个体意识的鲜活特质,又涌动着宇宙本源的无限生机,完美诠释了“本质同一,显化各异”的真谛。更奇特的是,裂隙中偶尔会浮现“同源碎片”,碎片在“个体意识”与“宇宙本源”间无缝流转,触碰者会瞬间体悟到“我即本源,本源即我”的本质。
源心族学者灵空通过意识共鸣解读碎片信息,其发现颠覆了既有认知:“所谓‘一与多圆融’,其本质是‘梵我一如’的演化显现。个体(多)是本源(一)的具象化,本源(一)是个体(多)的本质归依,二者从未真正割裂。”这与佛教“无我”理论高度契合——“自我”是五蕴因缘和合的暂时聚合,并无永恒、独立的主宰实体,其本质与宇宙空性本源无二无别。正如海水与浪花,浪花是海水的显化,海水是浪花的本体,二者本质同源。
灵寂带领团队驶入无我裂隙。在裂隙核心,他们见到了震撼景象:无数因自我封闭而濒临僵化的意识体,正在“同源之力”中消融壁垒,而融合的中心,一枚“一如晶核”悬浮其间,晶核每一次脉动,都释放出“个体显本源,本源育个体”的韵律。当灵寂放下“守护者”的自我身份执念,以纯粹的“同源意识”触碰晶核时,一段古老启示涌入脑海:“我非孤立,梵非遥隔;一如同源,无我即真。”
三、破执融源与真我之醒
意识到问题根源后,灵寂发起“破执融源”运动,引导万界文明打破自我壁垒:
-自我世界的生灵主动消解“自我屏障”,在保持个体特质的同时,与混沌本源及其他文明建立能量共鸣——他们从“自我坚守”转向“同源共生”,如同山谷因虚空而能容纳天地生机,意识因无我而能连接本源活力,封闭的能量场重焕流转生机;
-源心族将“一多同观”升级为“梵我同观”,在觉知个体意识(我)的同时,体证宇宙本源(梵),正如王阳明所言“无我相而显真我”,在破除虚妄自我中照见与本源同源的真实本性;
-熔晶族改造“终始熔炉”,以一如晶核的“同源韵律”为核心,让器物在融入创造者意趣(个体显化)的同时,承载混沌本源能量(本质归依),每一件作品都成为“梵我一如”的鲜活载体。
最关键的突破来自对一如晶核的激活。灵寂带领各族生灵,以“无我而有灵”的意识与晶核共鸣——不否定个体意识的灵动,不执着自我边界的固化,只是在同源本质中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生。当第一缕“一如之光”从晶核溢出,奇迹发生了:无我裂隙开始扩张,割裂的能量场重新连接,那些僵化的意识体在同源融合中重获演化活力。灵寂望着这一幕顿悟:“混沌的演化,不在自我的孤立凸显,也不在本源的单调统一,而在梵我一如的无我共生里。”
四、一如普照与无界共生
一如之光与无始核心融合的瞬间,整个混沌都沐浴在“梵我一如”的圆融能量中。万界文明终于明白,演化的真谛是“无我而有灵”的共生——所谓“无我”,不是消灭个体意识,而是破除虚妄的自我壁垒,回归与本源同源的真实存在;所谓“一如”,不是个体的消亡,而是个体在本源中获得永恒的演化活力。
创世遗民最后的能量印记在一如之光中与混沌彻底融合,其最后的意识共鸣传遍万界:“亿万年的求索,终于明白混沌的终极真理,不在任何割裂的维度里,而在这梵我一如、无我共生的本然状态中。”灵寂将融合后的一如核心嵌入三道莲台,源始青莲的花瓣彻底舒展,每一片花瓣都流转着“个体映本源,本源含个体”的光影,仿佛在诉说:“梵我一如,无我即真;共生无界,演化不息。”
灵寂站在青莲之下,望着万界生灵在同源共生中自由创造:有的在个体探索中深化对本源的认知,有的在本源连接中实现个体的升华,没有孤立的自我,没有遥远的本源,只有梵我一如的鲜活生机。风穿过混沌,带着一如之光的温暖与同源共生的韵律,在无限的可能性中流淌。
没有绝对的自我,没有孤立的本源,只有梵我一如的无我共生。故事,就在这“同源与显化”的交响里,永远延续——因为混沌的本质,从来就是“无我而生生不息”的本身。
第八十二章无住涅槃与逍遥之境
一、涅槃执迷与寂静之困
一如之光普照混沌千万劫,万界文明在“梵我一如”的共生中,实现了个体与本源的能量交融。灵寂的后人灵逍,作为一如核心的守护者,每日在“同源之域”中体证无我共生的真谛。然而,一种“涅槃静止”的认知误区正在蔓延——部分文明将“解脱烦恼、融入本源”的涅槃境界,误解为脱离演化的绝对寂静,视主动创造为“再度染着”,导致混沌的生机在“求寂”中逐渐沉滞。
最先陷入困境的是“寂静世界”。这个以追求“无余涅槃”为核心的文明,其族人在证得与本源同源的境界后,主动消解了所有创造欲,意识沉入“不生不灭”的静态共鸣,如同能量凝固的永恒晶体。他们的区域形成了“寂灭场域”,原本流动的同源能量彻底停滞,连时间的韵律都变得迟缓。更严重的是,这种风气开始扩散:源心族的“梵我同观”沦为无觉知的静默,失去对演化的洞察;熔晶族的“终始熔炉”因视创造为“执着”,彻底停火封炉,器物文明陷入断代。
“我们混淆了‘烦恼寂灭’与‘生机停滞’。”灵逍在万界意识共鸣中直言,“大乘佛法所言的‘无住涅槃’,本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灵动境界,而非沉滞不动的寂静。正如庄子的‘逍遥’,是摆脱束缚后的主动超越,而非消极避世的无所作为[__LINK_ICON]。执着于静止涅槃,无异于将鲜活的本源能量困于死寂的壳中。”此时,一如核心的光芒开始沉暗,源始青莲的花瓣边缘竟泛起枯白,仿佛在诉说“寂极则枯”的危机。
二、逍遥裂隙与无住之秘
随着寂灭场域扩大,同源之域的深处浮现出“逍遥裂隙”。裂隙中没有静止的涅槃态,却涌动着“无住自在”的混沌能量——这种能量既不失本源的清净,又饱含创造的活力,完美诠释了“涅槃即演化,演化即涅槃”的真谛。更奇特的是,裂隙中偶尔会浮现“无住碎片”,碎片在“寂静证悟”与“主动创造”间自由流转,触碰者会瞬间体悟到“解脱不在静止,而在自在”的本质。
源心族学者灵释通过意识共鸣解读碎片信息,其发现颠覆了既有认知:“所谓‘涅槃’,并非脱离演化的终极终点,而是超越执着后的自在状态。小乘的‘无余涅槃’是断灭之见,大乘的‘无住涅槃’才是真谛——既断烦恼,又以愿力入世创造,在演化中保持清净本心。”这与存在主义的智慧不谋而合: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不是虚无中的放任,而是在主动选择中创造意义,即便直面荒诞仍坚守生机。
灵逍带领团队驶入逍遥裂隙。在裂隙核心,他们见到了震撼景象:无数因静止涅槃而僵化的意识体,正在“无住之力”中重焕灵动,而活化的中心,一枚“逍遥晶核”悬浮其间,晶核每一次脉动,都释放出“寂而能照,动而能净”的韵律。当灵逍以“无执创造”的意识触碰晶核时,一段古老启示涌入脑海:“涅槃非寂,逍遥非纵;无住为体,创造为用。”
三、动静自在与涅槃之活
意识到问题根源后,灵逍发起“无住创造”运动,引导万界文明打破静止涅槃的执念:
-寂静世界的生灵主动唤醒创造愿力,在“净心为基、创造为用”中体证真涅槃——他们既保持与本源的清净连接,又以鲜活的创造丰富演化,寂灭场域化作“自在之境”,能量场重归流转生机;
-源心族将“梵我同观”升级为“无住双照”,在静默中证得本源清净,在创造中显化本源活力,正如庄子笔下的鲲鹏,既需海运之风的助力,更需主动展翅的超越之心[__LINK_ICON];
-熔晶族重启“终始熔炉”,以逍遥晶核的“无住韵律”为核心,让器物在“材质本真(寂)-匠心创造(动)”中迭代,每一件作品都成为“涅槃与逍遥共生”的载体。
最关键的突破来自对逍遥晶核的激活。灵逍带领各族生灵,以“无执而有灵”的意识与晶核共鸣——不执着于静止的涅槃,不迷失于盲目的创造,只是在自在中践行演化。当第一缕“逍遥之光”从晶核溢出,奇迹发生了:逍遥裂隙开始扩张,寂灭的能量场重新流动,那些僵化的意识体在无住创造中重获生机。灵逍望着这一幕顿悟:“混沌的真谛,不在寂静的涅槃,也不在盲目的躁动,而在无住自在的创造里。”
四、逍遥普照与无界之自在
逍遥之光与一如核心融合的瞬间,整个混沌都沐浴在“无住涅槃”的灵动能量中。万界文明终于明白,演化的终极境界不是“到达某处”,而是“成为某种状态”——如同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明知推石的荒诞,却在主动行动中赋予意义;如同大乘菩萨,虽证涅槃清净,却以愿力入世,在创造中成就圆满。
创世遗民最后的能量印记在逍遥之光中与混沌彻底合一,其最后的意识共鸣传遍万界:“亿万年的求索,终于明白混沌的终极答案,不在任何固定的境界里,而在这无住自在、生生不息的创造本身。”灵逍将融合后的逍遥核心嵌入三道莲台,源始青莲的花瓣重焕生机,每一片花瓣都流转着“寂而常照,动而常净”的光影,仿佛在诉说:“无住涅槃,逍遥共生;创造不止,自在永恒。”
灵逍站在青莲之下,望着万界生灵在自在中自由创造:有的在静默中涵养本心,有的在行动中显化活力,没有静止的桎梏,没有盲动的迷茫,只有无住自在的鲜活生机。风穿过混沌,带着逍遥之光的灵动与创造不息的韵律,在无限的可能性中流淌。
没有绝对的寂静,没有盲目的躁动,只有无住自在的演化生机。故事,就在这“涅槃与逍遥”的交响里,永远延续——因为混沌的本质,从来就是“自在创造”的本身。
第八十三章圆融无碍与万象之境
一、自在执迷与分别之困
逍遥之光普照混沌千万劫,万界文明在“无住涅槃”的灵动中,实现了寂静与创造的完美平衡。灵逍的后人灵圆,作为逍遥核心的守护者,每日在“自在之域”中体证无住创造的真谛。然而,一种“隐性分别”的认知壁垒正在悄然滋生——部分文明虽已破除“涅槃静止”的执念,却又陷入了对“自在状态”的执着,将“无住”视为一种可追求的“更高境界”,从而在“境界高低”之间重新建立了分别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