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52章 张辽威震逍遥津,江东鼠辈得其名

第352章 张辽威震逍遥津,江东鼠辈得其名

第352章 张辽威震逍遥津,江东鼠辈得其名 (第2/2页)

张辽深吸一口气,随即振袖而起,肃然道:
  
  “罢了!此战大破吴军,斩将夺旗,已足扬威。”
  
  “传令三军,烹羊宰牛,犒赏将士!”
  
  众将齐声应诺,合肥城内欢呼震天。
  
  酒肉飘香,庆功之声彻夜不绝。
  
  有人欢喜,有人愁。
  
  汉军正在为此次大胜而庆功时,孙权这边可就惨了。
  
  长江之上,吴军战船缓缓东行。
  
  夜色沉沉,江风呜咽,如泣如诉。
  
  孙权立于船头,紫髯微颤,目光黯淡。
  
  他回首北望,逍遥津早已隐没在黑暗之中。
  
  唯有江水滔滔,似在诉说今日之败。
  
  忽闻岸上马蹄声急,一队残兵踉跄奔来。
  
  为首之人浑身浴血,甲胄残破,正是凌统。
  
  “公绩?!”
  
  孙权大惊,随即大喜,急令左右,“速速接应!”
  
  凌统被搀扶上船,却面无喜色,只踉跄跪倒,嘶声道:
  
  “大王……末将无能,未能护得父亲周全。”
  
  “……三百亲兵,无一人生还……”
  
  言未毕,一口鲜血喷出,溅湿甲板。
  
  孙权急忙上前,一把扶住他,痛声道:
  
  “公绩!汝父忠烈,死得其所!”
  
  “汝今归来,乃天佑江东!”
  
  凌统双目赤红,泪如雨下:
  
  “父亲临死犹呼‘护主’,统却……却未能救他……”
  
  “被甘宁狗贼杀害!”
  
  孙权见他悲痛欲绝,心如刀绞,竟以衣袖亲自为他拭泪,温声道:
  
  “死者已矣,生者当继其志。”
  
  “公绩,汝在,孤何忧无人?”
  
  凌统闻言,更是哽咽难言,只伏地叩首,血泪交加。
  
  孙权见状,急令左右:
  
  “速传医官!”
  
  又亲自为凌统解下残甲,见他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不禁动容,叹道:
  
  “公绩之勇,世所罕见!”
  
  医官匆匆赶来,以卓氏良药敷其伤口。
  
  凌统虽痛极,却咬牙不出一声。
  
  孙权亲自守候,直至他气息渐稳,才稍稍安心。
  
  夜深人静,江风呜咽。
  
  吴军战船缓缓东行,船上将士皆沉默不语。
  
  唯有江水拍打船舷,如泣如诉。
  
  不知是谁先低声啜泣。
  
  随即,哀声渐起,蔓延全军。
  
  “陈将军战死了……”
  
  “吕范部全军覆没……”
  
  “宋谦将军生死未卜……”
  
  哭声渐大,在江面上回荡。
  
  孙权立于船头,默然良久,终于长叹一声:
  
  “此战之败,皆孤之过也。”
  
  身旁谷利劝道:
  
  “大王勿忧,胜败乃兵家常事。”
  
  “他日再战,必雪此耻!”
  
  孙权摇头,紫髯微颤,叹息:
  
  “非为败绩,乃为将士之死伤。”
  
  “凌操、陈武,皆我江东栋梁,今却……”
  
  他说不下去,只闭目长叹。
  
  江风呜咽,战船东行。
  
  这一夜,江东哭声不绝。
  
  经过数日的行程。
  
  吴军战船缓缓驶入秣陵码头,船板一落,伤兵残卒踉跄登岸。
  
  他们的甲胄残破,战袍染血,眼中犹带惊惶之色。
  
  岸上迎接的百姓见状,无不骇然,纷纷围上前来。
  
  搀扶伤者,询问战况。
  
  “阿兄!阿兄何在?”
  
  一少年拉住一名断臂士卒,急切问道。
  
  那士卒面色灰败,摇了摇头,低声道:
  
  “汝兄……已战死逍遥津矣。”
  
  少年闻言,如遭雷击,踉跄后退数步,跪地嚎啕大哭:
  
  “兄啊——!”
  
  哭声如瘟疫般蔓延,码头上顿时哀声四起。
  
  有老妪抚着儿子染血的战袍痛哭流涕,有妇人抱着夫君的骨灰坛子几欲昏厥。
  
  更有孩童茫然四顾,不知父亲为何迟迟不归。
  
  “那张辽当真如此可怕?”一名财主颤声问道。
  
  “可怕?”
  
  一名老兵冷笑,眼中犹带惧色。
  
  “张辽率八百骑冲阵,如入无人之境!”
  
  “陈武将军战死,凌操将军阵亡。”
  
  “若非凌统少将军拼死断后,只怕……只怕吴王都难逃一劫!”
  
  众人闻言,无不色变。
  
  自此,张辽之名,威震江东。
  
  夜深人静,秣陵城东一处民宅内,婴孩啼哭声不止。
  
  “莫哭!莫哭!”
  
  母亲抱着孩子来回踱步,却怎么也哄不住。
  
  “再哭,辽来矣!”
  
  父亲忽然低喝一声。
  
  婴孩的哭声戛然而止,睁着泪眼惊恐四望。
  
  这一幕,在江东各地不断上演。
  
  不知从何时起,“辽来”二字,竟成了止儿夜啼的咒语。
  
  “阿母,张辽是何模样?”
  
  一总角小儿怯生生问道。
  
  老妇人神色凝重:
  
  “那张辽身高八尺,面如重枣,眼若铜铃。”
  
  “手持一杆长戈,骑白马如飞,杀人如麻!”
  
  小儿吓得钻进被窝,再不敢出声。
  
  至此,“张辽止啼”的典故由此诞生。
  
  ……
  
  吴王宫内,钟鼓齐鸣。
  
  孙权高坐主位,紫髯微垂,面色肃穆。
  
  阶下文武分列。
  
  凌统身披素甲立于武官之首,腰间白绫未除,显是仍在父丧之中。
  
  “逍遥津一战,诸将用命,虽有小挫,忠勇可嘉!”
  
  孙权环视众臣,声音沉厚,“凌操将军力战殉国,追封都亭侯,谥曰‘刚侯’。”
  
  阶下顿时一片肃然。
  
  凌统出列,单膝跪地,甲叶铿锵:
  
  “臣代亡父,谢大王恩典!”
  
  孙权微微颔首,又道:
  
  “凌统临危护主,忠勇无双。”
  
  “擢升偏将军,增部曲六百人。”
  
  因为凌统的三百亲兵全部战死,所以孙权为了补充他,把原来的数目给他增加了一倍。
  
  但须要注意的是,这里给凌统增部曲六百人,不是说孙权要给他六百人。
  
  而是允许凌统募兵的时候,可以多募六百人。
  
  这就是东吴的授兵制度。
  
  将领们可以自己主动征募士兵,然后士兵的军饷、甲胄维护、兵器的提供都由将领本人承担。
  
  吴将如果想要养兵,就只能努力打仗,抢夺战利品。
  
  同时,为了防止将领们尾大不掉。
  
  每一员将领的募兵数目都是有限度的。
  
  即你在征募了一定数目的士兵后,就不能继续征兵了,否则便是违法。
  
  这也是为什么孙权说要给凌统增部曲六百人的原因。
  
  凌统再拜:
  
  “臣必肝脑涂地,以报大王厚恩。”
  
  “潘璋临阵斩逃兵稳军心,加封溧阳都尉。”
  
  “吕范、宋谦力战不退,各赏金百斤。”
  
  “贺齐接应有功,拜奋武将军。”
  
  孙权一一封赏完毕后,忽又想起陈武尸首还未能带回,不由悲从中来,叹道:
  
  “唯陈子烈将军.孤对他不起……”
  
  话音未落,殿外忽传急报。
  
  “报——陈将军灵柩已至秣陵东郊!”
  
  孙权猛然起身,紫髯微颤:
  
  “备驾!孤当亲往祭奠!”
  
  秣陵东郊,白幡如雪。
  
  陈武灵柩停于新筑墓穴之旁,棺椁上覆盖着吴王亲赐的战袍。
  
  三千白甲军士列阵四周,枪戟如林。
  
  忽闻鼓乐哀鸣,孙权素服而来,身后跟着文武百官。
  
  凌统见那棺椁,想起当日陈武为护主而死的惨状,不由虎目含泪。
  
  “子烈!”
  
  孙权抚棺大恸,“痛失股肱,如折孤一臂也!”
  
  众臣见状,无不落泪。
  
  张昭上前劝道:
  
  “大王节哀,陈将军在天之灵,必不愿见大王如此。”
  
  孙权拭泪,亲自执绋引柩。
  
  当棺木缓缓入土时,忽有亲兵捧上一柄断刀——正是陈武临终时所持。
  
  孙权持刀泣曰:
  
  “此刀随子烈征战十余载,今当陪葬!”
  
  孙权与陈武的关系非常好。
  
  主要因为陈武非常敬重孙权,对他忠心耿耿。
  
  在失去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将士时,孙权便再是无情无义,也忍不住为之悲痛。
  
  孙权正欲将断刀放入棺中,忽似想起什么,转头问侍从:
  
  “子烈生前最宠爱的那个会弹琴的姬妾何在?”
  
  侍从低声答道:
  
  “回大王,正在府中守灵。”
  
  孙权紫髯微动,沉声道:
  
  “传孤令,赐她白绫三尺,随子烈同去。”
  
  此言一出,满场文武俱惊。
  
  张昭手中笏板“啪嗒”落地,顾不得拾取,急步出列:
  
  “大王不可!”
  
  “活人殉葬乃蛮夷陋习,中原早废数百年矣!”
  
  这里张昭刻意提到中原早就废除了这个陋习。
  
  言外之意,中原之外的地方依然存在活人殉葬的仪式。
  
  这也是孙权为什么会理所当然的提出这个要求的原因。
  
  因为江东就是存在活人殉葬的陋习。
  
  事实上,除中原外,其他许多地方的文明都还不算开化。
  
  比如历史上的诸葛瑾,小妾生的儿子不养,直接遗弃。
  
  这在当时的江东人看来,是一个非常贤明的举动。
  
  因为这保证了正妻与嫡长子的地位。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北方不仅仅是生产力较南方更为发达。
  
  就连思想文明,都遥遥领先数百年。
  
  孙权眉头一皱:
  
  “子布何出此言?”
  
  “子烈生前最疼此女,令其地下相伴,岂非美事?”
  
  张昭苦口婆心劝道:
  
  “昔年秦穆公以子车氏三良殉葬,致使秦国无才,军力下降。”
  
  “以致无力东征,《黄鸟》之诗至今闻者落泪。”
  
  “秦国因此失士人之心,终至衰微!主公欲效此愚行乎?”
  
  吕范亦出面跪谏:
  
  “魏武子病笃时命嬖妾殉葬,其子魏颗却将此女改嫁。”
  
  “后与秦将杜回战,见一老人结草绊倒杜回,方知是妾之父报恩。”
  
  “足见天道好生,请大王三思!”
  
  孙权甩袖冷笑:
  
  “尔等只知引经据典,可知将士们要什么?”
  
  忽转向陈武长子陈修,“汝为嫡子,以为如何?”
  
  陈修伏地颤抖,半晌方道:
  
  “父父亲生前确最宠爱琴姬”
  
  凌统在武官队列中看得真切——
  
  陈修说这话时,其弟陈表在旁暗扯兄长官袍,却被陈夫人狠狠瞪了一眼。
  
  当夜,吴王府书房,孙权独坐案前。
  
  烛火摇曳间,张昭被秘密召入。
  
  “子布可知孤今日为何坚持己见?”
  
  孙权沉声问道。
  
  张昭叹息:
  
  “老臣斗胆猜测,大王是要做给活人看。”
  
  孙权紫髯颤动,沉声点头:
  
  “正是如此,逍遥津新败,将士离心。”
  
  “孤就是要让武人知道——”
  
  “跟着孙仲谋,生享富贵,死极哀荣。”
  
  “可这代价.”
  
  “一个婢妾罢了!”
  
  孙权冷笑,“陈夫人早嫌此女争宠,陈修怕分家产,那些武将们”
  
  说着,取出一卷竹简,“先生且看看今早各营联名上书。”
  
  张昭展开一看,竟是程普、韩当等老将联名请求厚葬陈武的奏章,字里行间隐约有“全其侍眷”之语。
  
  即武将们,大多支持让陈武的小妾陪他殉葬。
  
  这是为什么呢?
  
  在众人看来,死后还有亲人伺候,这就跟生前一样了。
  
  等于死后都有人陪伴,那黄泉路上就不会寂寞了。
  
  所以武将们大多是支持这一殉葬仪式的。
  
  次日,孙权正式下令,让琴姬给陈武殉葬。
  
  葬礼过后,孙权亲赴各营犒军。
  
  所到之处,将士们皆单膝跪地,声泪俱下:
  
  “愿为大王效死!”
  
  这就是孙权收买人心后的效果。
  
  他为了养士,让武将们效忠他,他不惜放低姿态与武将们相处。
  
  所以要通过让小妾殉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陈武的关爱。
  
  最后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吴军将士们都对孙权这个行为十分感动,纷纷表示愿意为他效忠。
  
  因为在众将看来,孙权这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咱们风风光光的办葬礼。
  
  让我们死后也有人陪伴,真是太感动了。
  
  而陈武的家人呢?
  
  他们其实也对孙权这个行为十分感激。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高规格的很体面的葬礼仪式。
  
  他们心里期待这个仪式,但抹不开面子,不好主动提出来。
  
  而当孙权办了此事后,可谓大块人心,大伙儿都高兴。
  
  但孙权这个行为莫说在现代,即使是在古代也是饱受批判的。
  
  因为此前说过,中原都已经废除这个陋习了。
  
  从汉朝初年废除,到明朝初年才恢复。
  
  这中间的一千多年间,明确记载的殉葬实例是非常少的。
  
  即便是封建时代,传统观念也是随着时代在不断进步的。
  
  比如东晋的史学家孙盛就对此评价孙权说:
  
  “孙权这个行为实在是缺大德。”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祸福报应都是有应验的,难怪孙权建立的国祚会那么短命。”
  
  “这不活该吗?”
  
  当然,你要站在孙权自己的角度,他与陈武关系私下确实不错。
  
  史书叫,“尤为权所亲爱,数至其家。”
  
  孙权这么做,也是怕陈武在地下感到孤单。
  
  就想着把他最喜爱的人送过去陪他。
  
  但有一说一,
  
  在陈武心中,他最爱的哪里是他的小妾啊?
  
  那肯定是愿意为其舍命效忠的孙权啊!
  
  你要真怕陈武孤单,你孙权万完全可以直接抹脖子下去见他嘛。
  
  至此,逍遥津战事告一段落。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