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禅观与净土 > 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2页)

《禅观与净土》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9面,我们讲到乙二的解脱道。
  
  我们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它跟其它圣道不同的地方是,因为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也就是说除了心灵的力量以外,我们有来自外在的弥陀本愿摄受,所以重点不在于断惑证真,
  
  我们的重点在于感应道交。
  
  感应道交在净土宗有浅深的不同,所谓“浅的感应道交”是约着我们平时的念佛,它的重点在于第六意识的调伏。我们平常可能遇到了身心世界的灾难没办法处理,自己的力量、凡夫的力量已经做不到了。我们这时候很虔诚皈依弥陀的功德,相信弥陀是无所不在的,弥陀一定可以救拔我,我们一种信仰的心去念弥陀的圣号。欸,产生感应,灾难突破过去了,这个就是平时的感应道交。它的处理过程比较简单,因为你只面对第六意识的表层妄想,只要有一时的专注就可以过关了。
  
  但是平时的感应道交,不能构成净土宗的成败,因为你没有对生命产生决定性、根本性的改变。以佛法的角度,今生本来就是无常败坏的,你活得好一点、差一点,差不了多少,就这么回事,像做一场梦。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在整个净土宗的修行是仅供参考。
  
  净土宗真实的目的在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但是这一块就不容易了,因为你面对了生死关,你平时只有面对妄想关而已。生死关头的时候,因为你阿赖耶识现前了,这是个大问题。你所有过去的生命经验就叫做阿赖耶识。它在这个时候,是人临命终时现在其前。阿赖耶识它会产生两种力量,你学过唯识就会有这种概念:
  
  第一个、生死业力。它会释放业力,把成熟的业力叫做中阴身释放出来,去引导、诱惑、干扰你。第二个、你自己的内心有一种颠倒妄想的种子会起现行,就是你过去生习惯性的妄想。所以,临命终人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你这个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不是天下太平;那是内外是扰动的状况,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你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你迟早跟阿赖耶识必有一战,就是临终的时候。但是等到临命终才知道,你可能来不及了。
  
  我们平常念佛叫做风平浪静,在佛堂的时候念佛念的挺好,你说我临终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子。不对,因为你这时阿赖耶识没有现前,阿赖耶识是什么时候出来?“去后来先做主公”,它是你临终的时候、投胎的时候出来,然后这两个工作完成以后,它就隐藏起来。它只有在临终跟投胎的时候,这个过渡会出现。很多人忽略了阿赖耶识的存在,就以为把第六意识的妄想调一调,你佛号就念的不得了了。你如果是有志于念佛要了生脱死、往生净土,那你跟阿赖耶识迟早要面对的,最好提前做好准备。
  
  内忧外患,我们昨天先处理外患,就是生死业力。诸位,你最好在今生死亡到来之前,好好地拜一个忏。虽然你今生没有造重大的罪业,不表示前生没有重大罪业。你看玄奘大师今生对佛教功德多大,晚年的时候也病痛得非常严重。他过去生做国王的时候,苛征重税,让很多人死亡,这个业要算在国王身上。
  
  所以,我们今生一定要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好好的规划一个拜忏的法门,好好的以这种增上惭愧的心思惟业果的道理,在佛前至诚的忏悔无始的罪障,取得好相,这个很关键。“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要能够对内心操作得当,把过去的这种错误的意乐生起惭愧心,你取好相是不难。因为你把这个重大的罪业忏干净以后,至少临终的时候没有重大的罪业干扰你。
  
  我讲实在话,你今天如果是把生死业力弄的很炽盛,临命终的时候,你连助念的机会都没有,因为那个生死业力来的时候又猛又快。如果你有帮别人在助念就知道,一个业力很重的人,根本就不要说临终正念了,他连提起正念都来不及,那真的是哭爹叫娘,手忙脚乱。所以,我们必须要把粗重的业力,先把它忏成所谓的“不增长业”。虽然业力是存在的,但是它的势力被你破坏了,它变成一种沉淀式的业力,这个是很关键,所有粗重的业力让它沉淀下来。所以,这个拜忏法门是必修的。
  
  那么你把外患处理掉以后,开始处理你的内忧,就是内心的颠倒妄想。我们看有些修行者平常念佛,你给他助念,欸,念的挺好,刚开始的时候你带起佛号的时候,他的心是跟着你的佛号转,气色红润、身心安详,也没有什么业障。但是突然间念头一转,你看他的脸色就改变了,就是颠倒妄想。
  
  一般来说,临终人第一个现的是业力。但是这个人如果持戒清净、忏悔业障的话,他临终的时候是很安详的。但是他在安详的表面当中,内心的盲点地雷会触动的,那个颠倒妄想如果没有调伏的话,他念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起一个颠倒妄想,他如果没有转过去,这个佛号也就前功尽弃了。
  
  因为什么?憨山大师说的好,因为这个颠倒妄想你没有对治,它是熟境界,你念佛是一天就念两个小时,你打这个颠倒妄想打了生生世世,怎么会是它的对手呢?所以,你如果不用理观来调伏它,只是平常都用佛号去压抑它,你平时压的住,临终压不住了。所以,我们透过昨天的忏悔业障,现在开始修习理观。
  
  我们昨天处理了外在的业力问题,今天开始要处理内心的问题了,我们内心到底有些什么地雷?有些什么盲点?在临终之前你要找到一个对治的方法。因为它一定会出现!你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说:欸,我这个人平常挺好的,平常挺好的跟临终挺好是两码事。所以,我们来看看怎么样从颠倒妄想当中,而产生一种出离、解脱的力量。
  
  乙二、解脱道(分三:丙一、总标。丙二、别明。丙三、结示。)
  
  我们分成三段: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第一个,我们看总标,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丙一、总标
  
  一、生死轮回: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周而复始,辗转相续,毫无意义。
  
  二、出世涅槃:涅槃寂静、寂静安乐。
  
  我想所有的修行只有一个原则,叫做以愿导行。佛教的修学跟外道的修学最大的差别,它一定有道前基础,就是有愿力。为什么我们先有一种出离的愿力,才可以做调伏的智慧理观呢?举一个例子说有一棵有毒的树,这个树都长出有毒的水果出来。虽然你有一个很锋利的刀,但是砍树的时候力道薄弱,你根本不想砍,或者砍这个刀的时候有所保留,这个树是砍不断的。即便刀如此的锋利,因为你没有下百分之百的决心。
  
  把树砍断必须要两个条件:第一个这把刀是锋利的;第二个砍树的人决心是百分之百的,我一定要断离。所以,愿力跟行持缺一不可,我们必须要先做一个心理建设,就是说你必须对轮回有出离的愿力,一种誓愿。
  
  首先,我们在生命当中只有两种选择:第一个继续再轮回;第二个成就一种出世的涅槃。比方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它是跟出世涅槃相应的。首先我们来看轮回的两种过失,就是你在三界得果报:第一个是诸行无常。第二个是诸法无我。我们今生可能会透过持戒、拜忏,积集了一个广大的善业力。这个善业力你有两种选择:第一个你把善业力投到三界里面得果报;第二个你把善业力回向到净土去,莲花化身。
  
  我们来假想一下,如果你把今生布施、持戒、拜忏的善业,跑到轮回里面来会有什么后果?第一个、你的快乐是不安稳的。诸位!你看这个世间的福报越大的人,他心越躁动。不是他想躁动,而是快乐的福报本身就是不安稳的,它变来变去。第二个、生命的快乐在变化当中,你不能主宰,没有主宰权,所以你经常会有失望跟落空的情况出现。
  
  无常无我当中,我们把它汇归成三个观察点:第一个周而复始。生命的变化,它的问题在哪里,就是说为什么轮回,我们一直会对它产生错解,虽然生死轮回不断地伤害我们,但是我们并没有对它产生厌离呢?因为它变化多端,无法预测。如果我们在生命的经验当中永远是痛苦,那大家都跑掉了,没有人再继续留在这里。
  
  这个轮回问题在哪里呢?它有时候快乐、有时候痛苦,这就麻烦了。它经常变化一种把戏,就是说你今生变成一个人,可能做的不是很满意,但是你做人做久也习惯了。习惯以后呢,你死了业力风一吹,就把你生命体再投到非洲去。投到非洲去,你开始觉得这个地方没什么文化,但是你又习惯了。习惯以后你死了,业力风又把你吹到欧美去了。所以说在轮回当中,你有一种没有家的感觉,问题在这里,“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祜”。轮回的问题,不是说它本身有问题,就是说它变来变去。
  
  我们本来对某一个环境、人、事、地、物,已经熟悉了;但是死亡到来的时候,它又把你丢到其它地方去了。所以,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在适应环境,这是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你永远没有安全感,因为轮回本身就没有提供“安全感”这三个字。所以你不离开轮回,就永远不知道来生会出现什么事情?你心里就有个挂碍,就是来生不晓得去哪里?因为阿赖耶识业力,善业也有、罪业也有,各式各样业力都有,临命终不晓得去触动哪一个业力?这第一个,周而复始,不安稳性。
  
  第二个辗转相续。我们所有的痛苦,生命中所有的不安都会过去,你看肚子痛一下子就过去了,牙齿痛经过一段时间也过去了。娑婆世界的痛苦,你忍一忍就过去了。轮回的问题在于它没有止尽的一天,就是你根本看不到头。生死大海,你到大海去看,前面也是生死茫茫,后面也是生死茫茫。
  
  那么轮回的问题在哪里?如果你不处理,它就永远跟你耗下去,不会自己消失掉。你说我不着急,今生能够过去就过去,不过去我来生再来,有这种心态,你就惨了。轮回它的力量就是什么?在蕅益大师讲,你越轮回越糊涂。就像做梦一样,你看一个人睡的越久他越累,因为他梦越做越深。所以,第二个就是说你今生不出离,来生更难出离了,你要出离三界只有一句话——趁早离开。拖的越久,对你越不利。
  
  第三个毫无意义。我们修行所受的不安稳、痛苦、压力,都能够换取出世的功德。轮回中所受的痛苦,对你一点增上的帮助都没有,就是说你这个苦是白受了。我们在三界里面轮回这么久,吃了多少苦头,结果呢?我们还是这副德行呗。因为我们不可能从人生里面得到经验的,不可能。
  
  痛苦有两种,诸位!第一种是有意义的痛苦,带有希望的痛苦。我们走上修行的道路,要减少饮食、减少睡眠、减少任何的一些生活娱乐,这对我们是形成某种压力。但是这种痛苦是带有希望的痛苦,轮回的痛苦是它没有什么希望给你。你不会从中得到任何的生命经验,得到功德增上。
  
  所以,我们看轮回可以知道,虽然可以透过你的善业,在轮回当中换取一些快乐,但是这个快乐一下子就被痛苦破坏了。而且你一旦落入了轮回,一旦掉进去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如果你今生没有一种“背水一战”的决心,你走了以后,这个因缘就难说了。你来生是不是做人,是不是遇到佛法就难说了,生命充满变数,就不在你的规划当中。轮回的力量,阿赖耶识你一旦让它启动起来的时候,那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充满了变化,充满了不确定,而且你没办法控制。
  
  反过来,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从今生的生命修行当中去达到出世的涅槃,那么你的生命将是一种寂静的、安稳的“涅槃寂静”。我想每一个人都想追求快乐,这个是可以理解,有情众生呗,都想追求快乐。但是你要知道,快乐必须要建立在一种稳定的基础之上,这个快乐才有意义。今天盖一个房子,你在里面很快乐,但是这个房子在地震带,你不知道这个地震什么时候出现?那你生命也不安稳。
  
  首先我们必须把极乐世界的功德,跟轮回的过失做一个明显的比较,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第一个,安稳、非安稳;第二个,过失、非过失。娑婆世界的快乐都是有过失的,你享受到快乐,就要付出三恶道的代价。娑婆世界的快乐是不安稳的,随时变化。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起一种出离的决心。
  
  举一个例子,佛陀讲一个譬喻说,这个森林当中有一只狮子,狮子是野兽之王嘛;它去吃了一只鹿、饱了一顿餐以后,它这个鹿的骨头就卡在它的牙齿上面。这个狮子就不自在了,就跑到河边去,向一只白鹤求救,他说白鹤,你可不可以把我牙齿里面的骨头挑出来,我对你有重重的赏赐。白鹤说可以,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这个狮子就把嘴巴张的老大,打开以后,白鹤的嘴巴就头一伸进去,三两下就把骨头给挑出来了。挑出来以后,狮子就很满意了,就屁股拍拍想走了。
  
  白鹤说且慢,你刚刚说我把你的骨头挑出来,你说要赏赐我的。狮子说欸,我已经赏赐给你了。白鹤说你什么时候赏赐给我呢?它说,所有人进入我狮子的嘴巴里面,没有一个能够活着出来;我让你活着出来已经是对你赏赐了,这个是最大的赏赐。白鹤说哦,说的有道理,就飞走了。
  
  佛陀的意思狮子就代表生死轮回。就是说在三界得果报,你不要求荣华富贵;古人讲一句话说平安就是福,这句话有道理。平平安安,就是轮回对你最大的赏赐,你还求什么?你想想看在狮子旁边,你还想求什么,狮子不咬你就很不错了。所以,佛陀意思,当你想到轮回的时候,你必须联想到狮子;就是当你来到三界,你就跟狮子在一起了。所以你跟狮子在一起,那痛苦是应该的,平安是算你运气好。
  
  我们在思惟轮回的时候,要想到狮子;思惟极乐世界的时候,在《观经》里面,佛陀要我们想到莲花,这种清凉、安稳、快乐。就是我们对于三界的果报跟净土的功德,你要做出一个事先的选择,不能等到临终的时候,再来考虑说我到底是要继续轮回,还是要到净土去?不能这样,你现在每一句佛号要念之前都要想好,这句佛号到底是要导归净土,还是流入娑婆。
  
  丙二、别明(分二:丁一、轮回真相。丁二、对治方法。)
  
  好!我们看第二个、别明。那别明当中,当建立一种往生的愿力以后,我们开始要做一种观照了。首先,先找出生命的盲点,就是我们要理观,到底理观所对治的是什么?这第一个,轮回真相。第二个、生起正确的理观。
  
  丁一、轮回真相
  
  ◎十二因缘
  
  我们看轮回的真相。佛法把轮回分成十二个过程,就是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这三个因果,它是有互通关系;就像昨天你做了什么,一定影响到今天的你,今天的你当然影响到明天的你。它是一种水流的思想,上游的水一定影响到中游,一定影响到下游。我们把生命分成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有两支——无明跟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