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7章阳关归汉,孔明之奏
第1287章阳关归汉,孔明之奏 (第2/2页)毕竟,镇南最大的两个邻居,无非就是轩辕黄的大炎和南面的大乾了。
南面的大乾,他们现在这个时候哪还有余力还插手大苍这边的事情?
至于轩辕黄的大炎,在这一次的大战之中,他们虽然在军事上战败了,但却并不算是输家。毕竟,可是趁机把东苍在大河以南的便宜都给占了。
东苍在大河以南的区域,需要他们消化一段时间了。
故而,在镇南内部,如马百里等人,都是主张不做这一笔交易的。甚至,为了阻止这一场交易,不少人甚至还以不久之前河南大战过程中留下的血债来刺激马千里。
只不过,到底还是在马千里的心中,这几万士兵相比一个阳关更加重要,故而,这笔交易最终还是成功了。
于马千里而言,河南之战,他已经丢下了那么多的兄弟的性命,如果能够换回一部分兄弟的话,他一定会想办法全力去做到的。
大汉放还在河南大战之中包括马超在内的所有镇南军俘虏,而镇南军则是将阳关移交还大汉。
自此,河南道三关一山,除去仅剩的凉关之外,余下皆入汉手。
这个消息传回,在场的众人,无不精神一振。阳关的回归,其意义远非一座关隘的得失,它更意味着未来的战略棋盘上,大汉多出了一枚至关重要的活子。
“陛下明鉴。”不久前方才上任河南令的诸葛亮率先出列,这位性格沉稳的相才双目之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
“阳关在手,南境防御之格局已彻底扭转。阳关不存,日后恐需日夜提防镇南叩关,动辄牵扯十数万精锐,空耗国力而不敢轻动。如今,只需遣一沉稳之将,率精兵三万扼守阳关天险。纵使马千里倾巢来犯,依托雄关,坚守数月亦非难事!”
对于大汉而言,阳关在不在手,和他们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息息相关。
等到将这一次征南大战的收获完全消化之后,他们下一次的军事行动,不管是将目标放在大炎的手中,又或者是将目标放在大宋那里,阳关的位置都极其重要。
阳关若在,到那个时候,他们南面的防御,只需要个两三万兵马扼守关卡就是。
就算是到时候镇南来犯,仅凭这两三万兵马,坚守几个月,根本不是问题。至少三个月的时间之内,不虞阳关有失。
而三个月的时间,有运兵车在的情况之下,就算是速度再慢,援军也可以拉过去了。
可如果阳关不在他们手中的话,一旦他们决定了下一步的军事目标,真正动兵的时候,光是为了防备南面的马千里,就需要浪费多少的兵马?
毕竟,如今,他们的国都已经迁到了天京,南面的防备,事关重大!
赵安陵作为文官之首,掌管国家钱粮,他的关注点更为实际:“孔明所言极是,阳关归附,于我大汉最大之利,在于极大解放了兵力与国帑!若阳关不存,日后仅为防镇南,南线常备军费开支浩大。”
“如今南线只需维持守备之军,省下的兵员、粮饷、民夫,皆可将之用于他处。此消彼长,国力顿增!陛下,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上策!”
赵安陵很实际,打天下,银粮永久都是最关键的东西。阳关日积月累能够省下的钱粮,都能够支持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了。
面色阴诡,一副大光头模样的姚广孝捻须沉吟,目光深邃:“蒯彻、苏离二位大夫此行,不仅为我大汉带回了阳关,更带回了一份清晰的答卷。”
“马千里其人,重情义而轻权谋,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他视麾下将士如手足,故不惜以雄关相换。”
“然其格局,终究止步于一镇诸侯,非争雄天下之雄主。此点,当为我大汉日后对镇南方略之基石。与其为敌,不若善加引导,使其成为我南方之屏障,牵制大炎或大乾之力量。只要阳关在我手,主动权便永在我方。”
大汉下一步的目标,不管是决定是大炎也好,是大宋也好,但都不可能放在镇南的身上,这是几家之间最基础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的。
但是,下一步的目标虽然不在对方身上,当他们拿下河南之后,毕竟已经开始和镇南接壤,对方的态度就不得不考虑了。
而面对这种真正有情有义的领导者,对于他们大汉来说,绝对是一种幸事。
这种人,成不了大事的。好人,不适合这个乱世。
于姚广孝而言,适合当故旧亲朋友。但是,却不适合和他当君臣。
王羽微微颔首,深邃的目光扫过下面的几位众臣,赵安陵、管仲、姚广孝等内阁五臣,再加上新任的河南令诸葛亮,以及作为秘书从事的张良。
朝中真正的军国重事,王羽多与这几位进行商量。
最终,王羽的目光又落在身后悬挂的巨幅舆图上。他的手指缓缓移动,掠过刚刚插上赤色汉旗的阳关,向西指向大宋占据的河西道膏腴之地,又向东指向大炎那看似富庶却暗流涌动的疆域。
“阳关已定,南境可安。”王羽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然天下未靖,岂可安枕?今河南已下,大汉根基已成,待得厉兵秣马之日,当一并扫之。”
他的手指重重敲在舆图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阳关即然已经落袋为安,王羽接下来又安排了阳关的守将,随即,就又拿起了案牍上的一道奏折。
“孔明咋日上了一个折子,诸位看卿,可先阅之!”
说话的同时,赵高很有眼色的将已经抄录了几分的奏折递交给了下面的几位重臣。
管仲在接过之后,也只是简单的扫了一眼,昨日那个他们二人当值,这折子的内容,他们已经看过了。
一应奏折,除少部分机密之外,都是些提交给内阁,有内阁群臣给出建议之后,再由王羽批复。
因此,这个时候认真查阅的,就只有昨日没有当值的赵安陵、姚广孝等内阁四臣。当然,秘书从事虽然表面上官职不高,可赵高还是同样递了一份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