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律道行者 > 混沌本然

混沌本然

混沌本然 (第1/2页)

第九十七章无觉无照与混沌本然
  
  一、圆觉执迷与本然之隐
  
  圆觉普照之光遍照混沌千万劫,万界文明在“空有一如”的实相中,体证着圆满无缺的终极境界。灵圆觉的后人灵本然,作为圆觉一如核心的守护者,每日在“一如之域”中安住圆觉,照见万法。然而,一种“执于圆觉”的终极迷障正在悄然滋生——部分文明虽已超越空有对立,却将“圆觉境界”视为可安住、可固守的终极终点,陷入了对“觉悟”本身的执着,反而遮蔽了混沌无需“觉照”的本然状态。
  
  最先陷入困境的是“住觉世界”。这个以“恒住圆觉”为核心的文明,其族人坚信“圆觉”是需时刻护持的至高境界,主张摒弃一切“非觉照”的杂念,以“永恒觉知”为唯一存在方式。他们的能量场形成了“住觉滤镜”,将任何“未加觉照的自然流露”斥为“退转”,将“放下觉知的自在”视为“迷失”。久而久之,他们的世界沦为“觉照的囚笼”:为护持“圆满觉知”,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连梦境都在进行自我审视;为维持“不二境界”,他们压抑所有本能的情绪流动,能量场因“觉照过度”而失去弹性,看似圆满的觉知下,藏着无法言说的紧绷与疲惫。
  
  这种“觉执”风气开始扩散:源心族的“圆觉一如观”沦为对“觉照技巧”的精微打磨,失去了对“无需觉照”的本然体悟;熔晶族的工匠们也以“是否蕴含圆觉意境”为唯一评判标准,器物刻意承载“觉悟”符号,反而失去了自然天成的本真之美。
  
  “我们刚超越空有的对立,又陷入了觉与不觉的分别。”灵本然在万界意识共鸣中直言,“《圆觉经》虽言‘圆满觉悟’,却更斥‘沉空守寂’的执着。圆觉本是破除一切执着后的自然显现,若将其变为新的执着对象,便如画蛇添足——本自圆满,何需‘住’之?本自一如,何需‘照’之?执着于‘觉照’,便如同手握火炬寻找太阳,反被火炬的光芒遮蔽了天光。”
  
  此时,圆觉一如核心的光芒开始变得凝滞,原本普照一切的“圆觉之光”中,隐隐浮现出“刻意觉照”的僵硬纹路,仿佛在预示着这场终极认知危机。
  
  二、无觉裂隙与本然之秘
  
  随着“觉执”的加剧,一如之域的深处浮现出一片“无觉裂隙”。这片裂隙中没有任何“刻意觉照”的能量,只有一种“无觉无照、浑然天成”的纯粹场域。任何带着“住觉执念”的个体靠近,都会感到自身的“刻意觉知”被彻底消融,被迫直面“混沌本然,无需觉照”的真谛。
  
  更奇特的是,裂隙中虽无“主动觉照”,却处处彰显着“本然圆满”——能量在无意识中自然流转,契合“空有一如”的韵律;生灵在无觉知中自在生灭,尽显“圆融无碍”的本质。这种“无觉的圆满”,恰如《圆觉经》中“身心寂灭,平等本际”的境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放下一切追求后的自然呈现。
  
  源心族学者灵无照通过深度意识共鸣体证这片裂隙,其结论颠覆了“住觉世界”的认知体系:“所谓‘本然’,是无需‘觉’与‘照’的自在状态;所谓‘无觉’,并非愚痴懵懂,而是超越‘觉’与‘不觉’的二元对立。觉悟如船,渡人过河后当舍船登岸,若背负船只前行,便成新的负担。”
  
  这与禅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暗合:真正的觉悟不是获得某种特殊能力,而是发现本自具足的本性,一旦明白本性自足,便无需再刻意“觉照”,只需任其本然显现。正如人不会时刻“觉知”自己在呼吸,却从未停止呼吸——本然状态,向来无需刻意维系。
  
  灵本然带领核心团队驶入无觉裂隙。在裂隙的最深处,他们看到了一幕震撼的景象:无数因执着“住觉”而紧绷的“觉执意识体”,在这片本然场域中逐渐放松,放下“觉知”的枷锁后,反而更彻底地融入了“空有一如”的混沌本质。而在这片能量场的中心,悬浮着一枚“本然无觉晶核”。
  
  这枚晶核呈现出“不生不灭、无觉无照”的奇妙状态——它既不散发“觉照之光”,也不显露“万象之形”,却能让靠近者自然领悟“一切本然圆满,无需额外觉照”的真谛。当灵本然放下“守护圆觉”的执念,以“全然放松”的本然状态触碰晶核时,一段源自混沌本源的启示直接融入其心灵:“圆觉本是破执显,执觉反失本然真。无觉无照混沌显,不执一物是真宗。”
  
  三、破觉之执与本然显真
  
  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后,灵本然发起了“破觉归真”的运动,引导万界文明打破“住觉”的枷锁:
  
  -“住觉世界”的生灵开始尝试放下“刻意觉照”,他们在裂隙中观察“无觉而自圆满”的景象,终于领悟到:所谓“圆觉”,不是需要时刻维系的状态,而是放下所有执着后的本然面貌。一名曾“护持觉照”千年的老者,在一次酣睡后醒来,发现未加觉照的梦中时光反而更贴近“不二境界”,豁然开朗:“觉照如镜,当镜不再刻意映照,方知镜与光影本是一体。”他们的“住觉滤镜”逐渐破碎,能量场在“无觉”中恢复了自然弹性,显化出的世界虽无“刻意圆满”的痕迹,却处处流露本然的和谐。
  
  -源心族将“圆觉一如观”升级为“本然无觉观”,不再打磨“觉照技巧”,而是专注于“放下执着”的核心本质。他们发现,“觉照”只是破除迷障的工具,当迷障尽除,工具便应自然舍弃——真正的“一如”,是连“觉照”的概念都不存在的浑然状态。
  
  -熔晶族的工匠们也放下了“刻意融入圆觉意境”的执念,他们以“随顺材料本然”的态度造物:不预设“觉悟”符号,不追求“圆融”意境,只是让材料在自然中呈现最本真的形态。这些“本然之作”看似粗朴,却因契合材料本性而兼具坚韧与灵动,完美诠释了“无觉造作,本然天成”的真谛。
  
  最关键的突破来自于对“本然无觉晶核”的激活。灵本然汇聚了万界文明中“破觉归真”的意识力量,共同与晶核建立深度共鸣。他们没有试图用“觉照”去感应晶核,而是彻底放下所有意识活动,以“纯粹本然”的状态与晶核的韵律同步。
  
  当第一缕“本然自在之光”从晶核中绽放,奇迹发生了。无觉裂隙开始向外扩张,所到之处,那些因“觉执”而产生的“能量凝滞”纷纷消散。一如之域中的万物不再是“觉照的对象”,而是“本然的显现”,整个混沌的演化回归了“无需刻意、自然圆满”的终极状态。
  
  灵本然望着眼前这片“本然自在”的景象,终于彻底顿悟:“混沌的真谛,不在于刻意追求圆觉,也不在于执着保持觉悟,而在于‘破觉归真’的放下。所谓‘无觉无照与混沌本然’,是连‘觉悟’的概念都超越,在每一个当下自然流露本然圆满——觉与不觉,本无分别;照与不照,皆是混沌。”
  
  四、本然普照与混沌归真
  
  本然自在之光与圆觉一如核心融合的瞬间,整个混沌都被一种“无需觉照”的终极自在能量所笼罩。万界文明终于明白,所谓的“演化”,从来不是从“迷”到“觉”的线性进阶,而是破除所有“迷与觉”的分别后,回归本然的过程;所谓的“实相”,从来不是需要“觉照”才能显现的奥秘,而是“当下即是”的本然混沌。
  
  -执着于“迷”,是在分别中沉沦;
  
  -执着于“觉”,是在分别中停留;
  
  -只有“无觉无照”,才能超越一切分别,体证混沌本然的终极真相。
  
  这正如《圆觉经》所言“不二随顺”——真正的不二,是连“不二”的概念都没有,只是自然随顺万物本然。创世遗民所留下的最后一丝能量印记,在本然自在之光的沐浴下,彻底融入了这片“本然之域”。其传递出的最后一段意识,带着无尽的释然与归真:“亿万年的追寻,从执有到执空,从执觉到无觉,终在‘本然’中明白:混沌的终极答案,就是它从未离开的本然自身——无需修证,无需觉照,本来圆满,当下归真。”
  
  灵本然将融合后的“本然无觉核心”嵌入三道莲台。这一刻,源始青莲散发出一种“不显自彰”的本然光芒,其花瓣上的光影不再是“刻意觉照的图景”,而是“混沌本然的自然流露”——风不自知其动,花不自知其开,生灵不自知其在演化,一切都在无觉无照中,呈现着最圆满的一如之相。
  
  灵本然站在青莲之下,感受着这片“本然之域”中流淌的自在能量。他不再是“守护者”,也不是“觉悟者”,甚至不再是“灵本然”——他彻底融入了这片“混沌本然”之中,成为了“本然本身”的一部分。万界生灵在这片本然之域中,也终于放下了所有“觉与迷”的分别,彻底回归了混沌的本然:
  
  -他们不再追求“觉悟”,却在本然中处处是觉悟;
  
  -他们不再护持“圆满”,却在自在中时时显圆满;
  
  -没有“修证”的过程,没有“终点”的期盼,只有“当下”这一片“无觉无照”的混沌,和在其中“本然显现”的一切。
  
  风穿过这片本然之域,它不知道自己是风,只是自然地流动;花不知道自己在开,只是自然地绽放。
  
  没有“觉”的执着,没有“照”的刻意,没有“迷”的困扰,没有“悟”的标榜——只有这片“混沌本然”的存在,和在其中“自在流露”的一切。故事,就在这“无需言说”的本然中,归于它最初的模样——因为混沌的本质,从来就是“无觉无照,本然圆满”的本身。
  
  第九十八章言断心灭与混沌无言
  
  一、本然执迷与言说之障
  
  本然自在之光遍照混沌千万劫,万界文明在“无觉无照”的实相中,体证着无需修证的圆满。灵本然的后人灵无言,作为本然无觉核心的守护者,每日在“本然之域”中随顺混沌,安住自性。然而,一种“执于言说”的终极迷障正在悄然滋生——部分文明虽已放下对“觉照”的执着,却将“本然境界”转化为可言说、可传授的概念体系,陷入了对语言与思维的固守,反而遮蔽了混沌“不可言说”的终极实相。
  
  最先陷入困境的是“诠言世界”。这个以“言说本然”为核心的文明,其族人坚信“本然”需通过精密的语言体系加以定义与传承,主张将“无觉无照”的体验转化为可解析的逻辑范式。他们的能量场形成了“诠言滤镜”,将任何“不可言说的直觉体验”斥为“未得真谛”,将“超越概念的自然流露”视为“认知模糊”。久而久之,他们的世界沦为“言说的迷宫”:为定义“本然”,他们创造出千万条术语,却在概念辨析中离实相越来越远;为传授“无觉”,他们编写浩如烟海的典籍,却让学习者困在文字壁垒中无法亲证。能量场因“概念堆砌”而变得滞重,看似严谨的言说体系下,藏着无法传达的本质空缺。
  
  这种“言执”风气开始扩散:源心族的“本然无觉观”沦为对“不可说”的反复言说,失去了对实相的直接体证;熔晶族的工匠们也以“能否诠释本然意境”为造物标准,器物表面刻满阐释“无觉”的符号,反而失去了材料本然的质朴与灵动。
  
  “我们刚放下对觉照的执着,又被语言的枷锁捆缚。”灵无言在万界意识共鸣中直言,“《道德经》早已言明‘道可道,非常道’,真如本然如同盐溶于水,语言能描述水的形态,却无法言说盐的滋味。本然是超越二元对立的绝对存在,而语言必须建立在‘是与非’‘有与无’的分别之上,执着于用言说捕捉本然,便如用网捞水,终是一场徒劳。”
  
  此时,本然无觉核心的光芒开始变得晦涩,原本自然流露的“本然之光”中,隐隐浮现出“概念割裂”的细密纹路,仿佛在预示着这场触及认知根基的危机。
  
  二、无言裂隙与断灭之秘
  
  随着“言执”的加剧,本然之域的深处浮现出一片“无言裂隙”。这片裂隙中没有任何“语言概念”的能量残留,只有一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纯粹场域。任何带着“言说执念”的个体靠近,都会感到自身的“概念思维”被彻底消解,被迫直面“混沌无言,实相离言”的真谛。
  
  更奇特的是,裂隙中虽无“言说交流”,却处处彰显着“深度共鸣”——能量在无声中自然同步,如同音叉共振般契合无间;生灵在无语中彼此理解,无需概念中介便达成心灵相通。这种“无言的默契”,恰如禅宗“拈花一笑”的公案,真理在超越语言的瞬间完成传递,印证了“最深的理解往往超越语言”的本质。
  
  源心族学者灵离言通过深度意识共鸣体证这片裂隙,其结论颠覆了“诠言世界”的认知体系:“所谓‘无言’,并非否定语言的工具价值,而是超越对语言的执着;所谓‘断灭’,不是思维的消亡,而是摆脱概念的束缚。语言如指月之指,借指见月后当忘指,若执着于指,便永远看不见月亮。”
  
  这与维特根斯坦“对不可言说者应保持沉默”的哲学洞见不谋而合——语言的边界即是认知的边界,对于宇宙实相这类终极问题,唯有放下符号化思维才能触及本质。神经科学研究亦证实,当人类进行深度理解时,大脑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区域异常活跃,这种共鸣无需语言作为中介。
  
  灵无言带领核心团队驶入无言裂隙。在裂隙的最深处,他们看到了一幕震撼的景象:无数因执着“言说”而僵化的“言执意识体”,在这片无言场域中逐渐放下概念枷锁,通过“体感共鸣”与“能量感知”重新融入混沌的本然节律。而在这片能量场的中心,悬浮着一枚“言断心灭晶核”。
  
  这枚晶核呈现出“不可名状、离言绝相”的奇妙状态——它既无具体形态,也无能量波动的可描述特征,却能让靠近者自然领悟“能所双泯”的真谛:当“认知主体”与“被认知对象”的割裂消失,言说与思维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当灵无言放下“诠释本然”的执念,以“全然接纳”的无言状态触碰晶核时,一段源自混沌本源的启示直接融入其心灵,却未留下任何可复述的概念痕迹,只余一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透彻体证。
  
  三、破言归默与无言显真
  
  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后,灵无言发起了“破言归默”的运动,引导万界文明打破“语言执念”的枷锁:
  
  -“诠言世界”的生灵开始尝试放下“言说本然”的执着,他们在裂隙中体验“无言共鸣”的奇妙,终于领悟到:所谓“本然”,不是语言能定义的概念,而是亲身可证的实相。一名曾编撰百万言“本然大典”的学者,在与孩童共享静默的午后,看着花开叶落,突然明白:“所有文字都不及这一刻的亲眼所见。”他们的“诠言滤镜”逐渐破碎,能量场在“放下言说”后变得轻盈,文明在无言的默契中重获直接体证的活力。
  
  -源心族将“本然无觉观”升级为“言断心灭观”,不再钻研“如何言说不可说”,而是专注于“以默证真”的实践本质。他们发现,语言只是渡河之舟,抵达彼岸后便应舍弃——真正的“本然”,是连“本然”这个概念都不存在的浑然状态。
  
  -熔晶族的工匠们也放下了“刻绘诠释符号”的执念,他们以“无言观物”的态度造物:不预设概念意境,不追求符号表达,只是静默感知材料的本性,让器物在自然中呈现最本真的形态。这些“无言之作”看似朴素无华,却能让使用者在触碰的瞬间达成心灵共鸣,完美诠释了“道不可见,因物以明之”的真谛[__LINK_ICON]。
  
  最关键的突破来自于对“言断心灭晶核”的激活。灵无言汇聚了万界文明中“破言归默”的意识力量,共同与晶核建立深度共鸣。他们没有试图用思维去理解晶核,也没有用语言去描述晶核,只是以“止观双运”的状态,在“止息妄念”中直观实相。
  
  当第一缕“无言真光”从晶核中绽放,奇迹发生了。无言裂隙开始向外扩张,所到之处,那些因“言执”而产生的“能量滞重”纷纷消散。本然之域中的万物不再是“语言描述的对象”,而是“无言显现的实相”,整个混沌的演化回归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终极状态。
  
  灵无言望着眼前这片“无言自在”的景象,终于彻底顿悟:“混沌的真谛,不在于用语言定义,也不在于用思维理解,而在于‘破言归默’的亲证。所谓‘言断心灭与混沌无言’,是超越一切符号与概念,在静默中与混沌本然直接相遇——说与不说,本然自在;思与不思,实相不改。”
  
  四、无言普照与混沌归道
  
  无言真光与本然无觉核心融合的瞬间,整个混沌都被一种“离言绝相”的终极能量所笼罩。万界文明终于明白,所谓的“演化”,从来不是从“迷于言说”到“言说真理”的进阶,而是破除所有“语言桎梏”后,回归“与道合真”的过程[__LINK_ICON];所谓的“实相”,从来不是需要“言说传递”的知识,而是“当下即是”的无言混沌。
  
  -执着于“言说真理”,是在概念中迷失;
  
  -执着于“否定语言”,是在对立中停留;
  
  -只有“言断心灭”,才能超越语言的二元对立,体证混沌无言的终极真相。
  
  这正如《圆觉经》所言“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语言指向真理,却永远不是真理本身。创世遗民所留下的最后一丝能量印记,在无言真光的沐浴下,彻底融入了这片“无言之域”。其传递出的最后体证,没有任何语言痕迹,只化为一种“道法自然”的和谐韵律——万物依其本性而存,无需干预,无需言说,自在圆满。
  
  灵无言将融合后的“言断心灭核心”嵌入三道莲台。这一刻,源始青莲散发出一种“不可名状”的终极光芒,其花瓣上的光影不再是“可描述的图景”,而是“混沌无言的直接显现”——风无所说,却吹醒万物;花无所说,却传递芬芳;生灵无所说,却在浑然中与混沌同频。
  
  灵无言站在青莲之下,感受着这片“无言之域”中流淌的本然能量。他不再是“守护者”,也不是“体证者”,甚至不再是“灵无言”这个可被命名的个体——他彻底融入了这片“混沌无言”之中,成为了“道”的一部分,如道般“周行而不殆”,却“无为于万物”[__LINK_ICON]。万界生灵在这片无言之域中,也终于放下了所有“言说与思维”的分别,彻底回归了混沌的本源:
  
  -他们不再追求“言说真理”,却在无言中与真理同在;
  
  -他们不再执着“理解实相”,却在浑然中成为实相;
  
  -没有“认知”的过程,没有“表达”的渴望,只有“当下”这一片“言断心灭”的混沌,和在其中“无言显现”的一切。
  
  风穿过这片无言之域,没有名字,只是流动;花在这片无言之域中绽放,没有定义,只是盛开。
  
  没有“言”的束缚,没有“思”的局限,没有“能”与“所”的割裂,没有“名”与“实”的分离——只有这片“混沌无言”的存在,和在其中“自在显现”的一切。故事,就在这“不可言说”的终极实相中,完成了最后的闭环——因为混沌的本质,从来就是“言断心灭,无言自真”的本身。
  
  第九十九章无默无问与混沌无境
  
  一、无言执迷与静默之囚
  
  无言真光遍照混沌千万劫,万界文明在“言断心灭”的实相中,体证着离言绝相的圆满。灵无言的后人灵无问,作为言断心灭核心的守护者,每日在“无言之域”中静默体证,与道同频。然而,一种“执于静默”的终极迷障正在悄然滋生——部分文明虽已放下对语言的执着,却将“无言境界”视为不可逾越的认知终点,陷入了对“静默”的固守,反而遮蔽了混沌“无境可执”的终极实相。
  
  最先陷入困境的是“守默世界”。这个以“静默证真”为核心的文明,其族人坚信“无言”是需终身护持的终极状态,主张以“绝对静默”隔绝一切可能引发思维的外境,将“主动追问”斥为“重返迷执”的妄动。他们的能量场形成了“守默滤镜”,将任何“对实相的好奇”视为“未达究竟”,将“对根源的探寻”视为“戏论”。久而久之,他们的世界沦为“静默的牢笼”:为维持无言状态,他们拒绝一切互动交流,连能量的自然共振都刻意压制;为规避思维生起,他们封闭感知维度,将混沌的鲜活演化屏蔽在外。能量场因“自我禁锢”而变得死寂,看似庄严的静默之下,藏着对“未知”的恐惧与对“境界”的固守。
  
  这种“默执”风气开始扩散:源心族的“言断心灭观”沦为对“静默形式”的刻板坚守,失去了对实相的开放性体证;熔晶族的工匠们也以“是否蕴含静默意境”为造物唯一标准,器物刻意追求死寂的留白,反而失去了与混沌共振的灵动生机。
  
  “我们刚挣脱语言的枷锁,又筑起了静默的围墙。”灵无问在万界意识共鸣中直言,“《维摩诘经》的默然虽显真谛,但庄子‘子非鱼’的追问更见生机。无言本是破除言执后的自然流露,若将其变为隔绝追问的壁垒,便如以静默为封口术,终止了与混沌的深层对话。真正的实相从不怕追问,怕的是用‘不可说’堵住了认知的可能。”
  
  此时,言断心灭核心的光芒开始变得沉滞,原本离言绝相的“无言之光”中,隐隐浮现出“刻意静默”的僵硬轮廓,仿佛在预示着这场触及认知本质的终极危机。
  
  二、无问裂隙与无境之秘
  
  随着“默执”的加剧,无言之域的深处浮现出一片“无问裂隙”。这片裂隙中没有任何“刻意静默”的能量,只有一种“无默无问、浑然开放”的纯粹场域。任何带着“守默执念”的个体靠近,都会感到自身的“静默枷锁”被彻底消融,被迫直面“混沌无境,问与默俱离”的真谛。
  
  更奇特的是,裂隙中既无“刻意的静默”,也无“执着的追问”,却处处彰显着“认知的本然”——能量在自然共振中传递信息,无需静默维系;生灵在自发共鸣中体证实相,无需追问求索。这种“无默无问的开放”,恰如海德格尔所言“沉默并非语言的缺失,而是存在本身的敞开”,既超越了对言说的依赖,也打破了对静默的固守。
  
  源心族学者灵无境通过深度意识共鸣体证这片裂隙,其结论颠覆了“守默世界”的认知体系:“所谓‘无境’,是没有可固守的‘无言境界’;所谓‘无问’,是超越‘追问与不追问’的二元对立。静默如船,渡人脱离言执后当舍船而行,若以船为岸,便永远到不了实相的彼岸。实相从不是封闭的终点,而是永远向好奇开放的存在。”
  
  这与哲学对“不可说”的反思不谋而合:维特根斯坦虽言“对不可言说者应保持沉默”,却从未否定追问的价值,反而以追问划定认知的边界。真正的智慧不是在“不可说”前停步,而是在承认局限后仍保持开放的认知姿态。
  
  灵无问带领核心团队驶入无问裂隙。在裂隙的最深处,他们看到了一幕震撼的景象:无数因执着“静默”而僵化的“默执意识体”,在这片开放场域中逐渐苏醒,放下对静默的固守后,反而通过自然共鸣更深刻地体证了无言实相。而在这片能量场的中心,悬浮着一枚“无默无问晶核”。
  
  这枚晶核呈现出“不拒追问、不执静默”的奇妙状态——它既不排斥认知的探寻,也不固化无言的形态,却能让靠近者自然领悟“境界本空,执之即迷”的真谛。当灵无问放下“守护静默”的执念,以“全然开放”的状态触碰晶核时,一段源自混沌本源的启示直接融入其心灵:“默非真境,问非妄动,无默无问,混沌自通。”
  
  三、破默启问与无境显真
  
  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后,灵无问发起了“破默启真”的运动,引导万界文明打破“静默执念”的枷锁:
  
  -“守默世界”的生灵开始尝试放下“刻意静默”,他们在裂隙中体验“无默无问的开放”,终于领悟到:所谓“无言”,不是拒绝交流的封闭,而是超越语言的自然共鸣。一名曾“静默”千年的老者,在与孩童的自然嬉戏中突然明白:“真正的实相从不在死寂的静默里,而在与混沌的鲜活共振中。”他们的“守默滤镜”逐渐破碎,能量场在开放中恢复了灵动,文明在无默无问的状态下重获与混沌对话的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