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4章 320米
第 484章 320米 (第1/2页)他知道矽肺病的恐怖,知道这些粉尘正在缓慢地侵蚀着每一个矿工的肺叶。
但在51年,在“多出煤、出好煤”压倒一切的口号下,在连吃饱饭都是满足的年代,“职业病预防”是一个太过遥远和奢侈的概念。
他能做什么?立刻高声疾呼,要求停产配备防护?这不现实,甚至可能被当作破坏生产的借口。
这是时代认知的局限性,是社会初立,物资匮乏,朝鲜战场等等因素,更别说棉质物品,那是战略物资……
洗漱后,他被引到矿部小食堂的一个单间。
桌上已摆好早饭:两个白面馒头,一个水煮鸡蛋,一碟淋了香油的咸菜,还有一碗小米粥。
这已是难得的“细粮”待遇,显然是特意为他准备的。
陈朝阳拿起一个馒头,口感暄软,与他刚才来时路上看到,工棚区家属们手里那杂粮饼子,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鸡蛋和咸菜的味道很好,却让他感到喉头有些发堵。
用完餐后,便是今天工作的开始,他穿着矿上准备、略显宽大的崭新工装和胶靴,头上戴着柳条帽,矿灯的光柱在晨雾中划出清晰轨迹。
高城和王小川以及另外两名精干警卫同样一身矿工打扮,紧随其后,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周围。
他们的存在,让这支本应普通的下井队伍,平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马保华和孙福山早已在井口等候,同样身着工装,脸上挂着恰到好处、对井下工作的重视表情。
几位分管生产和安全的副矿长、技术员也跟在后面,阵容齐整。
“陈厅长,井下条件差,不比地面,您千万注意安全,跟紧我们。”马保华上前一步,语气关切,亲自递过一个崭新的棉纱口罩。
在此刻看来更像是一种针对他这位“领导”的特供品。
他接过口罩,目光却扫向井口那些正在等待下井的工人同志们,他们大多只是用一块脏兮兮的毛巾或破布围住口鼻,甚至有人直接裸露着脸庞。连最基本的防护都如此匮乏。
陈朝阳接过口罩,笑了笑:“放心吧,保华同志。既来之,则安之,今天就是来当一天学生,向一线的工人同志们学习。”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上衣口袋里的那个小笔记本,指尖触到粗糙的封皮时,却停顿了一下。
这个动作原本是要记录“强制配备棉纱口罩”的。
但此刻,在亲眼看到工人们连最基本的布片都难以保障的现实后,这个念头突然显得如此苍白。
在这里工人同志们手掌粗糙得像砂纸,指缝里嵌着洗不掉的煤灰。
如果连一块干净的布都如此珍贵,那所谓的“强制配备”又从何谈起?
陈朝阳的手指从口袋上移开,转握紧了矿灯的握把。
在这个连吃饱饭都还成问题的年代,要求标准化的劳保用品确仍需要努力。
但这不意味着无所作为。
他的目光落在巷道壁上挂着的几件破旧工服上,那些衣服虽然打着补丁,但至少是完整的。
也许,第一步不是要求配备什么,而是先让工人们有条件保持最基本的清洁。
比如,在井口设一个简单的清洗处,让工人升井后能洗把脸;
或者定期发放一些肥皂,让那些蒙嘴的布片能够洗净再用。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善,或许比一纸空文的“强制规定”更实际,也更迫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