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七百八十九章:太平天国的余烬

第七百八十九章:太平天国的余烬

第七百八十九章:太平天国的余烬 (第1/2页)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觉得同治两字真是太妙了。
  
  “可比那天圣、明道的年号妙多了。”
  
  长孙无忌也如此觉得。
  
  因为这两个字的妙处只可意会,各有各的解释。
  
  在太后看,是两宫同治。
  
  在臣子看,是君臣同治。
  
  在民间看,是上下一心。
  
  同臻郅治,足以号召人心。
  
  “这朝廷里还是有高人的。”
  
  一个年号,怎么解释都行。
  
  ……
  
  【同治元年之后,两宫太后名义上是垂帘听政,实际上把一切都交给了奕訢。】
  
  【奕訢以议政王的身份主持军机处,操控一切政务,“所承之旨,即军机之旨。所书之谕,即军机之谕。”】
  
  【而军机处的廷寄格式也发生了改变。】
  
  【军机处所发廷寄,开首语书写“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字样,突出了奕訢的政治地位。】
  
  【此时,两宫将大政都托付给了奕訢。慈禧也“小心谨慎,不便明揽大权。但事事留心,以得政治学术之经验”。】
  
  【而奕訢控制了内府、外廷、宗室,其权力之大,为清代前所未有。】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缓缓闭上眼睛。
  
  他让亲王不得入军机处,就是为了保证皇权不入他人手。
  
  “朕算到了一切。”
  
  偏偏没算到还会有这个情况。
  
  ……
  
  天幕上。
  
  奕訢端坐在军机处大堂,案上的奏折堆得像一座小山。
  
  他顺手取过一封,见是浙江巡抚的加急奏报。
  
  “太平军……”
  
  奕訢看着折子,又翻到折子最后的留白处。
  
  上有两宫太后的朱批:
  
  『议政王办』
  
  奕訢合上折子,嘴角微翘。
  
  ……
  
  【军事成绩:定太平天国。】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朝中无将的局面。】
  
  【洪秀全吸取教训,提拔年轻将领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
  
  【1858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攻破清军江北大营。】
  
  【11月,李秀成挥师西进,在三河镇歼灭湘军数千精锐,太平军收复皖北、皖南和赣北许多失地,解除了清军的军事封锁。】
  
  【1862年,陈玉成在河南寿州被地方团练诈降诱捕,不久后被杀。】
  
  【就在陈玉成兵败之时,李秀成率军大举进攻上海,李鸿章率淮军增援。】
  
  ……
  
  天幕上。
  
  一名体型消瘦,双目精光熠熠的大臣看着点将台下的兵将。
  
  一杆黄面大旗立于身后。
  
  『李』
  
  ……
  
  【李鸿章是著安徽文人李文安之子。】
  
  【李文安曾是曾国藩的进士“同年”。李鸿章考中举人后,便被父亲送到北京,师从曾国藩。】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李鸿章先是随父亲返回家乡办理团练,接着成了安徽巡抚福济的幕僚。随后不久,他便加入了曾国藩的幕府。】
  
  【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曾国藩帮助下,李鸿章对安徽团练武装进行扩充和整编,按照湘军的编制由七万名训练有素、饷银优厚的团勇组建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另一支武装。】
  
  ……
  
  {淮军其实跟湘军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啊,基本从湘军到果军,风格理念一脉相承。}
  
  {比如,湘军初起的时候,精神纪律均好,战斗力也强。后来人数多了,事业大了,湘军就退化了。}
  
  {收复南京以后,曾国藩自己就承认湘军暮气很深,所以他遣散了好多。}
  
  {此外湘军既充满了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兵士只知道有直接上级长官,不知道有最高统帅,更不知道有国家。}
  
  {某次,曾国荃回家乡去招兵,把原有的部队交曾国藩暂时管带,这些部队就不守规矩。曾国藩没有法子,只好催国荃赶快回营。所以湘军是私有军队的开始。}
  
  {而湘军的精神以后传给李鸿章的淮军,而淮军以后又传给袁世凯的北洋军。}
  
  {我们知道民国以来的北洋军阀利用私有的军队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源头,就是治军的旧法根本是有毛病的。}
  
  ……
  
  大秦。
  
  嬴政看着天幕里文字。
  
  “袁世凯……”
  
  “北洋军……”
  
  刘邦揣着袖子,摇头道:
  
  “真是一点也不意外啊。”
  
  “到头来还是这条老路。”
  
  ……
  
  大汉·武帝时期
  
  “前面说法是认同的,但是结论我不赞同。”
  
  霍去病扶膝正色道:
  
  “军队后期的弊病并非旧法练兵的弊端,而是事情发展下必然抉择的一种。”
  
  “新生事物总是充满活力的,但会随着岁月增长而暮气显露。”
  
  “他说湘军迟暮,淮军初创,这是时期不同而已。”
  
  刘彻倚着软枕,看着霍去病。
  
  这套思维……确实,孙子与老子有不谋而合之处。
  
  “事物有两面性,军队本就是服从上级为天职。”
  
  霍去病竖起一根手指,侃侃而谈:
  
  “只服从自己将领的没什么不好,相反,将领跟部下关系不牢固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宋朝军队制度导致的战斗力低下,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
  
  “所以是要战斗力,还是要防止割据,就要看当时的取舍了。”
  
  ……
  
  大清·康熙时期
  
  捻着玉扳指,康熙发现自己比预想的要冷静。
  
  毕竟,在湘军一出之时,基本走势也就明了了。
  
  又有大清灭亡的前提所在。
  
  康熙觉得自己还挺能接受。
  
  至于洋人……
  
  “洋人并非我等心腹大患。”
  
  胤禛如此道:
  
  “其逞一时之威,无非是不知国情而已。”
  
  “因不知而无备。”
  
  “今派人走洋,探得虚实,不耻下问,结我大清物宝天华,所谓联军无非笑谈。”
  
  “其根本在于,体制不改一切还是会回到原点。”
  
  胤禛看着康熙,指出历代最大的问题。
  
  “人治,总有懈怠之时。”
  
  “官气,无有断尽之日。”
  
  “如何能保证乱不内生?”
  
  康熙点了点头,又看向这个未来干出一份天大事业的儿子,正色道:
  
  “那你是怎么想的?”
  
  胤禛舔了舔因干渴而开裂的嘴唇。
  
  “不能囿于土地。”
  
  “土地总有用完的一天,兼并没有消失的一天。”
  
  “要另谋出路,而那条路……”
  
  胤禛抬头对上康熙微沉的双目。
  
  “宋朝曾走过。”
  
  ……
  
  大清·光绪时期
  
  “袁世凯……”
  
  光绪皱着眉。
  
  他曾听康有为提过这么一句。
  
  似乎是手握七千新建陆军……
  
  慈禧眼皮子一跳。
  
  那这人是维新派还是保守派?
  
  慈禧又看了一眼思索的皇帝。
  
  不管是什么派,这话一出他也只能是本宫一派的人。
  
  至于割据不割据的……
  
  她有自信,只要她在的一天。
  
  他们就翻不起大浪。
  
  ……
  
  【然而,双方鏖战之时,列强的介入使战争形势发生了逆转。】
  
  【最初,外国侵略者对清廷与太平天国之间的征战持中立态度。】
  
  【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侵略者为保住既得利益,决定与清朝联合镇压太平军。】
  
  【同治元年(1862年2月),“中外会防公所”在上海成立,负责统一规划防守上海的方案。】
  
  【英、法军在上海的驻兵也已达数千人之多。洋枪队扩编至五千人,改称为“常胜军”。与清军联合进攻在上海周围的太平军。】
  
  ……
  
  炎汉·灵帝时期
  
  刘宏看着群臣,正色道:
  
  “这咱们就要有一说一了,朕让匈奴平叛,那也是因为他们当时态度良好对不对。”
  
  群臣眼观鼻鼻观心。
  
  于夫罗留在中原后,待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之时,这支匈奴部落便成为了流寇,到处劫掠百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