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故人与新人
第50章 故人与新人 (第1/2页)“敌军烧营退兵了!”
这日清晨,麋威正在朝食,斥候忽然来报。
麋威立即放下饭食,点兵前去查探。
结果刚刚抵近孙桓的营地,火势就已经烧起来了。
麋威第一反应是有点可惜敌营里残留的物资。
但这并不耽误他立即下令尾随敌军。
此时孙桓前军、中军皆已经跨过夏水到了南岸。
只剩后部少量人马仍在泅渡浅水。
从行而来的潘秘见状,立即道:
“司马,是否半渡而击?”
有那么一瞬间,麋威真的想下令追击。
毕竟能野战击溃孙桓,哪怕只是掩护中军撤退的后军,也足以称胜。
然而他又望了一眼身后熊熊燃烧的敌营。
脑海中很自然就浮现出了建安七年刘备与夏侯惇、于禁的博望波之战。
没办法,对于三国迷来说那一战实在太有名了。
但跟演义故事里的“火烧博望坡”不同。
历史上,那一战的主谋者是刘备本人。
而且制胜关键也不是发动火攻。
而是刘备与敌军相持日久之后,突然烧掉自己的营地伪装撤退。
等敌将追上来的时候,以伏兵一举将其击破。
玩的就是心计。
相持日久,焚营退兵,然后暗藏伏兵……这跟眼下的情形何其相似?
当然,若仅凭这些表象就断定孙桓有诈,未免犯了形而上的错误。
关键是麋威认为敌军退得太蹊跷了:
“敌将远道而来,封锁道路。眼见我军已然识破其诡计,却依然不退兵,这是为何?”
未等左右应答,麋威已经自顾自说下去:
“必然还是存了要继续偷城的心思。”
“华容虽是小城,但眼下却因缘际会,成了我军南下进军的前哨站。”
须知,江东水师一直牢牢控制着长江水道。
关羽的荆州军团要从江陵南下武陵,不管是大军行进还是辎重运输,都只能走大江北岸-东岸这段陆路(长江在江陵南拐)。
然后在下游寻找合适的渡江点。
怎么渡江且不说。
在此之前,是一段长达百里的进军路线。
沿途几乎无遮无挡,无险可依。
除了东边一座华容城。
换言之。
麋威此刻不仅仅是在防守一座小城。
还得兼顾兵道、粮道的安全畅通。
反过来说,孙桓一旦攻占了此城,就能有效阻遏关羽军南下救援。
动机充分!
“况且,敌军虽退,但观其军阵行列,依然严整,可堪一战。”
“焚营之师,若果真进退失据,岂会是这般面貌的?”
“我料大江之上,必有水师接应孙桓!”
实力也充分!
于是麋威不做多余举动,下令各部依旧严守城、垒。
然后亲自统领精锐正卒,继续稳妥尾随敌军后部渡河。
直到夏水以北再无任何敌军踪影,这才振旅归营,打扫战场。
翌日一早,有斥候回报,说孙桓部在水师接应下,已经撤出江北。
而其离开之前,还有一路偏师从下游方向汇合而来,稍作停驻,便尾随孙桓一同渡江。
果然有伏兵!
闻得此讯,麋威部众皆庆幸不已。
潘秘更是当场称赞麋司马行军持重,料敌先机。
而麋威心道,这算哪门子料敌先机,不过是我从不高估我自己而已!
当然,昂扬的士气总归有益于眼下。
于是也就懒得解释了。
……
孙桓一走,麋威压力大减。
但也并未因此放松下来。
如前所言,眼下华容这边肩负着维持兵道粮道畅通的重任。
所以麋威不再枯守营垒,重新捡起最初来华容的目的。
平整道路,督造仓库。
期间他清点了一下手中兵马。
从江陵带来的骑兵已经全部跟关平南下。
城中只剩下用来运输的驽马。
五屯步兵和五屯辅兵倒是都留下了。
而且因为之前没怎么正经交战,几乎没有减员。
然后,华容县原本就大约七屯县卒。
麋威将辅兵和县卒合在一起,精选青壮,筛汰老弱,最后选出八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