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4风暴酝酿
1544风暴酝酿 (第1/2页)“四方联合吗?我想,至少需要一万人,最好两万,葡萄牙人也能出动至少五千,甚至更多的士兵,还有倭国,也需要至少六千人,土著,我们需要征集一万到两万人帮助我们运输物资.”
哈拉罗开始计算起来。
“联合四方势力吗?”
桑德很感兴趣,不自觉摩挲着下巴说道。
“我们可以制定这样的计划,第一步是占领明国最富庶的南方沿海地区,这些地方不止是我们垂涎,就连葡萄牙人和倭国人也是如此。
而最后,这些富庶的地方好的由我们占领,其他的分给葡萄牙人和倭国人。
倭国人战力最弱,肯定是占领最贫瘠的地区。
不过,我想他们一定不会就此满足。
于是,我们就可以让他们调集更多的军队,开始第二步,对整个明国的占领。”
哈拉罗继续说道,“听说明国的国王最初就是占领了他们国家的南方,然后北上占领了更为广袤的土地。
到时候,这些最富饶的土地,都会成为我西班牙的国土。
依托这片土地,我们马尼拉总督府成为像墨西哥总督府一样的一级行政单位也是可以期待的。”
“说的很对,我们发给国内的报告,都需要经过墨西哥总督府批准,实在太麻烦了。
如果真能说动陛下批准对明国用兵,我们甚至可以征集明国人和倭国人西进,去攻打奥斯曼。”
桑德也开始发挥想象力,他指挥着数以万计的军队从河西走廊出玉门关,经里海奇袭奥斯曼帝国腹地,东西合围攻陷君士坦丁堡。
奥斯曼土耳其是所有欧洲国家的噩梦,因为他太大了,人口也太多了。
一旦能够占领明国,利用明国庞大的人口,就可以消耗掉奥斯曼帝国的人力优势。
两个人越想越觉得可行,即便桑德知道,两万西班牙远征军,已经是西班牙此时能动用兵力的极限,但依旧觉得计划是可行的。
“我们尽快完成报告,趁着大帆船还没有出航前完成,让他们把报告带回去。”
桑德最后决定道。
“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
大明京城的魏广德哪知道在吕宋岛上,两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开始伏案写作,认真的制定着一份进攻大明的计划。
他此时醉眼朦胧的伸手揽着一个美婢,另一只手端着酒杯和张学颜、江治等人频频碰杯。
而激起这个疯狂计划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吕宋明军击败了一支倭国海盗,他们慌不择路逃到吕宋岛南部。
而大明在吕宋北部驻留的两千明军,并没有真正威慑到西班牙人,或许是因为一路走来太顺,西班牙的殖民之旅几乎就没有遭遇过惨重的失败,这样的背景下西班牙人的野心已经无限滋长起来。
翌日,魏广德走进内阁,在值房门口就对守候在此的芦布问道:“宫里有消息吗?”
“老爷,还没有。”
芦布知道魏广德问的是什么,自然是昨天散衙前递上去的那本奏疏。
不过很可惜,不知道万历皇帝看到没有,反正没看到奏疏送回来。
魏广德面上古井无波,迈步进入值房,侧头看了眼右边的书案,上面又是一摞奏疏,堆得老高。
芦布很清楚自家老爷的习惯,急忙陪笑道:“这些奏疏都是各地上奏今年夏粮征缴的奏疏,所以我都留下来了。”
其实,这个季节,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收取秋税,不过因为沿袭府县制度,各地情况都是官府收取赋税后一层层汇总上报,所以总是要比征收时间晚上两三个月。
放在后世,这属于效率低下的表现。
可是在古代,什么都要靠人清点、传递的年代,只晚两三个月,已经算是非常有效率了。
最南边的省分,文书递送到京城,因为不是重要的军国大事,走普通驿递,都得耗时一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
这个,不是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就能解决的弊端,而是因为通讯技术落后导致的。
而这样的通讯方式,全世界至少还要沿用上百年。
如果是后世人,这个时候穿越成为西班牙国王,那估计心脏病都得急出来。
从菲律宾发出的报告,落到国王手里,短则一年,多则两年都是很正常的。
如果路上再发生点意外,三五年,甚至永远都送不到马德里都不要奇怪。
而此时的乾清宫里,御书案上摊开着一本奏疏,万历皇帝已经几次拿起笔,但都又放了回去。
只是他的眼睛,一直盯着奏疏上那两个谥号来回凝视。
“文成、文忠.”
他的嘴巴随着眼神移动,嘴里不由自主轻声念叨着。
终于,似乎下定决心般,提笔,在奏疏右上角书写起来,红色的朱砂变成一个个文字。
这就是批红,对这份奏疏最后的判决已经完成。
“张鲸,你亲自把这份奏疏送到内阁去,交给魏师傅。”
万历皇帝有些疲惫的开口吩咐道,随即身体向后一靠,闭目养神,似乎这份奏疏耗费了他巨大的精神一般。
“是,皇爷。”
张鲸从旁边走过来,双手拿起奏疏拿到嘴边,似乎是在用嘴轻轻吹干上面的批红。
但是他的视线,却在万历皇帝刚刚批红的文字上快速浏览一遍,知道了皇帝的决定。
一转身,嘴里噙着一抹笑意,快步走出了乾清宫。
不消片刻,张鲸就在两个小內侍的前呼后拥下,走进了内阁。
虽然他现在品级还没有被皇帝提起来,但派头一点不比宫里的大太监小,在外身后都跟着两个小内似给他跑腿。
走进内阁,张鲸给身后一个小內侍一个眼色,那內侍就会意的点点头,在张鲸快步向首辅值房走去的时候,那小內侍却在一个路口没有跟上,而是拐进了另一个廊道。
“魏阁老,这是皇爷让奴才送过来的,请内阁尽快处理了。”
魏广德正在值房里翻阅奏疏,都是各省上报的粮赋,只需要写个“阅”字即可,没有什么申请的内容。
只不过看着这些奏疏,魏广德心里也把上面记录的粮赋数量默默记下来。
虽然户部最后都会详细记录并汇总送到内阁,但这是第一手资料,有时候户部整理汇总的数据,可未必有奏疏上面的多,会因为各种原因减少一些。
当然,这个损失幅度也有度,并非可以随便填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