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铁器之论
第335章 铁器之论 (第1/2页)大陵县,冶炼场。
赵基巡视此处,负责管理这里的是司金都尉王琦。
作为当初八百虎贲中年龄最大的人,自常山撤兵后,赵基就转任他为司金都尉,带着臂章上的两杠四星离开了虎贲体系。
即便这样,王琦依旧在官服两臂刺绣纹章。
这两杠四星用的是其他颜色,与虎贲现役的配色不同。
他的仕途一直很顺,先是转任徐晃的军司马;徐晃掠地上党时配属了郡北骑士、义从骑士,王琦升为典军。
随后就来担任司金都尉,执掌太原最大的冶炼、锻造生产基地。
赏罚得当的情况下,这里也能算是流水线生产。
秋冬两季没干别的,光用来生产农具。
赵基着重检查曲辕犁,王琦与幕府重要人员旁观,看着吏士操演曲辕犁。
一人一牛就能开垦土壤,不仅效率高,转弯也方便。
之前流行的是长直犁,整体笨重,通常要二牛抬杠,转弯不变,一个人不好操作。
而现在,曲辕犁效率高,灵活好用。
唯一不好的就是犁刀处用了生铁,是最大的生产成本。
西曹诸葛玄看着扶犁的吏士单人提犁转向,而耕牛也不甚劳累,神情激动,忍不住转身对赵基拱手:“恭贺大司马,大司马所造曲辕犁,逆臣袁氏焉能不败?”
赵基闻言,看向诸葛玄也是露笑:“庶民苦于耕,与袁氏何干?”
长史张昶也说:“大司马,这曲辕犁大不同于长直犁,农乃国家之本,绝非小事,寓意长远呐。”
“我明白了,稍后长史草拟献表,我要向天子进献曲辕犁,以兴国家农事。”
赵基也明白,这是要在舆论方面攻击袁氏。
新式高效率的犁因形制而称呼、命名为曲辕犁,你袁氏想偷就偷吧,别嫌这个名字难听就好。
袁氏受曲,怎么能顺利发展?
攻击敌人,讲究动于九天之上,意思就是要进行整体战,从各个方面下手。
以今年的储备,也就满足各处官田,大概限于太原、河东两郡,与弘农、河雒地区;明年才能向西河、雁门、代郡、上党、河内传播。
后年时,估计也就能传播到汝颖、陈留、南阳、襄阳一带。
袁绍、曹操即便知道,也不会猝然大面积推广。
限制农耕的除了器械外,还有畜力。
也就赵基这里,能通过匈奴部落采购耕牛。
牛与牛是不一样的,可匈奴内迁之前就有耕种的习俗,自然会繁育耕牛。
春耕时,除了牛外,马匹也是可以做畜力的。
所以曲辕犁也会给匈奴各部,以及镇羌城的羌人分配。
从匈奴人手里弄牛马,是一件比较精细的工作。
既要弄到牛马,还不能激起太过强烈的抵触情绪。
征税是一个方式,免除匈奴人的口赋、徭役,口赋、徭役折成牛马。
摊派到匈奴各部,就能拿到这笔畜力折算的税赋。
另一个方式就是经济手段,用铁器从匈奴各部置换畜力,但具体怎么置换,还需要详细讨论。
曲辕犁,播种的耧车,都是要生产的。
只要不涉及铁器部件,木制结构的农具都很好生产,农闲时就能组织人力进行生产。
还有各种民用独轮车、水车,以及灌溉河渠、水堰的修建,都需要持续投入人力。
以至于赵基都有些满足于现在的地盘,想要费一年时间进行深耕。
特别是境内匈奴各部,目前也就去卑这里拆分了六个千户级别的大部;赵基很想将千户制度推行到治下所有匈奴人头上。
将数千户规模的匈奴大部拆掉,匈奴一户就是一落,通常能有大大小小二三十人,发达行为的落能有人五六十口人。
特别是那种户主年老,好几个儿子成年正处于分家阶段的落,人口规模更大。
一个刚分家,新兴的落,也能有十个人,两三个青壮。
但今年还真不适合对匈奴人下手,不是权威不够,也不是力量不够,而是匈奴人还没过上好日子。
当技术推广,让匈奴各处生产力提升,能过上比过去两三年更明显的富足生活时。
那么匈奴内部对抗的阻力就会明显降低,到时候再开始拆分大部为数个千户,组合中等部落为千户,自己吃掉小部也编为直属的千户。
以千户制度,逐步代替匈奴人内部成熟的名王大部,这样以后幕府就能通过千户制度垂直管理匈奴。
所以还需要一段时间了解匈奴各部的首领、贵族,掌握大部内部的矛盾信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