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6章 张良
第1466章 张良 (第1/2页)“太师,将来的事儿,将来再说。现在我们先回归正题。”烈阳王不学法,也不崇儒,早听得不耐烦了。
分发人皇权柄,更是让他忍无可忍。
冯去疾也开口道:“基本上,太师与李丞相在‘剪枝之策’上达成共识,只是在迁徙叛逆身边‘天命辅臣’的方式上意见相左。
李丞相认为应该启动旧秦律,太师觉得直接告诉天下人我们想干什么。
咱们不论法了,只论这件事。”
李斯叹道:“刚才谈论新法家,并非没有意义。
明白了太师以民为本的思想,我便理解她为何要堂堂正正地‘干坏事’。
她是觉得百姓拥有驾驭自身‘人之权’的智慧与能力。”
冯去疾白眉拧成一团:老同事,过去我们一直心意相通。你撅屁股,我便知道你想拉什么粑粑。怎么现在说的话,我完全听不懂了?
他无法与李斯心意相通,李斯却还能理解他,立即道:“太师为何同意我的剪枝之策?
她觉得有道理,很合情合理。
她还觉得,只要朝廷将制定此策的想法坦坦荡荡说出来,所有百姓都能理解。
百姓和她一样,理解了,也觉得合情合理。我们的政策自然不算‘坏事’,不曾忤逆民心。
相反,剪除叛逆的‘天命辅臣’,甚至称得上顺应民心。
太师一直追求的不就是民心?”
冯去疾老脸纠结成一团,“可百姓真的能理解吗?”
李斯沉吟道:“如果在过去,百姓愚昧麻木,铁定理解不了,也不愿意理解。
最近两年,朝廷发布了很多告民书。
告民书中揭示了众多神仙之大秘、天地之秘、天命之论.很多事儿连过去的我,都不能完全理解。
你说老百姓能理解告民书中的内容吗?”
冯去疾若有所思。
老百姓能不能理解,直接听老百姓怎么说就行了。
他乘坐马车离开衙门时,会从街道上经过,能见到差役宣讲告民书时,老百姓们的反应。
上次燕无双一案的告民书发布,他甚至听到家里的侍女,在磨洋工时兴致勃勃地谈论神仙背誓导致天庭变法,猜测将来的天条是什么样
还别说,幼稚是幼稚了些,至少他们能理解、能探讨。
李斯感慨道:“告民书在民间造成的巨大影响,证明庶民的愚昧无知,并非生而有之且固定不变。
庶民可以被教化,见识与智慧可以提升!
只要把话讲透,道理立得住脚,他们真的能听懂。
尤其是现在。
第一份告民书,还需要有学问的书生帮忙分析神仙之秘。
现在已经听过很多份告民书的老百姓,不用人解释,也能理解何为‘天命辅臣’。”
羽太师算是明白为何李斯贪财、贪权、奢靡无度,嬴政还这么喜欢他了。
这厮绝对是人臣之典范,太能揣摩“上意”了。
她都能想象人皇政时期,大秦朝堂上的情况:嬴政想干什么,压根不用明说,只一句暗示,别的大臣没啥感觉,李斯立即抓住要点,主动替君王冲锋陷阵。
冯去疾看了眼羽太师,见她虽没开口,表情却十分赞同李斯的话,就问道:“目前的‘东海反秦联盟’,已公然宣称大秦失去天命。
我们再直接在告民书中承认‘天命辅臣’,百姓会怎么想?
他们还会顺从衙门、敬畏朝廷官员吗?”
“只嘴上宣称,有什么用?大秦朝廷正在推行百姓永远不会拒绝的仁政,大秦军队还在替中华镇守边陲、抵御外辱。
这些事实比什么口号都有用。”羽太师道。
李斯也道道:“或许叛逆的口号,最初能对当地百姓造成影响,可每个人的日子都是自己的。
那些逆贼,疯狂招兵买马,拥兵万人者,不计其数。
如陈胜麾下五路大军,每一路至少有十万大军。
可中原男丁就这么多,几十万、上百万壮丁加入了叛军,谁来种粮食?
如今兵祸对百姓的影响,还要超过当年朝廷大兴劳役。
今年神州虽有小灾,年景却比去年强太多了。
大秦雨师始终能掌控中原的降雨。
结果今年却是个大灾年,据我估算,整个中原地区,秋收之后的粮食产量,将不足去年的三成!
一下子减少七成粮食,如何补充?
只有朝廷治下的百姓能吃饱饭,高呼‘天命’能填报肚皮?
吃饱饭才是最大的天命。”
蒙毅若有所思道:“十年仁政已经推行了两年,朝廷两年没有征粮。
各郡县的粮库定然没有多少存粮,经不起十万大军折腾难怪他们想攻下敖仓。
中原要是再乱几年,怕不是要饿殍遍野?”
冯去疾迟疑了一下,道:“我听一位炼气士朋友说,会有扶龙庭的仙人,效仿封神之旧事,用大神通从外邦搬运粮食到中原。”
蒙毅愣了一下,纠结道:“与其消耗气运,大肆使用‘金刚禅邪法’从海外搬运粮食到中原,还不如把中原的粮食搬运到长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