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报名费涨价
1524报名费涨价 (第2/2页)等齐成催马离开后,麻贵小声对郑洛道:“大人,那忠顺夫人那里.”
“本官回去就给夫人写信,告之其中轻重,想来她不会拒绝才是。”
郑洛笑道。
“还有一事儿,大人,这毕竟只是阿力哥一家之言,可若是那大成比吉不愿意,又该如何?”
麻贵忽然发现,他们联系的阿力哥,却还不知道大成比吉的态度。
“呵呵,阿力哥若没有事先和大成比吉通气,今日他断不敢提要求。
敢提,说明之前忠顺夫人给城里传话后,他们已经有过商议,定下了条件。
给海哥儿部族,想来应该就是大成比吉坚持的条件,毕竟是她儿子,也担心之后兑现不了承诺。”
郑洛却似看穿般,笑呵呵说道。
“大人英明,一说,末将就明白了。”
麻贵急忙陪笑。
第二日,板升城周围各营,都有大队骑兵护卫着首领前往城西北方向的王庭,板升城北门也大开,阿力哥带着一队护卫向着王庭而去。
就在王庭,汗王大帐里争执激烈的时候,魏广德也在值房里,头疼的按压太阳穴。
而在他面前,站着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炌、右副都御使劳堪和礼部尚书徐学谟、侍郎许国,吏部尚书王国光、侍郎余有丁。
“魏阁老,这不是一省一府一县之事,据我都察院查实,十三省大部分府县皆在县试、府试报名中把报名费用翻倍。
而这两年因朝廷推行新式学堂,各地士子众多,才会闹出民变。
此事朝廷需雷霆手段进行治理,否则天下读书人怕是都要怨愤朝廷。”
左都御史陈炌开口催促道。
“陈大人,你都说了,各省多有府县如此,如果真要彻查,吏部哪有那么多官员进行替换。”
魏广德放下手,看着他说道,“其实你我皆是科举而来,难道不知道此事早已有之,只不过那时候各县读书人少,各家变卖家产,借贷还能凑齐科举报名所需费用。
朝廷推行学堂,是为了让百姓明智,可不是让他们都参加科举的。
礼部,之前我早就说过,各地学堂要宽进严出,须学堂考核通过,教谕才能颁发照牒,县试、府试须查验照牒报名。
如果照做,如何会酿出今日之事”
魏广德很是无语的看着徐学谟、许国二人。
对此,两人都低着头没有接话。
此事,终究是礼部做事做差了,事先没及时发现苗头。
说起来,此事和魏广德、张居正推行商税补贴各地学堂有关。
因为各地私学大多被朝廷征办为公学,又免了学费,虽然买书前前后后要花掉不少银子,但大部分家庭咬牙也能做到。
于是,自然各地少年纷纷进入公学学习,而今已经持续近三年。
四五月开始,各地相继有县试、府试开始考试,而前两年入学的学子大批量涌入县衙报名参加县试。
本来这其实也没什么,往年都这样,今年不过就是多一些人而已。
可偏偏,地方上常年在报名费上是有猫腻的。
好吧,大明自开国起,科举从县试到会试,都要报名费一说,也就是官府发给的考卷,那上面可是有印章的,纸张和印尼都要算钱。
于是,朝廷对此有规定,每份考卷五百文,大约就是八钱银子。
可实际上呢,地方上科举报名,一般都是翻倍,也就是要差不多一两银子。
县试、府试、会试等,统统如此。
超出部份,自然是县衙的收入,进了衙门里官吏口袋。
过去读书人少,大家又都自觉高人一等,所以有些事儿自然不肖在外说起,自己也就忍了。
可今年报考的,不少都是“泥腿子”,其中就有认死理儿的“书生”。
于是,为了多出来的半两银子,许多地方县衙被闹得鸡犬不宁,甚至也影响到各地学堂的学子。
不管自己有没有读书的天赋,反正一拾掇,闹事儿的就多起来,他们直接围了县衙,严重干扰了今年的地方科举秩序。
现在才到六月,多地县试、府试都没有如期举行,地方巡按自然开始介入调查,于是礼部的事儿,现在都察院搅合进来了,吏部也受到波及。
毕竟,严格意义上说,就是这些官员在贪赃枉法。
至于要治理,吏部没办法,各地都是如此,如果非要治理,那就只能是“脏”官对调,管了还不如不管。
“礼部,明日上奏疏,以后科举报名费上调一倍,按照行市,定为一两银子。”
魏广德终于做出自己的决定,不是说衙门里收钱收多了,那就涨价,大家就没说的了。
“魏阁老,这不合适吧。”
陈炌听到魏广德的解决办法,眼睛登时瞪大。
“陈总宪莫急,等我说完。”
魏广德急忙继续说道:“此外,各地学堂须严格考核学子,对其分类。
有科举之才的学子,颁发照牒,其他学子,发放文牒,需详细记录其在学堂学习情况。
各地县衙学子报名参加县试,须检查照牒,文牒不许参加考试。”
其实,魏广德就是让大明的学堂给学子发放毕业证和结业证。
照牒,以官府纸张书写,为照牒,算是毕业证,学生凭此证参加科举考试。
而文牒,就是民间普通纸张书写,相当于结业证,表示在那个学堂学习了多少年。
“非学堂出身又该如何?”
许国开口问道。
“照旧,禀生作保可参与科举考试。”
魏广德开口道。
“教他们认字,不是让他们科举,是让他们看懂朝廷邸报和官府告示,尽一天天想有的没的。
吏部那边,配合都察院,对那些收银超过一两的官员进行处理。
他们打破了规则,就要承担规则的反噬。”
魏广德继续说道。
要处理一些人,但是大框架还是认可原来的潜规则,以后会变成明文规定。
魏广德也没办法,这种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持续多少年了,要改回去,难。
只能说大明的读书人苦,为了读书,过去每年要交数两银子的束脩,十多两银子的书钱,每年三、四两银子的笔墨纸砚费用,最后参加科举还要被官员割上一刀。
都说穷秀才,自己算算,能考到秀才,家里总共得贴进去多少银子。
寒门,根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