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2页)一、无明
我们先看过去的无明,这是生命的第一个原点。我们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无明为过去烦恼之总称,体即是痴,迷暗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总称。这个无明指的是根本无明,是所有烦恼里面最细的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怎么来的呢?按照《楞严经》的说法,是从一种真如寂静的心中,一念妄动,它是动态的。本来我们的心是静态,是不生不灭的;但是无始劫来一念妄动以后,我们的生命就再也静不下来了,心就像水流一样到处动。但是它这个动是有轨迹的,因为我们受着环境的熏习,每一个人流动的方向不同。大方向——财色名三关,有些人往财富的方向动,他执著的是财富、有些人是名声、有些人是情感等等。
它的体性就是愚痴,以迷暗为性。这种无明就是一种盲目的追求,为什么叫盲目的追求呢?就像飞蛾扑火。你看这个蛾,它在冬天看到火就扑过去,以为火会给它温暖,结果火把它烧死了,所以,这种追求是不合理的。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执取也是一种不合理的情况。它是一种盲点,由于无明的妄动,当然每一个人他动的方向不一样,使令众生启动了世间的轮回,它是一切生死的根本,就是一种自我的主宰意识,这是第一个最根本的烦恼。
二、行
行是造作义。即依过去之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我们的本性是寂静的,寂静就不会造业。但是它转换成无明的攀缘性以后,寂静变成造作性,它发动身口意的造作,造作就形成所谓的罪业、福业跟不动业;不动业指的是禅定,就各式各样的业力了。那么各式各样业力当中,在《唯识学》它要我们先把业力切成两块:第一个、不增长业,这个业力不会马上得果报,你可以暂时不要管它。
第二个业,我们昨天讲过,忏悔是先忏什么?先抓增长业,就是你经常造作、深深好乐的业,因为这个业是来生马上要得果报了。我们业里面有轻的业跟重的业。在所有业力当中,有一个族群是特别炽盛的叫增长业,这个增长业在前生临终的时候现出来了,可能是善业、可能是罪业,它就准备要去招感来生了。
三、识
好!我们来看由过去的无明妄动跟增长的业力结合,就产生了识,我们看识的内涵。
识为初入胎识。即由过去惑业动力,使感异熟报体之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
这个识就阿赖耶识。在佛法来说,它跟第七意识两个,都是属于潜在的意识,平常不出来的,它只有两个时间出来:第一个是人临命终时出来;第二个投胎的时候出来。在你今生来投胎的时候,是阿赖耶识先过来的,那么它为什么投胎呢?当然它里面有很多业力,其中有一个业力成熟了,所以遇缘托胎,完成现实的生命体。当然,你说遇缘托胎,现在人他也不一定要经过母胎了;你看现在美国很多的试管婴儿公司,它就是把父精母血放在一个试管。他有那个业力,自己会投生到试管里面去。所以遇缘托胎他是有很多因缘的,不是只有单一的因缘。
四、名色
名色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即组织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处未圆,故名名色。
我们来投胎的时候,前面的识是一种精神状态;但是你投入母胎以后,透过母亲营养的滋润,会创造一种物质世界出来;所以我们生命是先有精神,再有物质。这个跟医学的说法不同,医学是说你这个人是先有色法、才有心法。你的脑筋纹路很复杂,所以你很聪明;这个是错误的,是你很聪明,所以你脑筋的结构才长得很复杂。对对对,这个很重要!因为就说是谁创造谁很重要,如果是物质创造心法,那惨了,那你就没办法改变了。佛法意思说是因为有精神的投胎,才创造物质,“一切唯心造”,这个缘起我们不能错乱。
那么名色以后,它变成一种精神物质的结合了;但是这个时候六触未圆,他没有六根。没有六根的时候没办法跟外境接触。我们知道只要有识,他就有所缘境,就有受用。那这时他受用什么呢?他没有六根不能向外受用,他只有内受。在《唯识学》上说,这个投胎的胎儿还没有六根产生的时候,如果他是今生带善业而来的,他会发觉自己好像在一个很光明漂亮的花园里面游玩,跑的很快乐。虽然他在母胎,怀胎十个月,自己不觉得在怀胎,他就在花园里面玩来玩去的,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玩玩儿。如果这个胎儿是罪业起现行,他就发觉自己躲在一个又黑又潮湿的墙角,在那地方哭泣。所以他这个时候完全是内受,完全受用他自己业力所变现的影像,就像做梦一样;他自己变现一个影像去受用攀缘,因为他这个时候没有六根,不能向外去感受外境。这个就是名色的过程。
五、六入
六入为六根完具位,亦名发毛爪齿位。谓于胎中由名色渐次增广,因此诸根具足,故名六入。
佛法讲入就是讲根的意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什么根叫入呢?因为它六根能够入于六尘,去享受六尘的境界,叫做六入。从名色慢慢吸收母胎的营养以后,他长成了六根。就是头发长出来了,牙齿长出来了,他诸根具足,故为六入。这个时候的胎儿,他对外在的环境开始去感受;这个时候还在母胎,他的感受是以母亲的受为受,叫做母子连心。如果母亲是快乐的,他也感受到一种喜悦;如果母亲是忧伤的,这个胎儿也感受到一种忧伤的气氛;他的受跟母亲是同一个心。
举一个例子:你看在经典上说,舍利弗尊者他妈妈的智慧很平常,但是他妈妈怀孕以后,不得了,辩才无碍,你跟她讲什么道理她都懂;他妈妈把胎儿生出来以后,又恢复很平常了;所以她的智慧来自于她子女的加持。
所以,在家居士如果说怀孕的时候很聪明,不要太高兴,那不是你的智慧,那是你的胎儿不得了。我们要劝在家居士,怀胎要让他听楞严咒,就是说母亲听的到楞严咒,你的胎儿就听的到楞严咒。因为在六入已经成就的时候,你的感受会直接传递给胎儿。你必须在他胎儿的时候,先把楞严咒的善根栽下去;这个时候呢是母子连心,这叫胎教。
六、触
触是觉触,为认识之开始。谓出胎后与境相触,生起认识。然因未能识别境界苦乐,故名为触。
触,它是一个很短很短的时间。前面的识、名色、六入,都有一段可能是几天、或者几个月的时间。这个触,只有刹那的,可能只有一分钟、或者只有两分钟、三分钟等等。就是这个胎儿生出来接触外面阳光,见光的那一刹那。跟外境接触,他还没有产生感受之前,它时间是很短,就是他刚开始见光,但是感受没有生起的过程,叫做触。
为什么触在十二因缘那么重要呢?它不就是一个很短暂的时间,有什么意义呢?在中国也好,印度也好,对这个触是判定一个人生命曲线的重要数据。你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什么时间出生的,接触到第一道阳光的时候,太阳跟月亮之间的角度产生那个磁场,会影响你的性格。就是说你阿赖耶识有很多的业力、打很多的妄想、有很多的种子,但是你到底是把哪一个业力、哪一个种子把它调动出来,跟胎儿出生的生辰八字是有关系的,在古印度也是强调这个概念,就这个触。就是你出生见到阳光一刹那,这个人的性格、你一生的因缘,大方向都定了;后天的努力改变有限,因为你大格局已定了。你是一个大格局的人,是一个小格局的人,你是一个怎么回事的性格,大方向,今生这个水泡已经定了。
七、受
受为领纳,即情绪作用。谓于触对境界,时而于违顺中庸境上,生起苦乐舍之感觉,名之为受。
受,就是你的六根去接触六尘产生的一种受用,这个受用有快乐、有痛苦、有不苦不乐,名之为受。这个时候的受是不带名言,还没有加上你的想象力,完全是直觉的反应,叫做受。一旦落入你的想象,那就不是受了,就是爱了。
从我们看到今生的因缘——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完全受业力的支配。这五支,佛教对于一个人的出生到快乐跟痛苦,只有一句话形容,叫“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其实你的痛苦不能够完全怪罪于业力,业力只管到快乐跟痛苦;人生为什么那么复杂呢?因为有后面的想象力。本来人生只有黑白而已,为什么变彩色呢?因为你的妄想打太多了。
你看人生本来业力只有快乐跟痛苦,但是现在已经不是快乐跟痛苦而已了,从识、名色、六入、触、受,佛法的意思就是说这一块叫做认命。这一块你不要去管它,你快乐也好、痛苦也好,反正已经这样子了,你必须要假借这个胞胎借假修真。所以,佛法的意思就是说修行,这五块完全放弃;不管你今生活的快乐、活的痛苦,这一块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佛法对于这五支只有两个字来提醒我们,叫做认命。
那么我们要改变的是什么呢?后面这是很关键,因为这两个会影响到来生。我们看下面一个爱。
八、爱
爱以染着为义,由受而来。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于乐爱合,于苦爱离,名爱。
佛法讲这个爱,其实它包括恨在里面。一个叫**合,一个叫爱离。爱离就是恨。我们从一个苦乐的感受转成爱恨的思想,这个地方有想蕴,就是想象在里面。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受到业力的刺激产生快乐跟痛苦的感受,但是感受刺激了想蕴,想蕴它作了两件事:第一个、于境取相;第二个、施设名言。
本来这个相状是外面的境相,这个是外面的人。但是想象力取到外境以后,你自己的心中把它捏造一个影像出来,从外境的相状变成你内心的影像。你把心中的影像开始安立很多的名言,可能会把它想的更好或者更糟;然后你去受用你自己心中的影像,或者产生爱、或者产生恨,那么到这里启动了我们的妄想。但是妄想本身问题还不大,最可怕的是下一个。
九、取
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前面的爱,它只是一种透过想象力,把业力所变现的人事外境转成心中的影像,然后施设名言。名言慢慢时间久了以后,它会由想象而提升到一种执取。执取它有什么问题呢?三业繁兴,它有造业的能力了。所以,诸位研究唯识我们知道,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到想蕴的时候他不会造业;一定要提升到思心所的时候,他开始造业了,这个思心所就是执取。其实你看我们一天打很多妄想,但是只有少数的妄想会去做。如果每一个人打一个妄想都去做,那事情做不完了。
回顾我们从小到大,人生只有少数的妄想付诸实践,不是所有的爱都会提升到取,有少数的爱会提升到取。当产生一种取的时候,它从第六意识转成第七意识的执取了;它启动了自我性格,自我主宰。到取的时候,它会发生两件事情:
第一个、发业;第二个、润生。到取的时候,它就会推动身口去造业,造善造恶,这第一个;第二个,它会去激发过去的业力,激发业力比造业更可怕。就是说,你这个业力今生本来不得果报,它在睡眠状态;但是你对一件事情坚固的执取把它激发出来,本来是没有的,会把它激发出来。
举个例子,你看欧美人很喜欢滑雪。他滑雪的时候,不小心把这个腿跌断了。你不能说滑雪是造罪,但是不去滑雪,他可能躲过一劫;因为他对滑雪特别的执取,在执取当中,他会产生一些危险动作,就激发过去的罪业。所以,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太过执著的时候,他会有障碍;不是说这件事情有障碍,而是你会激发过去的业力,它会润生。当然事情如果发生在平常也就算了,如果发生在临终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大了;在临终的时候就叫颠倒想。《楞严经》讲,我们一般的妄想叫做打妄想,带有执著的想叫做颠倒想,这个已经起颠倒了,这个时候呢它就会转成有支。
十、有
有是存在之义。谓由爱着、驰取之不已,发为纵我役物之行,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
我们来投胎的时候是第八识,它有无量无边的种子。但当你今生的生命经验,创造一种特别对某一个人、某一个事情、某一个法执著的时候,这样的一种爱取,它会滋润阿赖耶识的种子,使令它变成有支,就是有得果报的力量,它会让有些种子就开花结果了。这个有就是存在,本来只是睡眠状态,它变成现行活动了;就是说透过你爱取的追求,然后开始放纵自己的思想,去刺激潜在的业力,招感后来的果报。
所以说,取在临终的时候,这种滋润生死的业力是很可怕的;它会让很多的业力,本来是一种沉淀的状态,使令它变成一种活动的状态。一个人到有的时候就没救了,佛来都没有用了。所以十二因缘不能落入有,这个有支一旦生起,你一定要轮回了,提起正念也没有用了,到有支的时候已经没办法处理了。
十一、生
生是未来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
因为有,业力被带动以后,你就是一个结果——继续的受生。如果你激发的是一个善业,就创造安乐的果报;如果你激发是一个罪业,那你这一期就准备去受痛苦的果报,就是到生。
十二、老死
老死为身心演变之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与之俱来。
一个人受生,这一期生命就是老病死了,你就只好继续认命,因为你一旦来了,那就准备再拼一次,就是继续受一次老病死的折磨。那么十二因缘当中,对我们临终的时候最关键的,当然你不能落入有支。所以,到爱取的时候,就是踩刹车的时候。
那么到底在整个轮回当中,核心思想要从哪一个地方下手?应该什么方法对治?我们下一堂课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