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七百九十二章:中国自主权·致敬蒲安臣

第七百九十二章:中国自主权·致敬蒲安臣

第七百九十二章:中国自主权·致敬蒲安臣 (第2/2页)

“这种观念深深影响着朝堂政务的实际运作。”
  
  “所以为免成为众矢之的,奕訢只能小心翼翼避开独断,欲向各省督抚将军们寻求一个集体决策。”
  
  赵煦心中升起一丝疑虑,看向司马光。
  
  “公之所言……出乎朕之所料啊。”
  
  司马光则直白道:
  
  “君子豹变。”
  
  赵煦意味深长的看向司马光。
  
  这意思是奕訢不独断是不好的?
  
  可这是说奕訢吗?
  
  还是在说朕?
  
  而若是说朕……他可是士大夫啊……
  
  共治天下啊……
  
  ……
  
  【不过,总理衙门最终未能等待所有督抚将军提交反馈,便于1867年底做出决定:由美国人蒲安臣为领队,率一个正规使团前往欧美。】
  
  ……
  
  {不懂,为啥是美国人领头?}
  
  {这可能是因为蒲安臣已卸任美国驻华大使,返回美国的日期将近,时间上已经不容总理衙门继续拖延等待地方督抚们的回复。}
  
  {同时清廷内部又找不出合适的领队之人,必须仰仗蒲安臣的帮助。}
  
  {找不到合适领队?}
  
  {派使团出洋是第一次,谁也说不准是好是坏,所以谁也不表态,而这边时间到头了,总理衙门又不想背独断的锅,那就把锅递出去咯。}
  
  {事后曾国藩与李鸿章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此后对外使节应该源源不断,即便有很多人不合格,其中也肯定会有苏武、班超这样的人才,妥妥的事后表态。}
  
  ……
  
  大明·永乐时期
  
  朱瞻基抱着双臂,一脸复杂。
  
  “由洋人率领一支外交使团出使欧美,可谓鲜见的外交奇景。”
  
  朱棣瞥了一眼天幕里奇特的使团,轻哼一声道:
  
  “造成这一奇特任命的根源,就是清廷基于华夷秩序的另外一层考量了。”
  
  “《天津条约》规定了清廷与海外各国可以互派使节。”
  
  “但多年来只有海外诸国单方面对华遣使,清廷没有任何动静。”
  
  “这种毫无动静,正是为了维护华夷秩序。”
  
  朱瞻基皱了皱眉头,不解反问:
  
  “这跟华夷秩序有什么关联?”
  
  朱棣横了他一眼,没好气道:
  
  “清廷在礼仪上强调“天朝上国”的荣耀,行跪拜礼。”
  
  “而海外诸国在礼仪上强调握手鞠躬,这明显是要国与国之间保持平等,不承认上下姿态。”
  
  “而不向欧美各国派遣使节,就能回避礼仪冲突。”
  
  “回避了礼仪冲突,也就回避了诸国外交对华夷秩序的挑战。”
  
  朱瞻基这时明悟过来。
  
  “所以,这时是迫在眉睫了?”
  
  “一方面,为了应付修约,必须对外派遣使团。”
  
  “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华夷秩序下的天朝荣耀。”
  
  “于是,让外国人来作清廷使团的领导者,就成了二者兼顾的最好办法。”
  
  “这可真是……”
  
  朱瞻基不知怎么形容了。
  
  “面子大过天啊……”
  
  ……
  
  天幕上。
  
  在高楼大厦林立之间。
  
  一位金发碧眼的男人站在讲台上,一脸兴奋的高呼着。
  
  底下是一群同样样貌的男女。
  
  而男人的身后。
  
  是一群穿着清朝服饰的官员。
  
  他们嫌恶的看着周边一切。
  
  ……
  
  【使团的第一站是美国。】
  
  【蒲安臣本就是美国人,在旧金山,他充分发挥了演讲特长,对外界说:自己此番出使,意味着清朝已经走上了进步的道路,这个伟大民族向近代文明伸出双手的时机已经降临,这样的日子已经来到。】
  
  【在公开场合,他不止一次说过类似意思的话:“我希望中国的自治能够得到保持,我期望她的独立能够得到保证,我期望她能够得到平等的待遇,从而使她能够得到与所有国家同等的权利。”】
  
  【而使团在美国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蒲安臣条约》。】
  
  【条约中,美国保证不干涉清廷内政,另有涉及保护华侨、自由移民、宗教信仰自由等条款。】
  
  【尤为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在条约签订之后,即知会其他国家,表示美国将不承认任何干涉清廷内政的行为,且要求美国驻欧洲各国公使协助蒲安臣使团顺利完成此次出访。】
  
  ……
  
  大秦。
  
  嬴政被那些独特的建筑晃了一下心神。
  
  随即又收拢回神思,感叹道:
  
  “难怪……难怪这洋鬼能有这种心胸……”
  
  刘邦也强行按下眼中惊异。
  
  “是了……因为他们才是那个居高临下,想要施以教化的人……”
  
  ……
  
  大汉。
  
  “嬴政得亏没看到过……”
  
  刘邦揣着袖子,笑道:
  
  “不然咸阳宫就得变个样子了。”
  
  吕雉颇为无语。
  
  这人的关注点总是这么奇特。
  
  “但话又说回来……”
  
  刘邦欣赏着天幕里奇异景色,叹声道:
  
  “这算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最平等的条约了。”
  
  “可惜啊……”
  
  清廷认不认也很难讲。
  
  ……
  
  【1868年9月,使团抵达伦敦。】
  
  【恰在此时,国内发生了“扬州教案”。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调军舰开往南京威胁两江总督曾国藩。】
  
  【清廷交涉数月无果,遂令蒲安臣使团借访英之机,直接与英国政府交涉。】
  
  【依赖蒲对欧美外交规则的熟悉,交涉成功,武力冲突被化解。中英两国还订下协定:此后再发生同类事件,即按此次的办法处理,“不得擅调兵船向地方官争执”。】
  
  【英国外交部也发表官方声明,承认擅自调兵威胁中国地方官员的行为欠妥,重申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司法权,但保留使用武力“以便保护(英国民众)生命财产受到迫切的危害”的权利。】
  
  【该官方声明发表后不久,又发生英国驻中国台湾淡水领事吉必勋擅调兵船,向台湾地方官勒索白银的事件。】
  
  【清廷依据蒲安臣达成的协定照会英国政府。英国政府遂令吉必勋缴回所索银两,向淡水中方官员赔礼道歉,且将吉必勋革职,“以告诫领事人员不要采取肆无忌惮的暴力行动”】
  
  【这一次外交成功,对清廷来说,是一种非常新奇的政治体验。】
  
  ……
  
  大清·道光时期
  
  道光皇帝的眼睛瞪得溜圆!
  
  这种处理结果……
  
  还有这种办法?!
  
  自己是不是也要找个外国人当使臣啊?
  
  道光开始认真思考这个可能性。
  
  然后下一秒就打消了念头。
  
  ……
  
  【1869年1月,蒲安臣前往法国。可惜的是,他与拿破仑三世政府的商谈没有什么实质成果。九个月后,他放弃了在法国推行《蒲安臣条约》率团前往瑞典、丹麦和荷兰,然后在同年的11月抵达柏林。】
  
  【使团在普鲁士受到了非常正式的高规格接待。首相俾斯麦与蒲安臣的会谈结果是普鲁士出具了一份照会,承认“中国本宜存自主之权”,愿意与清廷和平相处、互相通商,以“助中国自主之权”。】
  
  【蒲安臣很兴奋,在给好友卫三畏的信中说,“美国、英国和普鲁士这三个中国的贸易大国一致”,都认同《蒲安臣条约》的精神与准则。】
  
  【1870年2月,使团抵达俄国首都圣彼得堡。】
  
  【俄国此时与清廷在西北和黑龙江流域的关系十分紧张。】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会见中故意与蒲安臣大谈无关痛痒的美俄关系,对中俄关系避而不谈,这令蒲安臣感觉交流十分艰难。】
  
  【2月18日,蒲安臣突然病倒,多方诊治均不见好转。】
  
  【1870年2月23日,美国人蒲安臣病逝于中国钦差使节任上。】
  
  ……
  
  {随行的中国官员志刚,记载了蒲病重后仍不放弃工作的情形:
  
  病势日加,犹日阅新闻纸,以俄国之事为忧。盖蒲使长于海面商政,而至俄国,则与中国毗连陆地将万数千里,而又各处情形办法非一,恐办法稍差,失颜于中国;措语未当,贻笑于俄人。乃日夜焦急,致病势有加无已。}
  
  {出使欧美之前,蒲安臣特意为中国制作了一面黄色的国旗:“蓝镶边,中绘龙一尺三长,宽二尺,与使者命驾之时以为前驱。”}
  
  {自此,龙旗成为晚清中国的一个象征。}
  
  {中国也首次以主权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社会中。}
  
  {蒲安臣以他的演说才能,将中国打扮成一个温和、开放的形象。}
  
  {每到一处,他都极力欢呼中国正准备冲破传统的藩篱,投入世界的怀抱,投入到近代文明中来。}
  
  {可惜的是,这一形象营销虽然在欧美取得了成功,却未能反哺中国。}
  
  {他演说中的那个正在走向开明的清廷,仍对近代文明抱持着极大的敌意。}
  
  {更可惜的是,这样的重要人士在历史教科书上都没有任何记载。}
  
  {蒲安臣,崇高的理想主义者。}
  
  我对一切理想主义者都抱有崇高敬意。
  
  在这一点上,本人不分国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