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试验田
第三百一十章试验田 (第2/2页)赋税货币化对物价的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货币贬值会严重影响国家来年的支出,或许到了近现代随着生产力的跃进,及国家地缘政治稳定,才有推行赋税货币化的基础。
既然不具备赋税货币化的基础,张虞只得退而求其次,在徭役与麻、绢实体赋税上执行货币赋税化,单独以粮为实物税。
为何单独将粮用于实物税征收?
则是考虑到粮价在不同时期、地区浮动大,朝廷手上有足够的粮草能够更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比如水灾、干旱、兵祸等一系列灾难性事件。
如果将麻、绢、锦等物品当做实物税征收,可能会出现蜀汉后期的极端现象。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确立以蜀锦为国家性支柱性产业,用蜀锦向魏吴获取资源,及向百姓兑换粮草,形成较为良性的循环,并得以北伐。
但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则是走向极端化,过度依仗蜀锦,导致蜀汉后期经济崩溃。如蜀汉灭国时,蜀锦有二十万匹,而米仅四十余万石。
其中米四十万石仅能覆盖十万人两月支出,不够供给两万兵卒一年支出。而如果发生灾害,蜀锦价值会大幅度下降,甚至缺乏流通性。
不仅于此,蜀中人口数量有限,过度发展蜀锦行业,将会浪费大量人力在纺织业,导致农业人口减少。因此,蜀汉后期时百姓面有菜色,除了朝政混乱外,或许与其太过依仗蜀锦产业有关。
“可是依陛下所言,更改荆州赋税收取,以钱、粮二物并重?”杜畿问道。
“准!”
荆州环境特殊,属于南北过渡区,州内人口又多,南又与曹操接壤,属于是合理的赋税试验区。毕竟之前虽说确定了差级赋税征收,但实物税与钱税二者还需进一步实验,看哪一种更适合征收。
将荆州试验区放在一边,张虞又询问道:“蜀锦官营之事,邵然考量如何?”
“禀陛下,蜀锦官营,经臣与丞相、尚书令商议,以为可行!”
庾嶷说道:“天下大乱,襄邑织文少产,而蜀中承平少乱,蜀锦年年多产,大族渴求制衣。我朝如能官营锦绮,则能从中赚取不菲赋税。”
“可有官营方略?”张虞问道。
“臣以为或可由官营盐之策,低价购入蜀锦,再由官府售卖于天下,其中之差价则为计司之所得。”庾嶷说道。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官营宜交由计司曹部至诸郡中筹办,以免蜀锦官营之后,如旧时铁器般岁岁恶减。”
盐铁官营虽丰富了国家收入,但低劣的品质让百姓饱受其苦,且断绝了地方百姓的生计。
经过不少官吏的反应,张虞在去年底改革了盐铁官营,将盐铁官营从郡县剥离出来,学习后世国企自营。如盐铁官营的机构直属于计司,受郡县长官监督,与地方士民合作生产,转销售于别处,不禁地域流通。
而今官营蜀锦,张虞为了避免蜀锦质量下滑,那么必须准许天下州郡自行发展锦绮产业,以便存在竞争的市场环境。
因此,相比之前由僵硬的行政机构官营,张虞用计司自营的方式,让各地机构蓬勃发展产业,以便让各地官营机构充分竞争。
而大族、豪强依附于地方官营机构盈利,那么当机构出现了经营问题,便有政治力量督促地方曹司作出变革,以维持产业的盈利。
这种情况下,虽说会大大增加计司的话语权,但官营收入却能大幅度提高。然即便这样,计司依旧不具备地方行政权,具体政治执行需要由尚书台负责,算是极大限制了计司的权利。
庾嶷考虑片刻,说道:“臣稍有方略,但具体施行,需容臣至蜀地巡查,方能上承经营之略!”
“善!”
张虞笑了笑,说道:“朕王叔之婿诸葛孔明初举郎中,其有经略之才干,卿若南下巴蜀,不妨招其入属司。”
“诺!”
庾嶷追随张虞十余年,最让张虞欣赏的一点便是脚踏实地,时常到地方上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