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世子稳重点 > 第八百三十章 礼议嫡贤

第八百三十章 礼议嫡贤

第八百三十章 礼议嫡贤 (第2/2页)

赵孝骞举杯:“父王高明,老谋深算。”
  
  赵颢滋溜一口,道:“至于先帝的那两个兄弟……”
  
  说着赵颢冷笑起来:“我已派人日夜盯着他俩,呵!两个不到十六岁的小崽子,若敢生出什么不该有的心思,他们这辈子算是到头了。”
  
  “父王,这两人不能死,不然吃相太难看了,对咱们日后不利。”赵孝骞严肃地道。
  
  赵颢笑了:“他们不用死,他们会主动跪下。”
  
  …………
  
  汴京的大街小巷果然造起了舆论。
  
  舆论说得很直白,先帝的兄弟大多平庸,甚至有恶毒之人,若以祖制推举新君,大宋社稷必危。
  
  立嫡长不如立贤,很朴实易懂的道理,让贤明的人当皇帝,心怀仁义,眼光长远,这样的人终归不会对百姓太差。
  
  朝廷这数十年来的新政旧法反反复复,也该到收拾一下的时候了,不然最后苦的终究还是百姓。
  
  若是平庸的人当皇帝,不可能改变现状,唯有贤明之主,才有可能打破如今的局面,让天下的百姓喘口气,从新政和旧法的反复中挣脱出来。
  
  道理说得很浅显,而且事关大宋每一个百姓和家庭未来的命运。
  
  散播这些传言和话语的人,显然是花了心思的,嫡长与贤明,利弊说得非常清楚,而且与每一个百姓的命运休戚相关,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数日之内,市井坊间关于立贤的呼声越来越高。
  
  万众一词之时,纵是卑贱之人发出的声音,也能响彻云霄,振聋发聩。
  
  于是,市井百姓的呼声终于传到了太学,传到这些有文化,有底蕴,同时也有报国热情的太学生耳中。
  
  汴京平叛后的第三日,国子监的太学生集体联名的奏疏,交到了国子监祭酒的手中。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正是国子监所提倡的,当年张载的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声至今余韵绕梁,不绝于耳,被历代国子监学子奉为圭臬。
  
  学子们联名上的这道奏疏,祭酒没有理由不送进政事堂。
  
  这段日子,汴京经历了简王和端王的倒台后,学子和百姓对天家皇族的耐心也终于耗尽。
  
  一个两个继承人都是这种货色,所谓的立嫡长,真的合适吗?先帝还有两个兄弟,年纪才十二三岁,谁知道他们未来是什么心性?
  
  既然如此,为何非要守着陈旧腐朽的祖制不放?
  
  从皇族宗亲中选一个贤明的人出来,大宋依然是赵家的天下,皇帝依然是太祖太宗的子孙,有什么不对?
  
  争斗了数十年的新政旧法,朝堂搞得乌烟瘴气,天下百姓受够了,也该结束了,能结束它的人,只有贤明之君,平庸的人做不到。
  
  很多事情的发生和发酵,最初都是由一群热血沸腾,永远热泪盈眶的年轻学生开始的。
  
  这一次也是。
  
  国子监学子联名上疏,不是一件小事。
  
  它是整件事的起源,也是引爆朝堂的导火索。
  
  政事堂收到了国子监祭酒呈来的奏疏,宰相章惇没有任何批示,只是下令将这份奏疏刻字拓印百份,传示汴京各大官署和朝臣。
  
  政事堂作为执宰天下的权力中枢,对这份学子联名的奏疏不表态,不批示,但却拓印百份传示官署和朝臣,这个举动本身就很耐人寻味。
  
  所以,宰相们的意思,究竟是赞同学子所言,还是拓印出来让朝臣们自行讨论?
  
  答案其实已经摆在明面上,只是没人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
  
  民间的舆论,经由这道学子联名的奏疏,不可遏止地传到了朝堂。
  
  公开的,私下的,一场立嫡长还是立贤明的大礼议之争,开启了帷幕。
  
  大宋的新君之位依然空悬,但朝野的议论却沸反盈天,越来越激烈。
  
  两者各有拥趸,双方阵营也是泾渭分明。
  
  新党朝臣大多是赞同立贤的,这里面有章惇的引导和授意,当然,也有赵孝骞曾经承诺过的利益。
  
  旧党却大多认为应该遵循祖制,必须立嫡长,否则便是对祖宗的忤逆背叛,皇位是不合法的,同时也会给大宋社稷埋下隐忧祸患。
  
  旧党的出发点其实也很简单,赵孝骞与新党私下达成的利益,尤其是继续推行新政这一点,旧党朝臣们是一点也沾不了光,反而会继续被章惇赶尽杀绝,他们自然是要反对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