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4拿掉孩子
854拿掉孩子 (第2/2页)“拿掉!”陆滟倔强的给出了答案,做出这个决定其实挺难的,但陆滟真的不甘心。
罗志平听到这个方案后先是一怔,接着摇头否定:“不行。去医院要开证明,咱俩没有。”
“那就找个大夫私下做。”陆滟并不肯放弃,孩子以后还能再生,但学业、前途一旦放弃就什么都没了。
“也不行,太危险了。”好歹是看过《赤脚医生手册》的有志青年,罗志平很明白手术的风险。
“不行也得行,我不怕危险。”陆滟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咱还是等回学校吧,四九城那边大夫的医术高,咱找那边的大夫做,把风险降到最低。”罗志平见无法说服陆滟,只能选一个风险性最低的方案。
“你认识四九城的大夫?”看罗志平松口,陆滟那股子劲也略微松懈了一些。
“我不认识,但唐老师认识,他是《手册》的编纂者之一,上面那么多大夫,总有技术好的吧?”罗志平把唐植桐拉出来挡在了前面。
“那他不是知道咱俩的事了?”陆滟一听是这么个办法,又抗拒起来。
“唐老师不算外人,我们整个宿舍都不算。上一次给你送鸭子腿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了,我说一毕业咱俩就结婚!”罗志平回答的干脆,在这件事情上,让舍友知道,总比让陆滟冒险强,更何况,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扔下陆滟不管。
唐植桐不知道罗志平和陆滟将会有求于自己,只是在迷迷糊糊将要睡着的时候打了个喷嚏……
6月6日,星期一。
武爱军终于收到了回信,一看寄信地址是押运处,而笔迹又不是唐植桐的。
押运处跟自己认识的只有两个人,那这信封是谁写的就昭然若揭了。
若不是受地心引力的影响,武爱军估计自己能一下子蹦到月球去。
“小武,这是捡到粮票了?”门卫的同事打趣道,随着肚子越来越饿,很多人不再盼着捡钱,而是盼着捡到粮票,哪怕一两也好。
“就我这觉悟,捡到粮票不得让你写失物招领?”武爱军高兴,不跟门卫的同事一般见识,不光没生气,还给他散了颗烟。
“我觉得你有问题,等这封信等了好几天。”门卫接过烟,朝武爱军挤挤眼。
“哥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要问,懂?”武爱军划根火柴,就这么拿着,没有要给他点烟的意思。
“放心吧,我嘴严!”门卫说完,嘴上叼着烟往前凑。
在得了门卫的保证后,武爱军才将火柴往前一凑。
点了烟,武爱军一刻都不停留,朝办公室跑去。
“哎!小武,跑反了,下班了!”门卫在后面提醒道。
单身狗不懂跟心仪女同志通信的感觉,武爱军很容易就原谅了门卫的多嘴,伸手跟门卫摆摆,没有解释,但他对门卫刚才的保证又多了几分疑虑,这话痨的模样,嘴能严?
武爱军当然知道下班了,日夜期盼,终于盼来了回信,他等不及回家再看,打算回办公室好好看看信再回去。
若是能回一封信就再好不过了。
马薇在信里没有明显的感情表露,只是一个劲的说自己在大学时如何如何,看的武爱军一头雾水,这是觉得自己没读过大学,让自己知难而退?还是有其他意思?
武爱军将信细细读了三遍,愣是没明白。
天色渐渐变暗,武爱军有些苦恼,想发展个对象怎么比破案还难?
肚子开始咕噜噜叫,武爱军即便没有头绪,也得收拾一下回家。
与此同时,关于调粮的会议也在进行。
上个月28日发布的《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各地代表在召开的粮食会议上装聋作哑,对调粮都很抗拒。
会议的级别很高,分管粮食的领导近乎“乞求”,让各地顾全大局,承担调粮计划,却一直无人表态。
于是乎领导的上级介入,如果各地不把任务背回去,就不散会,大家一块坐在会议室“熬鹰”。
枯坐一天,终于有人坐不下了,好歹认领了任务,至于后面能不能完成嘛,其实很多人不抱希望,以前又不是没有完不成的情况。
上面显然也知道这种情况,于是连夜就调粮问题下发了一道《紧急通知》,不再是指示,而是通知,必须调粮,没有商量的余地。
过不了多久,一车又一车的粮食将会再次从川渝出关……
…………
文教群英会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几乎每天都会有各个行业的分管直属领导来讲话、作报告,试图将最新的政策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下去。
耳熟能详的几乎都来了。
若是搁爽文里面,唐植桐在创汇光环的笼罩下,会有人主动拉起他的手,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他来一番令人羡慕的夸赞。
但现实中是没有的。
碰到休会时,也确实有领导来到会议代表中间,或聊家常,或听取他们在本行业中的建议。
但不会照着某个人使劲夸。
一方面可能是担心有人顶着自己的名号胡作非为,另一方面当众的夸赞也是一种捧杀。
没有对个人的夸赞,但还是有对某个群体表示认可的环节,会议安排了大佬们和工龄30年以上的老劳模合影留念,限于工龄,唐植桐只有羡慕的份儿。
唐植桐留意到教育部门的领导做的《做教学改革的促进派》报告,明确提出教学改革的原则,即缩短学制、提高程度、控制学时、增加劳动。
似乎有鼓励尽早参加工作,肄业也不影响工作安排的意思。
此外,教育部门还举办了“普通教育改革展览会”和“高等教育展览会”,展示教育成就与改革成果。
大佬们合照的时候,唐植桐去参观了一下。
展览会采用的基本都是此次前来参会代表的实例,通过文字表述和照片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
条件虽然艰苦,但很多地方都没有放松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讲台、课桌,就自己用砖石、木板搭建。
碰到家庭困难的学生,老师会自掏腰包资助,避免学生辍学。
对于这种老师代表,唐植桐发自内心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