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南下救援,廖化挂帅
第53章 南下救援,廖化挂帅 (第2/2页)更因在不久之前,益州援军的前部已经顺利出了巴东三峡,抵达夷陵。
跟后来历史上的夷陵-猇亭之战不同。
此时从夷陵到江陵,全线皆为刘备所有。
换言之,援军已经近在眼前。
终于可以放手南下一搏了。
话虽如此,关羽出了全力。
但在局部战场上,依然是孙权一方有明显兵力优势。
麋威出征前已经让张裔帮忙盘点清楚:
不算江陵方向和洞庭东岸的孙权本部,只看洞庭西岸的战场:
临沅,习珍、樊伷经历多次守城战后,只剩下三千夷兵。
汉寿,赵累虽然收拢了五千溃兵。
但因士气低落,缺乏补给,反而不敢出城与敌军野战。
也是暂时被困住的模样。
所以廖化这五千正卒,最多再加上麋威手头上那点人,勉强凑个六千人。
已是关羽军团唯一可南下救援的机动兵力。
反观孙权这边。
前部孙皎五千,步骘交州兵八千。
这一万多的敌军连战连胜,士气高昂。
正在临沅、汉寿周边锁城、锁路、锁河。
而后续的朱然、潘璋、孙桓等将,加起来大致也有个小一万的样子。
所以从明面上对比已知的兵力。
双方大致是一万四对两万多,二比三。
似乎劣势不大。
可若只算可战的兵力。
那就成了六千对两万多,将近一比四。
守城尚可,野战必然劣势。
临沅还有机会解围吗?
此战到底是四年前湘水划界重演,还是关羽失荆州的延后版?
麋威不由看向新大腿廖化。
然而廖化此时正忙着调度物资,指挥扎营,连饭都顾不上吃。
麋威只好收起多余思绪,尽力做好自己本分。
……
翌日,廖化又给麋威留下十屯辅兵。
然后自提五千正卒,足量辎重、辅兵,从浮桥南下“生江口”附近,正式踏入江南地界。
之所以从生江口登陆大江南岸。
当然不是因为它恰好与生江洲同名,图个吉利。
而是因为,这里是距离洲上最近的一处南岸水口。
这水口属于一条小型河道,能一直通往澧水河畔。
那为什么要去澧水呢?
因为要去沅水,必先渡过澧水。
正所谓“沅有芷兮澧有兰”。
自先秦时期,沅澧二水就是洞庭西岸的一对著名姐妹河。
二河均往东注入洞庭湖,同属一个地理单元。
那为什么又要去沅水呢?
因为武陵郡的治所,或者说这次要救援的习珍、樊伷所部,就坐落沅水边上。
所以那座城才叫“临沅”。
从生江洲到生江口,再到澧水,再到沅水。
虽然不是距离临沅最近的路线,却能一路依托河流运输。
作为一个合格的军事统帅,廖化当然深悉沿河进军的好处。
几乎毫不犹豫就选定了这条路。
不过,尽管军事基础扎实,文学素养也足够。
但真到了澧水河畔时,廖化还是差点被洞庭西岸复杂的水文情况给搞昏了头。
此地方圆百里内,能通水的“水口”至少有六个。
各种支流岔渎更如一团乱麻,堪称河网!
廖化不得不谨慎选择渡河路线
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让大军陷入死地。
偏偏这时候,斥候探知孙权麾下偏将军潘璋,正虎踞于澧水河甸,一处叫“作唐”小城。
廖化就更不好贸然渡河了。
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连夜攻城
一番苦战,成功抢占了作唐
总算在这片复杂的河网地带找到一处可靠的立足点。
但很快他就发现。
比起山川湖泊,更麻烦的事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