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3章 我不同意
第 453章 我不同意 (第2/2页)“不过,这个李云峰,似乎比那位更多了几分基于技术兵种的精准和体系思维,不仅仅是猛打猛冲。
他提到了呼叫炮火拦阻,提到了步坦协同跟进,这说明他理解现代战争是合成作战,不是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
好苗子,确实是个好苗子!”
这种联想让陈朝阳更加坚定了自己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军队的未来,需要的就是这种既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决断力,又能理解并驾驭技术兵器、具备合成作战思维的指挥员。
保守和怯战无法赢得未来战争,但只有勇气没有头脑的“莽夫”,同样代价惨重。
而李云峰刚才的回答,恰恰在“勇”与“谋”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其危险却又充满诱惑力的平衡点。
“还有其他想法吗?”
课堂上一时间有些沉默,显然李云峰那极具冲击力的方案让许多人还在消化。
这时,一位坐在前排、戴着眼镜、神情严肃的学员高建国推了推眼镜,站了起来。
他的姿态一丝不苟,带着一种研究规章条令特有的严谨,甚至有些刻板。
“报告教员!”高建国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质疑,“我不同意李云峰同志的观点。
这完全违背了侦察兵的行动条令!”
他声音清晰,试图引用权威来驳斥:“无论是苏军和我军现行的相关教范都明确规定,侦察分队的核心任务是‘获取并传递可靠情报’,
基本原则是‘隐蔽接敌,果断脱离’,应极力避免与敌主力发生不必要的交火。
因为侦察单元的价值在于其信息,而不在于其微弱的火力。”
他看向李云峰,目光锐利:“李云峰同志的方案,是将宝贵的侦察力量当作廉价的突击队使用,这是极其冒险和不负责任的!
即便因敌人措手不及而侥幸成功,这种案例也不具备普适性,更不应作为战术范例在课堂上推广。
我们应该学习的是苏军‘大纵深作战理论’中,对侦察部队使用的规范案例——精确侦察,及时回传,为主力决策提供依据,而不是逞个人英雄主义!”
高建国的发言引用了条令,显得有理有据,代表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教条主义”思维,立刻引起了部分同样信奉苏军体系或思想偏保守的学员的暗自点头。
高建国刚坐下,另一位来自一线部队、脸上带着风霜之色的孙营长站了起来,他显然是想打个圆场,提出更折中的办法:
“报告教员,高同志和李同志说的都有道理。
硬冲确实太险,但直接掉头跑,也可能被敌人追着屁股打,损失更大。”
他提出了一个更符合传统步兵智慧的方案:“我看,不如来个‘车轮战法’:
三辆坦克,不要一起冲也不要一起退。
一辆快速向左翼机动,进行骚扰射击,吸引敌人火力;
另一辆向右翼伴动,进一步分散敌人注意力;
指挥车则利用这个时机,迅速后撤到安全距离,同时呼叫主力和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