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皇帝权谋(大章)(求票)
第77章 皇帝权谋(大章)(求票) (第1/2页)在暮色与渐次点起的宫灯映衬下,紫禁城的轮廓显得愈发威严。
马车于玄武门外被身着暗黄绸面服色的宫门侍卫拦住。
小太监忙上前交涉,出示腰牌,再让贾瑞跟着他,从旁边一道守卫森严的西角门步行而入。
每隔十余步,便有身穿锁子甲、手按佩刀的禁卫如雕塑般肃立,目光锐利如鹰隼,审视着每一个过往之人。
贾瑞心想,这大周虽然已是风雨飘摇,但这紫禁城内,皇家庄严气派依旧一览无余。
他一路几乎不见闲杂人等,只能看到少数穿着青色服饰的太监,夹着包袱或捧着器具,步履匆匆而去。
不知走了多久,前方豁然开朗。
只见一座宏伟重檐庑殿矗立在巨大的汉白玉月台之上,门前肃立八名身着明光铠、手持戟戈的魁梧大汉将军,两尊青铜仙鹤立于丹陛旁,鹤口中吐出袅袅青烟。
这就是帝国的心脏所在——乾清宫。
小太监在离宫门尚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便停住了脚步,躬身肃立,语气充满了敬畏:
“贾公子稍待,前面是乾清门,奴卑份所止步之处,需由里面值事大人传唤。”
贾瑞负手而立,微抬下颌,打量着宫门前悬挂的硕大宫灯。
自己即将在这扇门后,与那位高居九重、手握乾坤的大周天子——建新帝,开启第一次直面交锋。
也不知是希望多,还是失望多。
夜风穿过宫阙间的甬道,带着刺骨的寒意,也带来了远处金钟敲响的低沉余音。
一下,又一下,敲在寂静无声的深宫厚土之上,更敲在月台之上那位静静等待召见的袍服青年的心头。
肃静并未持续太久。
只听吱呀一声悠长的门轴转动轻响,铜门洞开半扇,夏守忠满脸笑意出现在门口。
“贾公子久候了,”夏守忠的声音不高,却显得格外清晰,亲厚道:“陛下日理万机,方才还在批阅关外军情急报,才用了半碗羹汤。
不过得知公子已在外等候,便立刻停了笔,吩咐咱家请公子进殿面圣。”
贾瑞微微躬身,表示谢意,随即跟着夏守忠,迈上汉白玉丹陛,踏入正殿乾清宫。
殿内温暖如春,灯火通明的御案后,端坐的明黄服色男子正执笔批阅奏章
贾瑞之前已经了解进宫的礼仪,于是在距离御案尚有一丈开外的地方,整肃衣冠,撩袍屈膝,行面圣大礼。
“赐座。”平和清朗的声音传来。
夏守忠立刻使了个眼色,旁边侍立的小太监迅捷无声地搬来一个绣墩,放在了贾瑞侧后方半步的位置。
贾瑞抬头谢恩,并迅速而谨慎地扫了一眼御座上的天子。
这建新帝看上去约莫二十七八岁,面容轮廓分明,称得上英俊,只是眼眸下隐现青影,满脸憔悴,两鬓可见数缕霜白,于他这般年纪的帝王而言,实属罕见。
“想必尚未用膳吧?”建新帝放下了朱笔,观察贾瑞的服饰气度,又关切道:
“今日议事拖了些时辰,守忠,去取些御膳房新呈的点心来。”
夏守忠已亲自从偏殿端来了一个剔红小几,上面摆着几碟精巧的点心和一小碗冒着热气的甜羹,轻放在贾瑞旁边。
“些许御膳房点心,不妨尝尝。”
建新帝示意贾瑞不必拘泥,又道:
“卿那本说岳演义,深得靖康遗事之精髓,朕平素观览翰林文章,多引经据典,堆砌辞藻,但流于空疏,失之晦涩。
而这说岳演义,文虽俚俚,却世情练达,且深谙宦海风波,迥异于寻常儒生,朕故特召卿入对,一叙衷曲。”
听到建新帝嘉许之词,贾瑞心中微动。
这说岳演义,的确是写到了建新帝的心坎。
小说的水平是一回事,它更多还是用靖康之时的宋徽宗父子对立故事,来影射今天的朝廷政局。
这点估计让建新帝心有戚戚焉。
想罢,贾瑞谦谨道:“臣惶恐无地,不过偶发愚见,得陛下不弃荒疏,实为万幸。”
建新帝看贾瑞应对得体,眼中露过几分满意,嘉许道:
“更有甚者,本以为卿只是文采斐然,没想到竟还深谙岐黄玄妙,你妙手起沉疴,便解了忠顺王之疾厄,朕亦心甚嘉许,不过......”
当建新帝夸完贾瑞几句后,却虚抬了下手,脸上的温和渐敛,代之以一丝凝重道:
“今日一早,荣国公夫人贾史氏,以先帝所赐诰命身份递了牌子,入宫觐见大明宫太妃娘娘,上皇感念先宁国公勋劳卓著,堪为社稷柱石,虽子孙不肖,辱没门风,然上皇宸衷念旧,顾惜昔日君臣之谊,亦有不忍之意。
法理人情,兼而顾之,贾珍念其祖辈勋绩赫赫,就现革去其虚衔职司,贬为五品宣威将军,仍在府中待罪反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